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doc
18页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1、 经济世界(法国,布罗代尔):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的一部分的经 济2、 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西蒙•库兹涅茨提出)(1) 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 生产率快速增长;(3) 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丿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 分世界;(6丿现在经济增长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是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 不到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3、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 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4、 1952年,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 章中首先使用了 “第三世界”这个名称5、 1973年,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在其著名教科书《经济发展》,将第三世界划分 为联合国145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成员国,这样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世界) 以及东欧和苏联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区分开来。
6、乔•库里安主编的《第三世 界百科全书》将“第三世界”定义为政治上不结盟、经济上不发达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却被排除在外.7、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2009年世界银行依据人均GNP水平的高低将全世界国家分为:(1)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11456美元以上:(2) 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935*114565美元;(3)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934美元以下2010年世界银行依据人均GNP水平的高低将全世界国家分为:(1)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12276美元以上:(2) 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1006^12275美元;(3)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1005美元以下8、 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2) 人口不超过7500万;(3) 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不超过47占•(4) 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制造业、工业就业率)不超过22点9、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化显著、工业制成品 在出口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10、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 低下的生产率水平(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6);(3) 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 高水平的事业和低度就业;(5) 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 在国际关系中处在劣势地位(富国和穷国的政治经济权利是不平等的);(7) 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1K 20世纪70年代,达徳利•西尔斯认为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在一个增长着的经济中,贫 困、不平等和事业的减少或根除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12、 托达罗在其《经济发展》一书中,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 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二13、 按照这种观点,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 巴扩大选择自由14、 “发展=:增长+・・・・”也就是说,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就有发展15、 几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1) 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但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2) 无声的增长经济增长没有与民主自由的扩大相联系;(3) 无情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日益加剧;(4) 无未来的增长经济增长以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损害当代人和后代 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5) 无根的增长发达国家的文化传统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结果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文 化被泯灭16、 衡量发展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NP和GDP )公式:GNP二GDP+CFI (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缺点:(1)、统计信息不完整;(2) 、不能反映分配状况和福利水平;(3) 、各国的GNP-般分以其货币按汇率用美元来计算,结果是汇率在很多国家是固 定汇率,根据是一种判断,判断往往偏高,低估却是有利的,有利于出口。
购买力平价:是在一国国内市场上购买相当于1美元在美国可以购买到的同样数量的货物或 劳务所需要的该国货币单位的数目,综合指标或指标体系(D社会指标:苏出生时的预期寿命;b、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c、A 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d、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e、职业教育入学比例:f>每一居 室平均居住人数;_g、毎千人中读报人数'(2) 经济指标:a.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气等的百分比;b、每个男性农业 工人的农业产量;c、农业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d、人均消费店里的千瓦数;e、人均 消费钢的公斤数;f、能源消费(指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g、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百分比;h、人均对外贸易额;i、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3) 世界发展指标体系:人力资本开发、环境可持续性、宏观经济绩效、私营部门发展以 及全球性联系4)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5) 人类发展指数: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17、2000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通过了所谓“千年发展目标”:(1) 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2) 普及初等教育;(3) 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4) 降低儿童死亡率;(5) 改善母亲健康;(6) 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7) 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8) 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1776年)=> 《国富论》(1) 该理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亚当・斯密提出2) 主要内容: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件,认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 动生产率,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便宜,那么最好输出该国有利条件下生 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产品,而不是自己生产3) 评价:第一,深刻的指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意义第二,局限性在于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前提即一个国家必须在某种 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 该理论是由英国古典学派大卫・李嘉图提出,(2)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 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3) 评价:第一,这一理论解释了至今为止支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第二,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但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 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该理论未涉及各国之间的商品将按怎样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换的问题3、 罗伯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803年)n《人口理论》(1) 该理论是由罗伯特•马尔萨斯提出来的;(2) 主要内容:马尔萨斯认为,“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这 是两条自然规律。
3) 从这两条规律出发得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的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 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而又显著地抑制的阻止;第 三、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 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4、 静态的插曲:古典经济学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课题,注重长期研究,并以整个经济作 为研究对象•但是边际革命出现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资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 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 域;研究方法通常是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制度被视为既定的因素或是外生变量而不予 讨论•这段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这一“插曲”中的一个显眼的例 外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5、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D熊彼特认为,经济増长“就是指连续发生的经济事实的变动,其意义是每一单位时间 的增多或减少,能够被经济体系所吸收而不会受到干扰”2) 创新的5种情况:1)采用一个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 _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 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3) 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4) "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 锐、强烈的事业心6、 结构主义(狭义):世界经济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中心,一个是外围,两部分的生产 结构有很大差别中心的生产结构式同质的和多样化,外围的生产结构则是异质的和专业化 的7、 这一学派(普雷维什)分析了外围发展中固有的三种趋势:去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 件的恶化8、 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只能靠改造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改造过程的核心是工业化9、 少零零碎碎的计划化因其官僚主义、不灵活、易造成的错误和混乱等特点不可取,政 府的计划应集中影响少数一些重要的活动,如出口水平、资本积累水平、工业生产和食物生 产水平等多选题)10、 发展理论的演变:(1) 1943-1960年,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2) 20世纪60-70年代,激进主义、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3) 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一11、 计划重要性(哈罗德一一多马公式)一个国家的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而储蓄率很容易与国家计划联系起来,同时,强调计划化, 强调国家干预,也是强调资本积累和工业化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12、 目前,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趋势表现为两点:一是泛化,一是细化13、 1985年,谭崇台教授编著的《发展经济学》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发展经济学专著14、 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理论(论述题:要求是(1)解释 以上四个理论的其中一个;(2)为什么? (3)怎么办?(P27~P34)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1、 狭义的技术进步:要素质量的提高2、 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狭义进步和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的提高一3、 哈罗德 多马模型(20世纪40年代=> 唯资本论丿(P41)*评价:(1)优点是简洁;(2)缺点是均衡条件难以满足,而且该模型不具备自身调节能力; (3)将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动态化;(4)强调资本的重要性;(5)均衡不是偶然的,不均衡 是长期的4、 索洛模型(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增长模型)(P43)5、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6、 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在1962年提出的“干中学”模型)干中学:由于生产更多产品而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对生产率产生正向影 响知识外溢:每个企业的知识都是公共品,任何企业都能无成本获得。
7、 波动和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性特征8、 经济周期:(1)基钦周期(短周期,40儕);(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旷10年;(3)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50年;(6)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9、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即“起飞理论”)n产业结构(1) I960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