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察和赞美诗》学案.doc
6页《警察与赞美诗》 学案【学习目标】1.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2. 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主题的内在关系3.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学习课时】4课时【课前预习】1.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下注释,完成课后练习1注音作业(书本上)2. 了解欧·亨利相关文学常识(国籍、成就、代表作、文学风格、生平史实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试着简要、顺畅地讲述故事大意课堂探析】导入:警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的国家机器,赞美诗是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的宗教音乐一个国家如果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是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堂”可是,事实是否一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活动一:学常识,知作者 (见课件)1.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2. 欧·亨利简介(生平、成就、声誉、代表作、文风等)活动二:读字词、正音义见课件)1.给重点字词注音。
引吭高鸣( háng ) 掸去(dǎn ) 醍醐(tí hú ) 烜赫(xuǎn ) 肇事(zhào ) 咫尺(zhào ) 冬蛰( zhé ) 游弋(yì ) 摇曳( yè ) 啁啾(zhōu jiū ) 奢侈(shē chǐ ) 入寐(mèi ) 轻裘大氅(chǎng ) 熙熙攘攘 (xī rǎng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展转反侧 引行高鸣不明一钱 素味平生迫在眉捷 兴昧十足泻露真相 近在止尺心恢意懒 炫赫一时潜移墨化 胜卷在握提醐灌顶 如愿以尝3.解释下列词语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 醍醐灌顶:佛教用语,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醍醐,酥酪上聚集的油,味甘美 烜赫:形容名声很大,声势很盛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文雅娴静:(言谈、举止等)温和有礼貌,安详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游弋:(兵船等)巡逻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荟萃:(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啁啾: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如愿以偿:象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活动三:理情节,究根源1.了解写作背景2.请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分钟时间简要复述小说内容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为非作歹,却没有如愿而正当他听到赞美诗受感化想重新做人时,却莫名其妙的被捕 3.请整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见课件)4.讨论:小说中有六次叙述了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但这些行为又都非常“巧合”地没有得逞请复述一下苏比六次故意犯罪的经历,并想一想“巧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一次:想利用到豪华餐馆白吃被捕,因衣着寒酸而被拒之门外第二次:去砸商店玻璃窗以求被捕,巡警对苏比的认罪不予理会。
第三次:想借到普通饭馆白吃被捕,被摔到人行道上第四次:想借调戏妇女被捕,在警察眼皮底下反被女子缠住 第五次:剧院门前“扰乱治安”,警察“宽容”了他的“扰乱罪”第六次:偷伞并侮辱伞主人,伞主人因心虚而不敢报警作者为了渲染苏比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了一次次巧合,显示入狱的不易正是通过这些巧合,以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富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5.思考: (1)小说六次写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是否繁冗? 写苏比六次犯罪经历并不繁冗其一,作者以此反讽现实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于监狱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不祥之地,在苏比眼里却成了一座可与任何旅游胜地媲美的安乐窝,这种目标的荒唐与追求的执着是一种对现实的嘲讽;其二,意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美国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支撑“当时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2)在写苏比的犯罪经历时,其中三次描写了警察玩忽职守,是否重复? 这是作者的特意强调。
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警察的这种作风,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仍这样安排,意在强调缺乏职业道德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警察是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代表的是国家的法令制度,警察的玩忽职守就意味着其所代表的国家制度的腐朽所以这里“繁笔”的精彩运用从深层次阐释了美国社会人情冷落、色情泛滥、世风日下的原因 6.讨论: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小说的结尾与前面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能落入法网,但警察不理他;而当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就是这样黑白颠倒、贫富悬殊,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法律的虚伪,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7.了解“欧 · 亨利式结尾” 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在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突变手法,叫做欧 · 亨利式结尾活动四:评人物,剖心灵1. 讨论: (1)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他有无选择空间?到布莱克威尔岛监狱过冬,三个月不用担心刺骨的北风和警察的纠缠。
有两条路:一是接受慈善机构的救助;二是通过犯罪进监狱2) 苏比的冬居计划为什么不是接受慈善机构施舍? 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苏比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暗示了慈善机构对穷人的做法是多么的不人道3) 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苏比宁可去监狱也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暗示了慈善机构对穷人的做法是多么的不人道由此也可看出,他是一个本性心高气傲的人,是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 2. 探讨:苏比一心追求进监狱,这在我们看来十分反常,他的反常心理和行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其次,苏比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为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再者,他的反常心理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产物。
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呢?难怪有见机缠住男人的女人,有拿了别人的雨伞就占为己有的买烟者总之,他的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反常、畸形的社会心态,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3. 阅读小说第40—48段,讨论:苏比在赞美诗中心灵得到净化,准备改邪归正这个变化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吗?这个转变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从小说开头的交代和结尾处人物的回顾,可以看出,苏比原本是个有生活理想的正常人,他听到圣洁的乐曲而心醉“入定”,说明他的心灵深处,还有着对美的认同与渴望在不合理的社会,人也会有不可思议的境遇,也会有不合常理的行为选择屈辱的生活会埋葬人的美好心灵,而美的呼唤也能令垂死的灵魂复苏 4.概括苏比的人物形象:苏比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形象不能简单说他是坏人:他故意作恶,犯些轻罪,都不是出自本意,他多年浪迹街头,并没有真正沦为乞丐、小偷、骗子或其他社会渣滓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能幡然悔悟,要跳出泥坑,表明他良知未泯,有向善的一面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为了逃避生活的考验,他多年在监狱过冬,平时游手好闲,浑浑噩噩,他的一连串的恶行也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
活动五:赏环境,探效果1. 朗读第1、2段,讨论它们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属于环境描写,第一个“每当”是写自然环境,第二、三个“每当”是写社会环境它有如下几个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2. 再找找文中还有没有环境描写,讨论其作用 第40—41段也有环境描写,朗读后讨论其作用: 这两段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宁静而空灵的气氛,并紧扣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地衬托出苏比此时的心境,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它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