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docx
13页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务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务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探讨,历史可供应今人理解过去,作为将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1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打算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晰,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半信半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假如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番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番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突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常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即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听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2 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擅长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化《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喜闻乐见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化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诞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嬉戏、仿照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常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旁边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仿照送葬的人群,兴趣盎然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嬉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阻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确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嬉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叫卖,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旧不是培育孩子的志向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简单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仔细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确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旁边居住,必定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便利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真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兴奋自己最终找到了培育孩子的志向场所,从今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今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起先的簇新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化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才能成才,不行半途而废逃学就犹如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经常逃学,必定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今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最终成了一位宏大的思想家和教化家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化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见,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答谢孟子,但是却不愿主动推行他的政治主见他特别想去情愿接受他政治主见的宋国,可是又担忧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迟疑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见在很多诸侯国得到顺当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胜利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胜利的欢欣,一病不起。
在归葬家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祀,表达对这位宏大母亲的敬重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重,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宏大母亲的人们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3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据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紧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情愿倒戈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赶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赶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打算作长期反抗的准备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阅历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办法范雎说:“要战胜赵国,必需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方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争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倒戈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井井有条,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争论,立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应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战胜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兴奋,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说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恳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一再叮嘱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假如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恳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确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
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非常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吩咐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需迎头打回去敌人战胜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胜利,就隐私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有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舍命追逐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倒戈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4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非常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许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化诱导他们镜面王叮嘱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叮嘱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立刻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其次天上午,镜面王召集全部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窃窃私语,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忽然宁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解并描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当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的确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如同簸箕最终,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辩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论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的确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5 龙图腾形象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龙已经成为了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标记龙形象成为了皇帝的专属标记皇帝就是“真龙天子下凡”所以说,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服饰上面也是以龙为主要的装饰物那么,这种崇拜龙的习俗是什么形成的呢? 其实,在中国的这种龙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而是认为创建出来的一种图腾形象大家都知道,中国这种龙的形态是长着一副像猪头和马脸的龙首,头顶长着一副似鹿子角一样的龙角,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龙须,身子如巨蛇一般,长着一片片的鱼鳞一般的龙身,腹部下面长着四只如鹰爪一样的爪子,尾巴如鱼尾一样这样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就是我们崇拜的龙形象 这种奇形怪状的龙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其实,对于龙图腾的演化来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中华祖先就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上了当时的祖先们都是以族群生活在一起的每个族群当时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
在这些图腾形象中,有的崇拜牛,有的崇拜马,有的崇拜虎,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鸟……这些图腾成为了这些族群们敬奉的神并且作为了本族群的标记当时,在我们的华夏土地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