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pdf
6页高中历史教材四合一汇编 前言 新课改实施以来,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就历史学科而言,全国共 推出四套新课标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为大象版)四 种版本的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写人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 学修养不同、甚至历史观点不同等原因,导致四种版本教材的素材取舍、内容详略、语言表 述甚至史学观点等方面有较大出入这固然打破了教师“以本为本”、“唯教材马首是瞻” 的局面,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考验 新形势下的高考不可能“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主” ,高考考的是“历史”而不是“历史 书” ,已成为命题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共识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高考命题常命常新,高 考试卷尤其是历史科目,不可能出现陈题旧题所以,题海战术未必省力,盲目做题未必高 效虽然新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任何考试策略、技巧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概念、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无论高考试题 如何变化,基本知识才是永恒的“王牌” 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 史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
尽管当前的高考命题出现了“去教材化”的倾向,离 “课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并非漫无目的, 高中师生的教与学仍要“以课标为中心” 所以,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对通行的各版本教材有 所了解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我们围绕《课程标准》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逐个参阅四 种版本教科书,并结合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成的具体来说, 就是找出四种教材“交集”与“并集”,力争对《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挖深、挖透”, 形成多维架构,使课标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达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我 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一边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力争使本资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难以理解的,我们做了较多的解释说明;易于理解的,我们尽量使其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力争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当您拿到这本资料的时候, 其实您是拥有了四种版本的教材, 因为本书做了 “四合一” ——看似一本书, 实际上是四本书的效果 为减少大家的阅读障碍, 我们尽量对行文进行了加工润色, 对多个版本共同的表述行文中没有做标记, 个别有特色的 表述分别注明了版本,使各种表述其浑然一体。
本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逐次对每一条“课标要求”进行阐述对于使用 人民版和北师大版教材的同学来说,你们手中的教材章节与本资料的章节编排顺序基本一 致由于人教版教材采用中外史混编的模式,所以与本书章节顺序稍有出入由于岳麓版教 材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颠覆式改造”,致使与本资料的章节顺序出入较大但是,无论 考生使用的是哪一种教材, 《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是不变的为使广大师生在有限的 时间内最大化地获取有效知识,我们遵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理念,把各种版本的教 材及相关教辅整编在一起,所以本书所阐释的知识足以覆盖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但也给各位师生开拓了新的学习空间相信本书对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备课能力、提高课 堂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本书是专门针对有志于参加高考的考生而编写的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 “客观存在的历史”还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描述”,不是也不应该是本书这个样子学习 历史的途径和方式有多种, 本书只是提供了其中的一种模式, 千万不要因本书而束缚你的想 象力。
虽然本书最大程度地汇总了四种版本的教材,但本书不能替代教材,不能涵盖高考涉 及的所有知识除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外,你尚需阅读能力、读图能力、感悟能力、文字功 底、应试技巧等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显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个人良好的潜质 限于学识所限,本书一定存在诸多缺陷,欢迎各位在使用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 试读 淘宝展示: 历史Ⅰ 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 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影响 第四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⑴明初承袭元制, 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 丞相统辖六部, 总揽全国政务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 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 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旧人教: 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 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 。
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 (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 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有人说, 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 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 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 殿阁大学士 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 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 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 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 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 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 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 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 在内阁之下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人物 阶段 名称 阁臣权力 明太祖 奠定基础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明成祖 正式确立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明宣宗 发展完成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 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 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 但其权力并不是 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内阁的建立 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 面,叫做“票拟”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批红”多由司礼 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 上的宰相。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导致太监乱政,其原因就是皇权过分集中宦 官参政,干预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曾经在万历、天启年 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在《纶扉奏稿》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 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 ”明代 内阁的作用, 关键在于阁臣能否得到皇帝重用及其办事效能的高低 自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 镇(年号正统)以后近百年间,内阁并无多少实权,权力操于宦官之手自嘉靖中叶至万历 初年的五十余年间,大学士夏言、严嵩、张居正相继入阁成为首辅,内阁真正成为国家中枢 机构张居正死后,阁材乏人,宦官逐渐窃持权柄,魏忠贤擅权乱政,组成阉党内阁到崇 祯一朝,内阁已徒具形式,有名无实另有观点认为:从明代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开 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 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代代积累,明中叶以后 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 的宰相 ) 6.(补)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 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 自于制度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 自皇帝的支持 对 皇 权 的 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7.(补)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英国内阁的首脑为首相,由通过选举而在议 员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
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组成内阁君 主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 并无实际行政权力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 关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而西方内阁是民主制度的产物,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背景:⑴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 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是事实上的最高权 力机关)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⑵(人教)康熙时期,在宫廷内设南书房,由当值的翰林院 学士参与政务,替皇帝起草诏令这样,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南书房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一定程度上 得到加强 2.设置军机处的原因: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 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 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变成了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4.职责: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 事物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 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 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 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 原官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 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军机大臣只是承旨 办事而已 ) 5.特点:⑴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⑵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⑶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 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 侧)⑷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 门 6.作用: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