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技术观.ppt
56页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功能F一、科学技术是变革自然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与物质 文明建设)F邓小平: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F1、科学技术变革了生产力三要素:F(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学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技术 提高了劳动者技能F(2)科学技术更新了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进步都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结果,过去没有机器,以后有蒸汽机和电动机过去的机器只有 三部分,工具器、传动机、动力机,现在是四部分,增加了控制机 ,机器系统自动化F(3)科学技术拓宽了劳动对象,天然自然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为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劳 动对象F2、科学技术整合、协调生产力各个要素,使生产力系统整体功能提 高2F二、科学技术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F1、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F自古以来,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经验思维、机械分析思维、系统分析辨证综合思维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跟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思维近代牛顿力学规范形成以后,人们是思维方式是机械思维科学大发展以后,思维方式变革,进入系统思维时代 32、科学技术是破除迷信的有利武器。
F宗教迷信是以歪曲、颠倒的形式放映现 实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源 是愚昧、无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 自然现象背后的秘密,神怪就没有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 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 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 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 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 之地 43、科技推动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更新F(1)科技促进伦理道德观念的进步F★表兄妹婚配F★★ 人体解剖和捐献器官F★★★ 试管婴儿F★★★★ 借子宫生子F★★★★★不育者人工受精F★★★★★ ★安乐死54、科技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F在教育方面,科技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和发展科学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增长,教育内容更新科技为教育提供各种新手段、新工具在文化生活中,科技使内容更新、手段现代化 65、科学精神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F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求实、严谨、创新八个字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科学精神将日益渗透进社会大众的精神结构之中,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7F三、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F马克思的名言: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上的有力杠杆, 看成是 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革命力量?F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发展 的最终力量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部 力量我们说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或迟或早要发 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是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改变生产力的性质F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要以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就要改变 生产力改变最终由科学技术决定,所以科学技术促 进生产关系改变F3、科学技术通过生产方式改变社会形态科学技术促 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科学技术革命 的力量是深层次8第三篇 技术观9第三篇 技术观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二、技术的分类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四、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10一、技术的性质和特征(一)科学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综合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等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112.技术的本质: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12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13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14(二)科学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①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②社会属性: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152.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根据现代技术含义,技术既含有物质因素,表现为有形的机器设备、实体物质、劳动工具等;又含有精神因素,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智力,乃至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技术是人工发明的,是在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163.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使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
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174.跃迁性和累计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18F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1.系统性与整体性任何一项实用技术,特别是生产技术, 都是由一系列生产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组成的技术系统–2.综合性与集成性许多现代化的成套技术,已发展成为具 有先进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时代特色的工程技术——“综 合集成技术” –3.通用性与适用性–4.依存性与连锁性在许多情况下,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并在 生产过程中得以应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存在为前提,否 则该技术就难以实现而出现一项新技术,又常能引起一系 列新技术的连锁出现–5.先进性与经济性采用一种先进技术,不仅要考虑其技术 上是否先进,当时当地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还要从经济上 考虑企业和消费者能否承受,是否合算,有没有市场前景。
19F二、技术的分类F1.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进行技术分类F人类的活动领域不外乎三大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 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和控制人类自身 的活动由此所有的技术都可分为三大类,即自然技 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的技术F2.按照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类F可把技术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 技术在上述技术的类别中,自然技术与生产技术占据着 特殊地位,有必要进行详细分类P228)20F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F(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F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 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 主体需要的功利性F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 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 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 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F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 它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 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 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 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21F4.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 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 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 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立见成效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付 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F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发 现、科学预见、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 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 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 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设 计图纸等22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 值性评价科学的任务是研究解决某个事物“是什么”、“怎 么样”、“为什么”的问题,要求有所发现,从而提高人类的 认识水平,评价标准主要是判断真假问题技术的任务是研究 解决人们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要求有所发明 或有所创新它的成功与否往往要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制约, 除受资源、环境、地域、社会、经济、法律等制约因素制约外 ,还要接受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评价。
7.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 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 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 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 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许可时不能够输出的科学 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露 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 的238.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甘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地去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而技术专家除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攻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24(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F科学向技术的转化:① 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F② 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
技术向科学的转化: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25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F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F① 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F② 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F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F① 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即表现为科学对技术的定向作用和先导作用F② 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26F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F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27四、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技术革命F(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我们有必要对 这两种革命分别予以讨论1.科学与科学革命F从所实现的功能的意义上来看,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 方法它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 F科学革命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方式上的飞跃性变革,或者说 是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F通常,科学革命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成立:一是指从根本 上改变旧有科学理论范式的整体性变化,亦即新的科学理论范 式从根本上取代旧的科学理论范式的范式更替性变革;二是指 新的科学理论范式的产生限定了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