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纺工艺学》教学基本要求.doc
10页《《棉纺工艺学棉纺工艺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一、适用对象: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纺纱方向的学生二、二、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三、三、 参考学时:参考学时:本课程的参考学时为 168 学时,总学分 15 学分学时、学分分配建议如下:序号项目名称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1 棉纤维及其初步加工6212 羊毛纤维及其初步加工8213 麻纤维及其初步加工6214 绢纺原料及其初步加工8215化学纤维及其选配6216纤维的梳理作用34427并和与牵伸作用12227 加捻与卷绕作用14228 纺纱系统及其分类29 棉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284110毛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162111麻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122112绢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122113合计1682415四、四、 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 、职业知识学习目标、职业知识学习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棉、毛、麻、绢纺各种纺纱原料的分类、特性、初步加工,纺纱原理,纱线品质检验,棉、毛、麻、绢纺的纺纱系统,生产主用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基本工艺理论及工艺参数调整,掌握分析产品质量、产量、消耗等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知识,了解纺纱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2 、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和行业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配合,使学生具备棉、毛、麻、绢纺常规工艺设计与调整、设备管理与生产管理的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提高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纺织工业的发展史及其美好前景,了解纺织工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工业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五、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五、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专业课应向学生传授从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在生产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本课程的教学应围绕着企业和学生两个基本点,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线,丰富、完善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六、教学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一) 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掌握棉、毛、麻、绢纺各种纺纱原料的分类、特性和初步加工方法。
2 2、、掌握棉、毛、麻、绢纺各种纺纱系统的基本工艺理论、工艺计算及其主要工艺参数的调整3 3、、掌握棉、毛、麻、绢纺各种纺纱系统生产常用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使用和调整方法4 4、、掌握纱线品质检验以及分析产品质量、产量、消耗等生产实际问题的有关内容 5 5、、了解纺纱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 第一篇第一篇 纺纱原料及其初步加工的概述纺纱原料及其初步加工的概述第一章第一章 棉纤维及其初步加工棉纤维及其初步加工 掌握棉纤维的分类、结构和性质以及棉花的初步加工方法 第二章第二章羊毛纤维及其初步加工羊毛纤维及其初步加工 掌握羊毛纤维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羊毛的分支与分级,特种动物纤维的种类及特点,羊毛的初步加工方法 第三章第三章 麻纤维及其初步加工麻纤维及其初步加工 掌握麻纤维的分类、结构和性质以及麻纤维的初步加工方法 第四章第四章 绢纺原料绢纺原料及其初步加工及其初步加工 掌握绢纺原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了解缫丝的工艺过程及质量控制,掌握蚕丝的结构与性质,绢纺原料的精练方法与设备以及影响参数,了解精练的后处理。
第五章第五章 化学纤维及其选配化学纤维及其选配 掌握化学纤维的分类,了解其制造方法及过程,掌握化学纤维的主要性能以及化学短纤维的选配 第二篇第二篇 纺纱原理比较纺纱原理比较第一章第一章 梳理梳理 掌握梳理作用基础即两针面配置状态对纤维所产生的作用,粗梳机械各部分的机构及其作用,这些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参数的调整,了解山羊绒分梳机械原理及类型,掌握金属针布与弹性针布分类、作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棉、毛、麻、绢纺各种精梳机械的主要结构和特点以及工艺参数配置 第二章第二章 并和与牵伸并和与牵伸 掌握并合作用原理 ,棉、毛、麻、绢纺中并和根数的配置,掌握牵伸的基本原理及棉、毛、麻、绢纺中各种纺纱的牵伸机构种类、作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第三章 加捻与卷绕加捻与卷绕熟练掌握加捻的各个基本概念,掌握棉、毛、麻、绢纺的加捻与卷绕方式,加捻与卷绕机构的结构及作用过程第三篇第三篇 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第一章第一章 纺纱系统及其分类纺纱系统及其分类熟练掌握棉、毛、麻、绢纺四种纺纱系统的分类及适纺范围第二章第二章 棉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棉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掌握棉纺纺纱系统的各种工艺流程,棉纺工序的任务、主要设备的种类、结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工艺过程,了解各机型的主要技术特征。
