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上皮组织.ppt
98页第二章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1,一、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可分为: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腺上皮: 构成腺体感觉上皮:分布在感觉器官内肌上皮: 器官的上皮特化为具有收缩能力的上皮生殖上皮:睾丸生精小管和卵巢表面的上皮二、构成上皮组织由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及细胞间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2,1.细胞成分多,紧密排列成层或薄膜状;间质成分少,起黏合作用2.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基底面依靠一层薄的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在细胞各个面上可派生出许多特殊的结构 (极性: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三、被覆上皮特点,3,3.上皮内部无血管,营养从结缔组织内的组织液经基膜渗透而来4.上皮细胞间有神经末梢分布,因此,许多部位的上皮感觉敏锐5.功能为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等功能,但不同部位的上皮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可兼有其他的一些功能如,皮肤上皮具有保护、排泄和感觉的功能肾远端小管上皮、卵巢表面上皮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4,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被覆上皮,四、被覆上皮类型和结构,,,,,单层,复层,5,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仅由一层不规则的扁平细胞借少量的黏合质彼此呈锯齿状嵌合而成,是最薄的一种上皮组织。
细胞侧面呈梭形,核椭圆并外突,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有一薄层基膜与下面的结缔组织相连6,图1 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7,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特点: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磨擦,有利于 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8,图2 单层扁平上皮光镜图 (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9,图3 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壁层),10,图4 单层扁平上皮(血管内皮),11,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有的细胞游离缘有微绒毛,如肾近曲小管上皮、肾集合管、甲状腺滤泡、外分泌腺的小导管 功能: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12,图5 单层立方上皮模式图,13,图6 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14,图7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15,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细胞游离缘有密集的微绒毛,构成光镜下的纹状缘(striated border)结构。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的腔面 功能:吸收和分泌功能在肠道的此种上皮中还可见到许多散在的杯状细胞,杯状细胞可分泌黏液16,图8 单层柱状上皮模式图,17,图9 单层柱状上皮(小肠),18,图10 单层柱状上皮(↑肾集合管),,19,4.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由一层高矮不等的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 特点:因细胞高低不一,细胞排列貌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的细胞核不在同一平面上20,图11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模式图,21,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可达上皮的游离面,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并有定向摆动的特性,杯状细胞能分泌黏液;梭形细胞位于上皮中间;锥形细胞位于基底,细胞小而密集,有分化为其他细胞的能力 分布:各级呼吸道黏膜 功能:保护和分泌功能22,图1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23,5.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复层鳞状上皮,是上皮中最厚的一种。
特点:近表面的细胞呈扁平状;中间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基底细胞为立方形或矮柱状,有增殖能力24,基底面凹凸不平的连接面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可增加接触面积,扩大上皮的营养供应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连结紧密,能防止水分蒸发和细菌侵入,形成一层天然屏障25,图13 复层扁平上皮模式图,26,分布: 皮肤表皮:表层细胞内含大量的角质蛋白,形成角质层,最后细胞死亡呈干燥的鳞片状脱屑,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管、直肠、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内表面的上皮:表层细胞角质蛋白较少,不形成角质层,称非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27,图14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表皮),28,图15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管),29,6.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特点:表面为一层柱状细胞,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中间为几层多边形细胞 分布: 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黏膜等 功能:保护30,图17 复层柱状上皮模式图,31,图18 复层柱状上皮(睑结膜),32,7.