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机遇就在眼前刘廼强.pdf
3页1經濟機遇就在眼前 劉廼強 面對當前的漫長經濟困境,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加強與內地聯繫於上一次經 濟危機中,我是少數大力鼓吹北上「逃荒」的人在二零零四年開始了 CEPA 之 後,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已經不再是異端,最近更有人進一步提出「經濟一國」 之說 CEPA 落實了五年,現在已經進入第六階段,但是客觀地說,效果遠未如理想 只有主要是一些傳統食品及中藥工廠借免稅之利,出口到內地因 CEPA 而設廠 在香港生產,或者工序回流的,幾乎絕無僅有服務方面,CEPA 最大得益者, 主要是物流公司,其他行業,未見踴躍原因說來話長,有機會再作討論,這裡 只想指出,當前情況就是如此內地經濟明年維持較高增長,但是只要出口不景, 香港仍然一無得益香港在珠三角的廠商如何開闢內地市場,固然是一個重要課 題但是縱使它們能成功拓展內銷,對香港的就業和經濟增長,也不見得有幫助 要解決香港經濟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問題出在那裡一言以蔽之:問題出於 「空洞化」 過去三十年,香港許多行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都長期往北流, 使到香港的經濟基礎不斷收窄,光是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就佔了國民產值近三分 之二主政者一碰到問題,就繼續收縮:董建華由多中心收到四支柱,曾蔭權更 企圖只發展金融業。
他最近訪問英國,當知道今天金融業一枝獨秀的倫敦,失業 率已達兩位數,打擊遠比香港嚴重 我在這裡曾多次提出,香港經濟的出路在於「充實化」 1顧名思義,這是對過去長期「空洞化」的補償開始時,我的思路較集中於「總部經濟」之上: 「根據 二零零三年政府的調查作伸延,估計現時約有七千家跨國公司在香港區域總部、 區域辦事處和本地辦事處,在亞太地區佔首席位置,遠遠拋離上海政府和它各 昂貴的海外辦事處大可努力朝這七千家企業挖深,提升;往星加坡搶、往東盟、 歐盟和美、加、澳、紐等英語國家去作巡迴推介尤其是東盟十國,將於二零零 八年開始提前享受世貿優惠,加上香港的地緣優勢和傳統上的人脈關係,更要優 先搶攻以中國的吸引力和香港的優勢,一年之內把數目番一翻,絕對有可能」 後來更加上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元素: 「而香港經濟『充實化』的最佳方案是 大量吸引內地計劃要『走出去』的企業於香港設國際總部因此,特區政府將要 開發的,不是新住宅區,應該是『搵食』的地方,是內地十分流行的 CBD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district) 商貿區,以安置國內和國際跨國企業的總部1 20060124 總部經濟、20070313 經濟啟示錄、20070619 下一個十年「經濟篇」 。
下文所引,都來自這三篇 2我最近建議開發新界西北,就是這一思路」以及香港本地「產業提升」與「產 業轉型」等新元素 這裡我想特別談一談工業問題香港許多人,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一 輩,他們從經驗出發,堅持香港不能沒有工業我不是不贊成發展工業,因為這 畢竟也是充實化和多元化的一個部份只是今天香港的 GDP 有百份之九十三是 服務業,工業大概不到百份之三我們落力再促進一下,翻它一番,到百份之六, 根本改變不了大局,也不可能提供很多就業,不值得提供太多優惠 跟據最新的看法,一般的工業,從原料轉化為製成品的真正「製造」環節,只佔 整個增值鏈的三十不到,其餘的從研發、採購,到物流、財務等,都是服務與 其斤斤計較要從新引進工業,倒不如繼續發揮香港自身的長處,這便帶到我們一 班朋友最近提出的「珠三角都會圈」的概念 「香港作為服務城市,與區內其他 九加一個城市完全融合,並非產業分工,而是產業鍵的分工這是功能的分工, 而非產業分功從上游的開發、設計、融資,到下游的展銷、出口等,都與整個 地區經濟密不可分香港的優勢在於信息、國際關係、法治、專業標準和精神, 都得以駕輕就熟的發揮」2珠三角的產業十分繁雜,經濟基礎十分廣闊,只要從融合的角度作分工,珠三角有多少種產業,理論上香港就可以有多少個接口, 香港到處都是充實化的機遇,遍地都是這樣那樣「中心」 。
就業機會絕不缺乏, 各方面的人才,都有需求這才是香港「再工業化」的最佳出路 因為香港現有的服務業基礎,本身已經具備了很多充實化的條件,而且朝這方面 發展,也毋須大量投資,和搞修建期很長的基建;理論上,香港可以很快作出轉 型,收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轉型之還沒有明顯出現,首先是一個範式問題:香港有沒有朝這方面探索和努力?很不幸,香港上下都沒有朝這方面看,沒有轉 移舊的範式 一旦開始向這方面探索,馬上便碰到資訊的問題自由主義經濟學動不動便祭起 市場訊息這法寶,但是當範式還未被發現,市場尚未建立之前,市場訊息即便存 在,也會是十分微弱和混亂那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說的 「市場失效」 的情況之一, 於經濟轉型期間,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在這情況之下,要求社會上有某種力量去 發掘,放大,甚至創造必要的市場訊息,慢慢形成一個較成熟,能自動發出較強 的訊息的市場在許多情況之下,政府有需要擔任這關鍵的角色今時今日,特 區政府有責任負起這關鍵的責任,不能以「政府沒有能力挑勝利者」為藉口,迴 避這一責任政府可以挑錯,卻不可因噎廢食而不敢嘗試去挑 具體來說,香港各界人士,如何與珠三角的各個不同產業作接觸和聯繫,進而為2 200811110 經濟一國新詮釋 3它們提供服務?目前大家都不知從何入手,這便是一個標準的資訊問題。
貿發局 和生產力促進局等,可在駐粵辦的協調底下,集中力量在珠三角各市內作廣泛的 調研,之後通過兩地合作的大量工作坊、訪問團、招商引資等活動,促進業界的 溝通,促成具體的合作 以我最近提出與東莞虎門合作提升當地的內銷時裝業為例,特區政府如能投入資 源,多次組織長沙灣一帶的業界和地產商訪問虎門,並組織虎門一些初步接觸過 的業界來港考察洽商,搞一些有針對性的專業招商引資活動等,很快便會有成行 成市的效果就算「挑勝利者」失敗,那也無所謂,因為反正成本不高 如此類推的一個一個行業搞下去,不須很久,縱使大部份失敗,只要少數成功, 轉型效果便會明顯的出現,問題只在於政府想不想做事而已這裡用不了多少 錢,建議政府通過審計署,審核香港目前在外國架構重覆,而且效益不彰的各種 辦事處,作出必要的縮減,便可騰出來巨額的公帑,足夠支持我們大力開發珠三 角的各種活動而有餘 2008/1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