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8667833
  • 上传时间:2018-05-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关于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结果 比较与分析作者:潘书波潘文丽杜立峰 论文关键词:中日大学生身心健康比较结果 论文摘要:身心健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调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深层次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诸多差别形成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达到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有所启示的目的比较结果显示:1、日本国女大学生体型、发育水平好于中国女大学生;2、中日两国男大学生体型、发育水平相同3、中国女大学生身高、体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形态匀称程度好于日本女大学生;胸围、肺活量指数差于日本女大学生;4、中国男大学生体重、肺活量、下肢力量、柔韧性、形态匀称程度好于日本男大学生;胸围差于日本男大学生5、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心理中国大学生都好于日本大学生 1 前言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所以,必须有效多种措施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这一问题也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主题,其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辽宁省与日本国毗邻,地处东北亚,一带水都系蒙古利亚人,在这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时,相互比较条件的恰当,调查结果就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 2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年均收入不足 1000 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国则是人口不足中国 1/10,国土约 39 万平方千米的岛国,年人均收入 20000 美元的世界上经济极发达的国家,这是两个国家间的差异分析诸多差别形成的原因,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主成份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总结建国 5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余年来的经验、教训,吸取日本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把中日两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在同一篇文章中分析和研究,其内容新颖、独特、实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生理部分:中国辽宁省教育厅直属的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工学院等 5 所高校[1],4290 人(男生 2089 人,女生 2201 人);日本国中央大学、东京都立大学、神奈川大学、学习院大学等 20 所高校[2],8583人(男生 4775 人,女生 3808 人)。

      焦虑心理研究对象[3]:中国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物理系学生 194 人,日本国中央大学文学部、神奈川大学理学部在中国的留学生 49 人 2.2 研究内容 中日两国大学生体型、发育、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50 米跑、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维尔维克指数、克托莱指数、肥胖度指数、肺活量指数;焦虑心理(T—A 焦虑和 S—A 焦虑)等 15 项指标 2.3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测量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 研究结果 33.1 体型与发育(见表 1) 4 讨论 4.1 体型与发育 体型是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评定人的体格和身材大小的重要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日本女大学生体型为粗壮型,与身高较矮、胸围较大有关,这种体型并非中国女大学生所追求的体型从维尔维克指数、克托莱指数、肥胖度指数看,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体型基本一致,都属于中间型(标准型),但身体的匀称度中国大学生则好于日本这与中国大学生注意调节饮食、经常锻炼、追求和保持健美的体型等因素有关 发育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逐步完善、机能逐渐成熟的过程。

      由于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营养、医疗卫生、体育锻炼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女大学生发育好于中国女大学生,除上述综合影响因素外,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因素也不无关系 4.2 身体形态、机能 中日两国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各有优势,也各具不足中国女生身高、体重占优势,而胸围占劣势;中国男生身高已无优势,体重高于日本,而胸围则低于日本人高马大,素有东北虎之称的辽宁省大学生,现今在身体形态、机能上也只能与日本大学生平分秋色,全国青少年平均身高低于日本,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只是喟然长叹日本人为提高本民族的身高,改善本民族的体魄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中国早的多[6]他们学着欧美人大口吃肉,大口喝奶,还花很大的功夫从欧美学回了现代医学和体育运动,甚至让西洋男人与日本女人婚配,以迅速改良种族,特别是不甘落后的民族精神,竞使一个在二战中的战败国,在几十4年的时间里又挤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中日两国同是儒家文化,但日本人更注重“勇”和“信”,而不是中国的“仁”和“义” 当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人才开始觉醒严复、康有为、陈独秀、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而教育中首先要抓的就是体育这一济世安邦的设想。

