
连拱隧道专项施工方案(共98页).doc
100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专心---专注---专业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宁波段)合同段大岙岭隧道专项施工方案1 编制说明 编制依据(1)《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第SS03合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第一册》;(2)《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第SS03合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第三册》;(3)《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第SS03合同施工图地质勘查报告》;(4)《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宁波段)土建施工第标招标文件》;(5)《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宁波段)土建施工第标技术规范》;(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7)《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9)《公路隧道勘测规范》(JTJ063—85);(10)《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11)《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分册 工地建设标准化》;(12)《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第五分册 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13)《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第十分册 管理标准化》;(14)《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
编制目的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施工质量,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特制定本施工方案,以规范作业队施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实施安全质量生产管理标准化 适用范围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宁波段)标合同范围内的大岙岭隧道施工2 工程概况 工程简介浙江省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起自宁波象山戴港,顺接象山港大桥南接线终点,路线起点桩号K46+,终于台州三门县六敖,终点桩号K101+,本项目终点即为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起点,路线全长项目地理位置大岙岭隧道(连拱短隧道)桩号为K66+098-K66+335,全长237米大岙岭隧道综合考虑施工进场条件和施工排水等问题,由大里程向小里程单向掘进施工大岙岭隧道技术标准表项目设计标准六车道连拱设计行车速度(km/h)100照明设计车速(km/h)80隧道净空行车道宽度(m)2*+侧向宽度L(m)L左=,L右=检修道宽(m)L左=,L右=检修道高(m)单洞建筑限界总宽(m)大岙岭隧道工程概况一览表隧道名大岙岭隧道起讫桩号K66+098~K66+335隧道全长(m)237地质概况隧道穿越各种风化程度的凝灰岩,断层带及进出口段地下水较发育,其余段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
隧道形式整体式连拱隧道净高(m)5净宽(m)衬砌暗挖区段类型S5aS5bS4S3a二衬厚度(cm)60605045长度(m)471513129明挖区段类型明洞SM厚度(cm)80长度(m)15平面线形圆曲线半径R—2230m,全隧道设超高%纵面线形单向坡,坡率%洞门形式进出口为端墙式通风自然通风大岙岭隧道工程主要分为暗洞工程、明洞工程、洞门工程、洞内防排水工程、洞内饰面工程、洞内路面工程、设备槽(沟)室主要工程量为隧道开挖量73774m³,混凝土³,钢筋及型钢2005t,Φ25锚杆53798m,Φ22锚杆13098m,超前小导管17673m由于大岙岭隧道位于新桥枢纽附近,边上加宽一个车道,附加车道宽 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大岙岭隧道处于剥蚀丘陵区,进洞口位于黄吉岙村东南方向,出洞口位于双岙村;山脊近东西向延伸,洞身地面最高点约72m,隧道最大埋深,自然坡度25~35° 底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大岙岭隧道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基岩以侏罗系上统凝灰岩为主隧道处基岩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较稀疏,但部分节理延伸长,节理面有挤压错动迹象基岩中主要发育三组节理:①25°∠79°,1~2条/m;②22°∠88°,1条/m,延伸长,面粗糙;③314°∠81°,1~2条/m,平直,延伸长。
由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知,节理主要沿北东向、北西向 地下水大岙岭隧道测区内的地下水根据不同的赋存形式,埋藏条件和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的水动力性质可分为二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各含水岩组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富水性、水质和水动力特征等分述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土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小,处于地下水常水位以上,降雨时充水,雨后排泄2)基岩裂隙水本隧道基岩裂隙水主要由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组成,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和部分地段第四系空隙潜水补给,在地形切割较强烈处及山坡坡脚处等地排泄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储存在强~中风化基岩中:隧道区强风化层厚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成碎裂状,储水性好,厚度较小,多在地下水水位以上;中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一般水量贫乏,局部节理延伸较长,沿节理有渗水或滴水3)隧道涌水量隧道所在山体宽度较小,地形上不利水流汇集,隧道处山坡上部多为凝灰岩,岩质坚硬,完整性较好,降雨入渗少进洞口处基岩陡壁大面积出露,利于地下水排泄隧道总体水量一般~贫乏部分节理延伸长,可能沿节理有渗水或滴水现象 