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doc
3页孙双金的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情智语文””一、何为情智语文?为什么要提情智语文?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 “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 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 ”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 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 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它因素,促进学 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 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 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 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 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 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 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
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的呀!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 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 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 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 疑是智慧之父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 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 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 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 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二、当前小语界提法很多,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 “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 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 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 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
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则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 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 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 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一)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 也要有的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 缺一不可 (二)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 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 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三)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 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 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 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四)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 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
儿童的情感 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 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 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 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三、“情智语文”它突出的个性是什么? 情智语文的个性就是“情”与“智”,这是里面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 “情感”问题,二是“智慧”问题,三是“情与智”的关系问题情从哪里来, 从文本中生成情,然后教师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 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这里涉及到三方面的“情”,一是文本之情、二是教师之情、三是学生之 情文本之情是根本,它是教师之情的依据,它是学生之情的归属教师之情是桥梁,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学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赖教师之情, 培育学生纯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 智从哪里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文本后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 智慧的结晶,让作者的智慧启迪我们教师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 在问中生智用文本的智慧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 智慧。
智从教师的头脑中来,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智慧的化身 文本的解读,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生成,均依赖于教师的智慧 问题产生智慧,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思考产生智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学而不思则罔”;辩论产生智慧,课 堂上要多让学生讨论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 情与智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情与智是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 展的关系 要让学生问, 思,辩 情能促智,情能生智 一、静中生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二是急是生智,急是一种情绪状态,此时身心内在潜能被完全激活,处在 极度紧张状态之中 …… 三是赏中生智,欣赏给人带来愉悦,带来快乐,也给人带来灵感和智慧, 欣赏能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最为活跃和敏捷状态 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想出一个好的方法,解决了困难,心中无比 高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得到别人的夸赞,心中充满欣喜;解决了一 道难题,攻克了一道难关,心中充盈快乐这样的情感最为充实,最为真实, 因为它发自内心,是由内而外的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