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人上语文课.doc
2页外国人上语文课美国: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语文课更像阅读课,13岁孩子要读6、7种风格英文作品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有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锻炼出来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统一教材尽管中学语文课深浅是可选的,但无论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都逃不掉:刚上初中的13岁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必须读6-7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学期也要完整啃下10本左右名著读《特洛伊》和《罪与罚》等大量小说,但不怎么读诗与中国学生多少能吟诵几首唐诗宋词不同,美国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美国学生已不懂诗几十年前,能读诗曾被美国人认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相反,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在美国中学语文课上所占比例却很大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记》、《罪与罚》和《蝇王》等,都是学生最经常被布置阅读的著作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还要完整阅读整本著作,按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读书会”语文课是传统模式,《哈利波特》也能作教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也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语文教育但美国一些学区却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英文文学教授Mark 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法国:“通识教育式”的语文课受精英主义传统影响,纯文学作品深受教师青睐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和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的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朱丽叶》等译作经典电影被作为语文教材,不避讳性和爱情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今年5月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性、浪漫和反叛精神引入日常课堂。
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在已公布的200部经典电影中,中学生将能在老师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Le Mépris)中的男女主角“调情”,以及《赤胆威龙》(Rio Bravo)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每个法国人都要学哲学,会考作文要求解释《利维坦》在法国,有个流行的说法,“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哲学这一关”虽然法国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将分科(主修文科、经济社会或理科),但中学毕业会考时都需要考哲学作文(类似高考语文作文)因此,法国中学生的“语文课阅读材料”涉猎非常广,除了经典法国文学作品,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而这很可能还不够,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中国台湾:最重视古文的语文课课本内容65%是文言文,中学生就读《古文观止》在台湾,“教育部”会汇编供中学生统一使用的课本,但不少学校也在采用自编教材文言文超过白话文比例,一直是台湾语文课本(台称“国文课本”)一大特色在文言文比例被调低到45%之前(今年9月份又刚调整为45~65%的“弹性比例”),台湾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文言文比例逐渐递增,大约为高一的60%、高二70%和高三80%,其中选自先秦诸子的比例很重,但“教育部”最近又将选材范围拓宽至《诗经》、《左转》和《礼记》等文献。
文言散文集《古文观之》几乎是每一个台湾中学生都精读过的教材,大陆学生所熟悉的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散文,也在台湾学生最为熟悉的篇章之列台湾文科教材的白话部分,一部分选自余光中等有影响力的现当代台湾本土作家作品,而曾被列为禁忌的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也被列入语体文部分教材曾用国民党要员著作内容,被指企图推行“党国教育”《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台湾中学国文科课程教材之一,原本只摘选孔孟篇章,但历史上经过几次版本修订上世纪80年代,教材曾一度改用陈立夫(两蒋时期国民党政府要员)《四书道贯》为诠释核心,注释又大量采用孙中山和蒋介石的语录这一版本被批评为将国文教育作为“党国教育”一环,甚至因被指企图传达执政者的政治意图、与孔孟的原意割裂而引起过争议,日后又改为被广泛采用的朱熹《四书集注》上的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