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排空的膀胱:上皮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 充盈的膀胱:上皮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33,图19 变移上皮模式图(膀胱),34,图20 变移上皮光镜图(膀胱空虚状态),35,图21 变移上皮光镜图(膀胱扩张状态),36,变移上皮的表层细胞较大,游离面隆起,有的有双核,胞质丰富,称盖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浓密,具有嗜酸性,有防止尿液侵蚀和渗入的作用,称为壳层但电镜下观察表明,表层和中间层细胞下方都有突起附着于基膜,故应属于假复层上皮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近端37,五、上皮的特殊结构,游离面— 细胞衣(cell coat) 微绒毛(microvillus) 纤毛(cilium) 鞭毛(flagellum) 静纤毛(stereocilium),38,侧 面—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 桥粒(desmosome)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镶嵌连接(interdigitation),39,基底面—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半桥粒(semidesmosome),40,1.细 胞 衣,又称糖衣,是附着于细胞游离面的一薄层耸状结构,成分是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低聚寡糖链。
功能:具有黏着、保护、识别、物质交换等功能游离面的特殊结构,41,2.微 绒 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0.1 µm ,长约0.5-1.4 µm 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胞质中的终末网,可增加牢固性,微丝中含有肌动蛋白,因此微绒毛可有微小的伸缩或变形运动 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分泌和吸收42,图33,43,图33 微绒毛电镜图,44,45,46,耳蜗内的“毛细胞”,细胞绒毛,47,3.纤 毛,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能摆动的突起,长5~10µm ,直径约0.2-0.5µm ,光镜下可见 内部结构:周围 9 组二联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9 + 2);纤毛的基部致密,称基粒(体),是纤毛生长的基础。
分布:呼吸道黏膜的柱状细胞纤毛最为典型 功能: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功能,可清除吸入的细菌或尘埃,起保护和清洁作用48,图34 气管黏膜扫描电镜图 (示纤毛),49,50,图36 气管壁上皮 (示纤毛),51,4.鞭毛(flagellum):结构与纤毛基本相同,更粗壮些,每个细胞仅有1-2条,可作波浪性摆动哺乳动物精子的尾部就是典型的鞭毛52,5.静纤毛: 有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有类似纤毛的细长突起,内部无微管,仅有微丝,不能摆动,称静纤毛 功能:位于附睾管的假复层上皮细胞顶端的静纤毛在电镜下可见其内有分泌物,可能与分泌有关内耳的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也有静纤毛,具有感觉功能 不同部位的静纤毛功能不一,结构也有差异53,细胞侧面连接,54,1.紧密连接,紧密连接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可封闭细胞顶部的间隙,阻止细胞外的异物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和连接作用55,从结构上看, 相邻两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靠镶嵌蛋白的融合(紧密蛋白颗粒重复形成的一排排的索)将两相邻细胞连接起来, 这些蛋白质颗粒的直径只有几个纳米,它们形成连续的纤维,就象是焊接线一样,将相邻细胞间连接起来,并封闭了细胞间的空隙使大分子物质难以通透,而只允许水分子和离子从索条衔接处的小孔透过。
56,57,,,,58,图38 细胞紧密连接,2.中间连接,又称黏合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带状分布于细胞四周,在细胞之间有15-20纳米的间隙,细胞间隙内含有低密度的黏合物质;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功能: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调节微绒毛的活动,传递细胞收缩力59,图37 细胞连接左:模式图右:电镜图,Mv 微绒毛 TJ 紧密连接IJ 中间连接De 桥粒GJ 缝隙连接,60,,,,3.桥 粒 图41,又称黏着斑,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扣状连接,直径0.2-0.5微米,散在分布于中间连接的下方,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与两侧细胞膜相连,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其上有许多直径10nm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61,功能: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可防止细胞的变形和使上皮耐受摩擦(表皮、食管、子宫颈等处的复层扁平上皮及心肌闰盘等处)62,图41 桥粒电镜图(右),63,,64,图42 桥粒电镜图,4.缝隙连接 图42 图43,又称缝管连接或融合膜(nexus),超薄切片: 2~3n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镶嵌蛋白),每个镶嵌蛋白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
65,图42 缝隙连接示意图,66,功能: 强化连接:镶嵌蛋白的连接融合,加强了细胞间连接的牢固性 物质交换:水、离子及小分子可自由通过亲水管 直接通讯:细胞的化学递质或电讯号通过亲水管可互相传递67,分布:分布广泛,常位于吸收性或分泌性上皮组织之间,此外相邻的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胚胎细胞之间等也有很多的缝隙连接存在※连接复合体:在相近的距离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就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