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393935606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章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在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恩关于生态文明早就已经有了论述,马恩从自然先在性、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有机统一社会大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阐释1、自然界的性质:自然是第一存在的根据马恩的思想,自然界是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的,人类在自然界之后才产生,以是我们在发展人类自身过程当中应当尊重、顺应自然。

      第一,马恩强调了自然界的性质,即客观性,这是与人不同的地方,人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其次,人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人的劳动不能离开对自然界的物质依赖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得以世代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恩格斯曾经强调,精神只是作为物质的高级产物马恩着眼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证明了自然界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即自然的先在性,这一观点是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2、人与自然关系:物质交换马恩指出动物与自然的统一是直接统一,而人与自然的统一则是间接统一动物和自然属于自然界本身,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要“劳动”这一“第三者”来维系这就说明了,人类需要劳动这一媒介来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所以这一过程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是具有自然性,不会超越自然而存在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劳动是起关键作用的,而劳动是可控的变量,所以我们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控制,自觉的对物质交换进行调整,实现自然界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的良性循环3、人类生长与自然界的冲突:资源的攫取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使得欧洲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破坏。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发展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生产资料和土地的流失对于当时的土地私有化问题,马克思认为这种掠夺性的资源滥用方式与社会成员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并且以极其敏锐的视角论述了资源开发的代际问题马克思指出土地的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不论哪个社会和民族都只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成为土地的支配者,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土地改良,确保土地世代延续下去4、怎样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马恩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研究了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道路马恩提出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局面的原因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生态灾难的发生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生产方式必定是要与自然界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变革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思想,而在于人类探寻真理的过程,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转变”二、中国哲学的生态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恰恰是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符合。

      在老子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着实有体现着生态思想,有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冲气以为和”、“天人合一”、“任物自然”、“少私寡欲”等生态文明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天人和谐、纯朴自然的理想生态社会的景象1、自然界的性质老子的《道德经》在本体论上认为道生万物、天人合一,倡导“天人和谐”的思想,指出人类是天地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应当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和世间万物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就是“道法自然”,无为、不争是人面对自然万物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切万物都孕育于自然之中,表现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2、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老子给出了他的看法,即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是万物的自己而然、自我决定、自主生长的特性所谓法自然,是不干扰万物之本性,让其自我生长,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儒家哲学也从来没有把人和自然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认为人道的基础是天道,这一看法说明人应顺从自然秩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追求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了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与道家略有差异,儒家所认为的天或自然是“生生”《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在儒家哲学中,无休止的生命是自然界的常态,恰恰也是体现出自然的符合逻辑性的特点自然原本没有意志,没有规划,没有目的但是自然的进化达到生生不息的协调状态从现在往回追溯,似乎它的进化就是朝着这个目的行进的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合逻辑性即“合目的性”儒家哲学把自然的合逻辑性表达为“天地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朱子指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可见,过去仅仅用“仁”来约束人际关系是不完全的,因为这种看法忽略了“仁”在生态方面的阐释从儒家的观点来诠释,人心恰是天地之心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朱子说:“天地万物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3]”这些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对宇宙万物承担生态责任,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理解天地之心,才能帮助世间万物以轮回循环的生命运动为天地立心”囊括了生态责任3、中国哲学赋予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别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决不是以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但人又有高尚之处,“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的高尚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非凡任务,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但我们自己的个性与他人的个性以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个人的特点到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万物自然形成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实现万物多样性的统一,使整个自然界充满生命与活力,这就是人性的实现的最终结果与物同体”是指人和世间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使这个整体和谐,我们就不能反对世间其他万物存在的意义,更不能肆意掠夺,我们要对所有生命都充满尊重同情以及热爱,这才是人类最大价值的体现施其爱于万物,既是自然目标的实现,也是人道主义的完成三、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工业化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态文明成为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各自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是他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国外生态文明进程比中国发展的早,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参考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台了相关法规2003年法国通过了 《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计划》,2005年又出台了《环境宪章》这些法案都倡议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议开发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新能源,比如风能、核能等;同时也倡议对废物的回收利用。

      政府高度关注,统筹、引导、管理环保工作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把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建筑”的方式加以推广,形成节能、节水的生态标杆日本采取了一种“生态驾驶”的方式,将每年11月定位“生态驾驶月”,从驾车习惯这个方面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这个小小的习惯既减少了燃油的消耗,又能够起到环保的目的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标志,更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了解的必然结果人和自然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他们关系的一直存在错误认知,对于环境问题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牺牲环境和掠夺资源为代价的据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显示,我国创造10000$价值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目前我国只有39%的城市具有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超过80%的城市垃圾处理依然不能达到环保的要求,有接近1/3的土地都曾经遭受或正在遭受酸雨的侵蚀,我国的七大河流中完全不可以水资源达到一半以上,有1/3的城市正在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数量庞大、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

      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枷锁血淋林的事例像我们证明,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更不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消费模式的改变也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不能片面的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要结合生态文明的需求2、新时代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进行总结反思的成果,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既能是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又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条有效道路,发展生态文明我们不能否定工业文明带来的快速经济增长,而是强调发展经济必须要兼顾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实现“共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临资源缺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情况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是咱们必须建立的生态文明理念经过2012年到2017年5年的发展,人们对于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而且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体系逐步完善,主要职能领域的轨制逐步完善国家公园系统在试点项目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综合有效地增进了资源的节俭,而且能源和资源消费的强度大大下降主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正在进行中,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对于生态和环境的控制有了明显的加强。

      十九大我们党乘胜追击又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案,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要摒弃以前的“老路”,建设的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推进绿色发展完善绿色生产的轨制政策,指导绿色消费,完备绿色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体系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的推陈出新,对“绿色产业”予以支持构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生活”的风气二)致力于完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参与、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扼杀与治理,不间断实施保护空气与治理大气污染的行动,赢得一片蔚蓝的天空创新水污染防治技术,增强对河流、湖泊、海洋流域的治理工作增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强化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对农村居住环境展开整理防治举措对固体废弃物有效处置一定比例的提高污染物排放指标,强化“谁排污谁负责”的政策,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系统等制度构建当局为积极引导、企业为主要实施对象、社会其他组织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系统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大重视,对生态安全体系进行更新,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红线的划定工作。

      推动水土流失的管理进程,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强地震、山洪等地质灾害防治在以前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耕地以及扩展轮作休耕试点等政策,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革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立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履行土地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医学:08 肺门和肺段断层解剖及CT.ppt 医学:02 头部连续横断层解剖及CT、MRI.ppt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四十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章小结.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本章小结.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 本章小结.pptx 学海导航2026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卷(九).pptx 学海导航2026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英语选必二U1默写手册.pptx 外科学(第9版)配套-第一章 绪论.pptx 外科学(第9版)配套-第五十三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案例分析-肾母细胞瘤.pptx 外科学(第9版)配套-第四十章 胆道疾病 案例分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pptx 口腔科学(第9版)配套-03=11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ppt 核医学(第9版)配套-第一篇 基础篇 第二章 核医学仪器(二).pptx 核医学(第9版)配套-第二篇 临床篇 第二十三章 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疗.pptx 医学:2心电图测量.ppt 妇产科学(第9版)配套-第十二章正常分娩.ppt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本章小结.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本章小结:毛果芸香碱.pptx 药理学(第9版)配套-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