      陈独秀提出的“兽性主义”,毛泽东提出著名的“野蛮其体魄”的精神理念与马克思的教育观非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不遗余力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对待并增强中华民族体质,特别是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上从不松懈由于“这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视,制定了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了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 然而,近年来由于对“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片面理解,《体育与健康》教材应运而生[7],把生理、心理、营养、药物、医疗、卫生,甚至把爱滋病都编进体育教材,把高校体育推向包打天下的“四不象”;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则提出[8]“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学校体育,没有体育不及格的学生,只有不及格的体育教师”;“没有不关爱自己健康的学生,只有不关心学生健康的校长”等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口号;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都纳入了应试教育体系其理由是学生承受着不仅来自智育也来自体育的双重压力和重负,提出只有取消各种考试,才能人才辈出,应试者才能获得快乐与自由的错误理论;还提出学校体育改革,要用“健身”体育观去更新“强身”体育观他们提出的“健身体育观”的内涵是“并融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一体”,“向文化丰满发展转化”。

      具体的说,这个“健身”体育观,就是主张打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维定势,在松散的课堂教学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反对人类注重与显示体表形态的生物本性和开发与利用体能资源的社会欲求” 5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遗传、营养、医疗卫生、体育环境等密切相关是一门交叉科学,各学科在共同的目的下,又各具其专业特点、规律及知识、技术、技能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攀登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体育是后天改变人体形态、机能的有效手段,需要付出长期,甚至终生的艰苦努力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地支持没有为民族振兴的信念,靠生存、享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那只是一相情愿和空想 4.3 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中日两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好于日本国大学生在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场地、设备、器材等各种条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的现状下,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为什么还能好于日本国大学生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52 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1954 年中共中央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政治任务”;1982 年公布的宪法第 46 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至 198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青团中央及教育部、卫生部等发出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文件 147 个此后,《教育法》、 《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法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好于日本大学生的根本原因 20 世纪末,由于混淆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目的、任务,出现了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九条:“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废除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6废除国家教委[1990]015 号文件第五条:“体育不及格不准毕业,按结业处理”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愿意学什么体育项目就学什么体育项目,能学什么体育项目就学什么项目,不管学什么项目,不管达到什么水平,都不影响其体育成绩[9]他们废除的正是我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吸取的恰恰是国外想废除,但受社会制度限制而废除不了的东西全盘否定建国 5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年来,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做法,来自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来自法律观念的淡薄;来自对高校体育改革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不足;来自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目的、任务形而上学的认识;来自对体质、健康、体力、身体发展概念的错误认识。

      改革必须稳妥,我们再也不能折腾了,一折腾就会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实在是折腾不起了我不反对改革、创新,但应采用试点的办法,取得没有半点虚假、经得起推敲的经验后再推广,大起大哄,大起大落的苦头,我们吃的还少吗!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体育法,是想废除就废除的吗?改革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对“改革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谬论,是应当亮“红牌”的时候了 在本文调研中发现日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水平,他们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全凭受试者本身的认真程度,如果中日两国大学生在一起测验,就很难说中国大学生要好于日本大学生了20 世纪 90 年代,中日两国在内蒙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长途跋涉中,中国的孩子气喘吁吁,日本的孩子则精神抖擞;在上海某大型企业,在同样设备条件的现场比赛中,中方 5 个工人的生产能力还不如 1 个日本工人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主持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今已近三年,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心存疑虑,在实际工作中有抵触情绪,以致一些地方和学校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而相当一部分高校必修的体育课的时数却锐减,7扩招后体育场地在原本不足的情况下又被挤占,体育经费被挪做它用,原来由校长主管的体育部也降为有基础部主管的教研室。

      原本正常的课外体育锻炼,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实际上变为收费的“俱乐部”在体育理论课考试答卷中,一个学生所答非所问的写到:“体育锻炼,似乎已经锻炼不起了,总收费!以健身运动为名,行乱收费之实的‘俱乐部’就不要再办了做点有利于学生的事吧!” 4.4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中日两国大学生焦虑心理都在临界值以下,均属正常范围日本大学生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均值都高于中国大学生影响焦虑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交往技巧、学习上不适应、考试焦虑等日本留学生远离亲人、家乡、不免有人地生疏的孤独、失落感;日本民族常有的傲慢、固执等不良心理状态;语言障碍造成交往被动;学业上的不适应;以及考试焦虑等原因是造成日本大学生焦虑心理倾向明显的主要原因 5 结论 5.1 中国辽宁省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焦虑心理等方面总体上好于日本国大学生但男生身高已无优势可言,男女生胸围已落后于日本国大学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