第三章第三章 毛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毛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了解羊毛的初步加工和毛加油过程,掌握粗梳毛纺、精梳毛纺纺纱系统的各种工艺流程,毛纺各工序的任务、主要设备的种类、结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工艺过程,了解各机型的主要技术特征第四章第四章 麻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麻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掌握苎麻纺纱系统的工艺流程,苎麻纺纱系统各工序的任务、主要设备的种类、结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各机型的主要技术特征第五章第五章 绢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绢纺纺纱系统及主要设备掌握绢纺纺纱系统的工艺流程,绢纺纺纱系统各工序的任务、主要设备的种类、结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各机型的主要技术特征,了解紬丝纺工艺过程二)选学模块(二)选学模块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节第三节 新型纺纱新型纺纱 了解新型纺纱的种类,新型纺纱的特点;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转杯纺纱的工艺过程、主要机构与作用;转杯纺纱的纺纱原理及工艺,转杯纱的结构及特点自捻纺纱、喷气纺纱、尘笼纺纱的工艺过程、纺纱原理、加捻机构及成形三)实践模块(三)实践模块1、 有关实验有关实验 (1)显微镜下观察棉、毛、麻纤维的形状及结构 2)棉纤维、羊毛纤维的分级与检验,特种动物纤维的识别与分级。
3)亚麻、苎麻、黄麻、洋麻、大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纤维的识别与比较4)长吐、滞头、茧衣、及干下脚茧类的识别与分级5)绒线的识别与分类、编号、命名6) 棉卷、生条含杂率实验 7) 棉条、毛条重量和重量不匀率实验 8)棉条、毛条条粗条干不匀率实验 9)粗纱捻度实验 10 )粗纱重量和重量不匀率实验 11 )粗纱伸长率测定12)细纱重量和条干不匀 2 2、运转实习(两周:每学期一周)、运转实习(两周:每学期一周)通过实训加深对棉、毛、麻、绢纺生产常用设备的机构和动作的理解,掌握棉、毛、麻、绢纺生产各工序的运转管理制度和主要纺纱设备的运转操作方法,学会使用各种运转操作工具 3 3 、保全实习、保全实习 (两周:每学期一周)(两周:每学期一周)了解棉、毛、麻、绢纺各生产设备主要工艺参数及其调整方法,如速度、牵伸倍数、隔距、加压等,基本掌握梳棉机、梳毛机、梳麻机、梳绵机、并条机、成条机、混条机、粗纱机、细纱机等主要生产设备主要部件的安装方法认识和掌握工具、量具的使用与维修,包括通用量具、通用工具、专用工具 七、考核要求:七、考核要求:1、、本课程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百分制评分标准为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等)20%、期末考试成绩 80%。
2、、实践性环节为实践过程的表现及参观、实验、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八、实施建议八、实施建议本课程是专业技术课,实际应用性较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和实践,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授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录像教学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九、教学条件九、教学条件 1、教学环节组织特色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以校内实习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实践设施为基础,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各类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现场教学、网络教学技术,合理优化组配多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完善的校内实验、实习设施4、、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十、评价方法与建议十、评价方法与建议1.理论课:理论课: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和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科目,以百分制记入总成绩2.实践课:实践课:要求学生认真编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成绩依据考勤、实习表现、实习单位鉴定书和实习报告综合评定。
以优良计入总成绩实践中操作能力强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十一、教材编写建议十一、教材编写建议1、、 推荐教材:推荐教材: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纺纱比较教程纺纱比较教程赵金放赵金放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年年 8 月月2 2、、 本教学指导方案是编写教材或选择教材的依据本教学指导方案是编写教材或选择教材的依据1)教学内容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所就业的企业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⑵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纺织业新工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3)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