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著名政界人物.docx
10页客家人著名政界人物 篇一:客家重要人物 叶剑英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镇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决的马克思主义者,宏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当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1927年,他决然通电反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惧中,他坚决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预备工作,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中央苏区,他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途,参加其次、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长征途中,他坚决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机灵英勇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成功北上立了大功毛泽东同志后来曾屡次赞扬叶剑英同志在这一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解放战斗时期,他在晋西北领导中央前方委员会的工作,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接收做了大量工作,指挥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夺取华南战场的最终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华南、中南地区工作1954年后,他长期担当中央军委领导工作1976年,他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依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看法,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
1979年1月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又在1981年9月发表了有名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 针政策,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叶剑英同志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其次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新的历史功勋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慎重,吕端大事不糊涂〞盛赞叶剑英 叶剑英既是一位叱咤风云大智大勇的有名元帅,又是一位著名遐迩的儒将他的代表诗作主要有:《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的很多诗句,“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困难考验时〞;“笃信马列依真理,不移不屈不苟同〞;“全心全意一为公〞,“老骥仍将万里行〞;“应向青年寻后继〞,“长征接力有来人〞等等,都深含人生和社会进展的哲理,对我们一代一代的后继者都具有深入的训练、启示和鞭策作用叶剑英特别关怀家乡的进展新中国成立后,他曾3次回梅视察1953年4月,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深化到梅县基层进展市场调查,视察了母校东山中学和丙镇中学并专程回故居探望,并对梅县今后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1971年1月6日至8日,叶剑英先后到东山中学、雁洋公社、四望嶂煤矿和梅西电厂视察1980年5月13日至17日,叶剑英视察了母校丙镇中学、东山中学和老家梅县雁洋公社,作了“要向山区进军〞的重要指示黄遵宪黄遵宪,字公度,晚清爱国诗人,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训练家,1848年生于嘉应州,卒于1905年黄遵宪曾出任晚清驻外使馆官员达十四五年之久,脚印普及亚、美、欧、非四大洲,是科举制度中不多的熟识国际事务的人才他任驻日使馆参赞时编撰了40卷、50万言的《日本国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志,至今仍被列为很多大学日本史专业必读的参考书黄遵宪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强学会〞,并创办《时务报》,宣扬改革维新的主见但维新运动失败后,黄遵宪被罢官归隐家乡,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堂之一——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它后来成了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东山中学他是岭南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呼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传世诗作有《人境庐诗草》11卷、《日本杂事诗》多卷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期间两次提到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这首沉郁哀思的诗歌。
同年9月13日,温家宝在访问墨西哥会见华人代表时,又引用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中“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之句,说明自己“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祖国〞的观念来自黄遵宪除了温家宝总理,周恩来总理曾赞扬他对训练改革的奉献,朱镕基总理曾评价他为维新改革先行者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生于台湾省苗粟县 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先后担当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训练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与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丘逢甲少有诗名,其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震惊一时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特殊是以思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这局部诗约1700多首《愁云》、《春愁》、《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复原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责备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
