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与创造力培养.ppt
77页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培养,第一节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智力与智力的结构 (一)智力的理论 1、智力的概念 (1)中国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定义 (2)国外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定义 (3)智力概念,中国心理学家 对智力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四种:,智力即能力 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 智力是认识能力 智力是一种适应能力国外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定义有:,法国心理学家比纳、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综合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能力 弗里曼等人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智力的概念,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①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②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③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④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1、单因素论 2、二因素论 3、群因素论 4、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8、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基本观点:,1、能力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组成2、G因素:所有活动的G均相同S因素: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S,,3、塞斯登的群因素论(1938),——基本观点:,1、智力的七种因素:,(基本心理能力),计算(N) 词的流畅性(W) 言语意义(V) 记忆(M) 推理(R) 空间知觉(S) 知觉速度(P),塞斯登的群因素论,注:塞斯登提出的主要心理能力有七种,表上是六种能力的相关,,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1967),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把操作、内容、产品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5-1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50种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至此,将智力分为180种元素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它对我们认识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都具有积极意义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1960),,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 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年龄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 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 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 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 元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 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 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8、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能力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量的差异表现为: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质的差异表现为: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一)智力的水平差异,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 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图5-3 WAIS智商分配曲线,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1),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一般说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长,12~20岁智力缓慢上升,到20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到34岁左右然后到60岁,智力缓慢下降,60岁以后,智力迅速下降当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结果: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势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2),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发现: 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10岁就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到17岁,从23岁便开始衰退; 记忆力发展次之,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从40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也是从40岁开始衰退; 最后是思维能力,在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的为72%,有的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49岁,从60岁以后开始衰退。
二)智力表现的早晚差异,早慧表现 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特别是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如莫扎特、王勃等 中年成才 中年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是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智力表现的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 大器晚成 有许多人在其早期没有突出表现,但后来却做出了突出成绩如齐白石、达尔文等早慧表现,1.唐代诗人白居易,1岁开始识字,5、6岁就会做诗,九岁已精通声韵; 2.唐朝诗人王勃6岁就善于文辞,10岁能赋,13岁就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3.德国的高斯3岁就会心算,8、9岁就会解级数求和的数学题; 4.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3岁会阅读,14岁哈佛大学毕业,19岁获得博士学位; 5.俄国的普希金,8岁就能用法文写诗;意大利诗人但丁,9岁就能写诗送人日本三轮光范1岁8个月就能读书、写字,2岁开始写日记,6岁上小学并随广播学习中国语,11岁翻译了《詹天佑传》; 6.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8岁试作交响乐,11岁创作歌剧;,,中年成才(1),中年成才(2),中年成才(3),,大器晚成,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时才表现出他的绘画才能; 2.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已经是60岁了; 3.达尔文在50多岁时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一书; 4.唐朝诗人陈子昂,17、18岁时还贪玩,不专心学习,后来进了乡学后才痛下苦功,后来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5.前苏联的古谢娃出生在西伯利亚荒村,40岁时才开始学习文化,和儿子一起毕业于农业大学,73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
三)智力的类型差异,智力是各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同一种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类型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P131),智力的类型差异,除了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人可能采取不同的途径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不同的人是由不同智力因素的综合来保证的例如,同样智力优秀的人,有的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则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智力类型的差异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不同年龄的儿童,发现智商相同的儿童,有些言语智商显著高于操作智商,而有些操作智商显著高于言语智商,还有一些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差不多不少心理学家还指出,学生之间有“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的不同,即使他们智力水平相同,在领会、记忆、运用知识的方式方面却有很大差异 一些学生通过模仿学得好;一些学生通过试误学得好;一些学生能很快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某一学科的轮廓,但很快忘掉细节;一些学生对知识细节领会得很好,却难以把细节综合起来;一些学生领会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一些学生主要靠课后阅读教材,他们从教师的讲授中得到的东西很少。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儿童对认知方式的选择和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左优势脑”或“右优势脑”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即表现出左脑智力优势或右脑智力优势 左优势脑的儿童,更善于对语言、逻辑符号及时间性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右优势脑的儿童,更善于对那些非语言的视觉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那些属于“左优势脑”的儿童,在学习需要右脑去加工完成的任务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反过来也是如此四)智力的性别差异,传统观点认为女性的智力较弱,但长期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别总体平衡而部分不平衡,男女两性在不同的智力类型上各有优势其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男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3、男女智力类型的差异,1、男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就全体男性与全体女性的平均智力而言,总体上是平衡的但在个体智力上则有很大差异男性智力低下与智力超常这两种情况和比率都高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性的智愚较为悬殊,女性的智力发展则较为均匀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里,成绩优秀和较差的两端男性居多,而成绩中等的女性居多国外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男女两性智力上的这种差异对其事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创造力强并在事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者,男性居多比如40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女性不足10名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1),研究表明,男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 婴儿期,男女智力几乎没有差异 幼儿期,女孩的智力略高于男孩,但不明显从学龄期开始,男女两性的智力出现了明显差异,女性智力明显优于男性这种优势到了青春发育高峰期有所下降 从12岁以后男性的智力就开始逐渐赶上并开始超过女性,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优势一直维持到整个青春发育期结束,以后这种明显的年龄差异才逐渐减弱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2),男女在智力上的表现也有早晚差异就“早慧”这一方面而言,女性在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较男性更早地显露出才能在文学方面,特别是编讲故事方面,女性早期表现的比率也大于男性 而在绘画、书法方面,男性早慧的比率大于女性就“晚成”而言,女性在文学、艺术、新闻、教育、医疗等方面较明显、较多;而男性在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方面较多一些3、男女智力类型的差异(1),感知方面:女性感知一般优于男性,但在空间知觉能力方面不如男性,女性更容易产生各种错觉和幻觉。
注意力方面:女性的注意稳定性优于男性,但注意的转移品质不如男性一般说来,女性较之男性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注意分配性另外,男性的注意多定向于物,而女性注意多定向于人 记忆方面:女性擅长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但逻辑记忆不如男性女性长于机械记忆,而男性长于意义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