环境水对构造物的腐蚀性评价由于隧道所在山体附近未发现地下水露头,根据线路附近SY66号水样水质成果,隧道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1·SO4—(K+Na)·Mg型,据《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C20-2011)附录K,按Ⅱ类环境判断,隧道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下具有微腐蚀性。
大岙岭隧道水样分析成果表编号取样位置总固体(mg/l)PH值(mg/l)(mg/l)总硬度(毫克当量/升)总碱度(毫克当量/升)游离CO2(mg/l)SY35K65+500地下水黄吉岙村209腐蚀性CO2(mg/l)CO32-(mg/l)HCO3-(mg/l)Ca2+(mg/l)Mg2+(mg/l)Na++K4(mg/l)NH44(mg/l) 隧道围岩分级及稳定性评价大岙岭隧道围岩分布情况表起讫桩号围岩级别长度(m)地址情况K66+098~K66+119Ⅴ级21隧道围岩以碎石土、强~中风化岩为主,呈散体~镶嵌碎裂结构K66+119~K66+181Ⅳ级62隧道围岩穿越中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K66+181~K66+230Ⅲ级49隧道穿越微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K66+230~K66+323Ⅳ级93隧道围岩穿越中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K66+323~K66+335Ⅴ级12隧道围岩以碎石土、强~中风化岩为主,呈散体~镶嵌碎裂结构,围岩稳定性较差(1)进洞口段:K66+098~K66+119,21m,Ⅴ级丘陵斜坡,坡度约25°坡表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灰黄色,湿,可塑无层理,角砾约占15%,粒径~2cm,厚约;下伏凝灰岩,强风化层灰色,岩芯较破碎,呈块状,厚约1m;中风化层灰色、青灰色,凝灰结构,块状结构,节理稀疏,但节理延伸长,部分节理面有错动迹象。
主要发育两组节理:①25°∠79°,1~2条/m;②314°∠81°,1~2条/m,平直,延伸长节理①与进洞口仰坡倾向一致,对隧道进洞口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汇水面积小,地下水易于排泄,水量较贫乏;但节理裂隙密集,降雨时沿裂隙有淋雨状出水隧道围岩以碎石土、强~中风化岩为主,呈散体~镶嵌碎裂结构,隧道开挖可能出现淋雨状出水,[BQ]<250,综合评定围岩级别为Ⅴ级2)洞身段,204m①K66+119~K66+181,62m,Ⅳ级丘陵斜坡,坡度约25°坡表多覆盖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厚约1~2m;部分基岩直接出露,强风化裂隙强发育,岩芯碎块状,厚约1~2m;中风化凝灰岩结构,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节理面延伸长主要发育两组节理:①25°∠79°,1~2条/m;②314°∠81°,1~2条/m,平直,延伸长其中节理②与线路小角度斜交,延伸长,对围岩稳定性不利Rc=~,Kv=~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汇水面积小,地下水易于排泄,地下水总量贫乏;部分节理延伸长,降雨时沿节理面的淋雨状出水或点滴状出水隧道围岩穿越中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降雨时沿节理面有水渗出,K1=,K2=,[BQ]=302,综合评定围岩级别为Ⅳ级。
②K66+181~K66+230,49m,Ⅲ级隧道穿越丘陵山脊,山脊最大高程约77m,山坡坡度约25°,最大埋深约50m坡表多覆盖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厚度约1~2;部分基岩直接裸露,强风化基岩埋深浅;中风化,中风化凝灰岩结构,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节理面延伸长微风化基岩完整性较好,节理稀疏,部分延伸长节理有影响主要发育二组节理:①25°∠79°,1~2条/m;②314°∠81°,1~2条/m,平直,延伸长其中节理②与线路小角度斜交,延伸长,对围岩稳定性不利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汇水面积小,地下水易于排泄,地下水总量贫乏;部分节理延伸长,降雨时沿节理面的淋雨状出水或点滴状出水隧道穿越微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降雨时沿节理面有水渗出,Rc=~,Kv=~,K1=0.,1,K2=,[BQ]=387,综合评定围岩级别为Ⅳ级局部节理发育,需加强支护③K66+230~K66+323,93m,Ⅳ级丘陵斜坡,坡度约25°坡表多覆盖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厚约1~2m;部分基岩直接出露,强风化裂隙强发育,岩芯碎块状,厚约1~2m;中风化,中风化层凝灰结构,块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节理面延伸长。
主要发育两组节理:①22°∠88°,1条/m,延伸长,面粗糙;②314°∠81°,1~2条/m,平直,延伸长其中节理②与线路小角度斜交,延伸长,对围岩稳定性不利Rc=~,Kv=~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汇水面积小,地下水易于排泄,地下水总量贫乏;部分节理延伸长,降雨时沿节理面的淋雨状出水或点滴状出水隧道围岩穿越中风化基岩,节理裂隙发育,降雨时沿节理面有水渗出,K1=,K2=,[BQ]=310,综合评定围岩级别为Ⅳ级3)出洞口段:K66+323~K66+335,12m,Ⅴ级丘陵斜坡,坡度约25°局部基岩直接裸露,坡表多覆盖残坡积含砾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厚度约1~2m;下伏基岩岩性为凝灰岩,强风化层灰紫色,岩芯较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