2004年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刚闭幕的记者款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引用了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宋湘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秀才,乾隆51年〔1786〕中解元,嘉庆4年〔1799〕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1800〕还乡,主讲惠州丰湖书院,嘉庆十年〔1805〕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二年〔1807〕钦点丁卯科四川乡试正考官;嘉庆十三年〔1808〕任戊辰贵州乡试正考官;后到嘉庆十八年这段时间,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篡、文颖馆总篡、教习庶吉士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十八岁起,出任云南省曲靖府、广南府、永昌府、大理府、莫南府等诸府大守,领迤西、迤南篆事清道光五年〔1825〕七十岁,迁升湖北督粮道道光六年〔1826〕七十一岁卒于武汉湖北观看署任上。
宋湘为官期间,关怀民瘼,主动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奇 丁日昌 篇二:第8章 客家人物 第8章 客家人物〔培训中心老科协会员搜集整理〕 8.1 客家人物综述 客家人物即客家名人 客家先民在艰辛坎坷的迁徙中,磨练出艰辛创业、刻苦耐劳、奋勉进取、追求抱负、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斗、辛亥革命、抗日战斗、解放战斗、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立、改革开放,以及和平建立与进展等重大大事中,客家人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做出了一件件骄人成果,为祖国培育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武将才、英雄豪杰、政界精英、商场巨子、文坛泰斗、科技奇才??从古至今,一个个客家名人活泼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1.客家与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革命的组织发动者和中坚力气是客家人首领洪秀全以及六位最高决策的核心人物均是客家人天王洪秀全是广东省花县〔现为广州市花都区〕官禄村人,祖籍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迁至广东潮州汤田明朝永乐年间由潮州迁至嘉应州梅县石坑堡,后迁花县官禄村。
洪秀全排行十五世东王杨秀清是广西桂平县人,祖籍从嘉应州(今广东梅州)迁至广西南王冯云山是广东省花县禾落地人,祖籍从东江龙川县迁至花县西王萧朝贵是广西桂平县平隘山下古棚人,祖籍广西武宣县东乡武蓝村北王韦昌辉是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祖籍是从广东省迁去的客家人翼王石达开是广西贵县北山里人,祖籍是广东省和平县迁去的客家人除以上金田起义的七位核心人物是客家人之外,太平天国主要高级将领均是客家人:冬官正丞相罗大纲是广东省揭西县人、国宗韦志俊是广西金天村人、国宗韦以德是广西金田村人、遵王赖文光是广东省梅州人、匡王赖文鸿是广西金田村人、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是广东省梅州人、奉王古隆贤是广东省惠州人、堵王黄文金是广西博白县人、天官副丞相林夙祥是广西金桂平县百沙人、顾王吴如孝是广东省梅州人、循王魏超成是广西陆川县人、烈王曾天养是广东省惠州人、恩赏丞相曾天浩是广东省惠州人、天官又正丞相周胜坤是广东省花县人、夏官又副丞相曾锦谱是广西博白县人、觐王王盛均是广西贵县人、就王王盛爵是广西贵县人、春官正丞相黄启芳是广西博白县人、地官又正丞相罗必芳是广东省梅州人、地官又副丞相刘胜芳是广东省梅州人、尧王侯观胜是广东省梅州人、森王侯玉山是广东省梅州人、振王侯玉田是广东省梅州人、恩赏丞相李寿辉是广西贺县人、柬王李桂芳是广东省梅州人、国宗石祥祯是广西贵县人、国宗石夙魁是广西贵县人、恩赏丞相罗琼树是广东省揭西县人、辅王杨辅清是广西桂平县人、旺王黄文英是广西博白县人。
以上仅是有据可查,已封为王和担当丞相职务的高级军政将领,是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的一大局部太平天国将领根本上是客家人,同时,金田起义的根本群众大多数也是客家人参与金田起义的有二万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客家人金田起义之初,福王的九大据点:广西贵县赐谷、北山里、龙山;广西桂平县紫荆山、金田;广西平南县鹏化山区;广西陆川县陆苗;广西博白县平山;广东信宜县塘坳这些据点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2.客家与中法战斗中法战斗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大事,这场抗击外侮的民族保卫战中,我国人民打了一 个大胜仗,威震中外在这场艰辛卓绝的抗法斗争中,客籍将士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将领刘永福是广西钦州客家人,老将冯子材以及其部属将士多数是客家人 抗法斗争中,主将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是广西钦州客家人,祖籍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迁至广西黑祺军将士绝大多数是客家人,部下的将领如管带、帮带、哨长中,客家人就有100多个刘永福部将杨著恩是广西钦州客家人,黄守忠是北江客家人黑祺军的管带、青年将领黄延光、方邦、刘少梅、哨官刘夙岗、刘永隆等也是客家人刘永福的参谋黄其章、养子刘成良亦是客家血统有名的抗法老将冯子材与刘永福合称“抗法双璧人物〞,他们在抗法战斗中立下了殊功。
冯子材部属从统师到督带,帮统23人中有12人是客家人其他督战委员、参战戎务等文武官员大多数是客家人抗法保台的战斗中,客家将士勇敢抗敌写下了光芒的一页台湾保卫战的统师刘铭传、主战派唐景崧、岑毓英、曾记泽等是客家人名将聂士成、林朝栋、刘清江、提督章高元、总兵刘朝祜、张李成、林汝梅、王延理、周之谦、陈霞林、林维源,以及爱国志士抗日义勇大将丘逢甲等均是客家人3.客家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祖籍是广东省紫金县中坝孙屋围人(原属长乐即现五华县辖),后迁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孙中山在海外发动革命和国内组织几次武装起义,以及讨袁护法、东征、北伐中,追随孙中山的主要骨干力气是客家人孙中山在日本成立革命同盟会的客籍人士有:谢良牧(嘉应州,今梅县)、古应芬(番禺)、黄超如(今梅州)、何天炯(兴宁)、胡毅生(番禺)、谢逸桥(嘉应州)、何天瀚(兴宁)、梁慕光(惠州)、李勒(嘉应州)、梁揆通(嘉应州)、谢延惠(嘉应州)、谢延祉(嘉应州)、温晋侯(嘉应州)、饶一梅(嘉应州)、何卓麟(大埔)、刘维濂(兴宁)、刘群立(兴宁)、李定区(兴宁)、李荫区(兴宁)、李敬熙(兴宁)、胡汉民(番禺)、廖仲凯(惠州)、梁生圃(嘉应州)、李天麟(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