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屠城疑云.doc
13页说起汉代、三国时期的屠城记载,很多人都认为是表示大肆屠杀城里的百姓,甚至有语言类辞典把“屠城”解释为“杀尽城中百姓”这种观点,在正统的古汉语学术界和历史学界,得到一致认定但是近来,很多草根学者发现,“屠城”的古汉语词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是差别很大的而在汉代、三国时期,其实只是表示攻破城池、攻占、占领某城、某地之意,完全没有大肆杀戮百姓的意思认定“屠城”一词在汉代表示大肆屠杀百姓的学者,最喜欢使用的证据,就是所谓的曹操屠杀徐州百姓仔细分析,这个屠杀徐州,甚至是曹操屠杀百姓唯一的证据曹操由此而被很多学者扣上了屠夫、刽子手的大帽子那么,曹操屠杀徐州百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操屠徐州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一、曹操屠徐州一说的来源最早的屠徐州一说来源,应当属于三国时期吴国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以及同为吴人所著的《曹瞒传》韦曜的《吴书》记载: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见《三国志陶谦传》裴注)《曹瞒传》则说: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
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见《三国志荀彧传》裴注)随后,西晋的陈寿著《三国志》,也对于此事有所记载,但是说法不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再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范晔著《后汉书》,对于屠徐州问题,也有记载《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关于曹操屠徐州的史书记载,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有这样几条下面,我们就来对于这几条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二、屠徐州史料记载的可信度分析作为最早记载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史料,《吴书》乃曹操的敌人东吴方面所著,其对曹操加以污蔑是可能的而且,吴人这样做,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曹操所进攻的徐州牧陶谦,乃是东吴丹阳人士吴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同乡,而恶意污蔑其对手也是常用手段之一东吴的文人集团,与徐州牧陶谦的关系其实很不一般,当陶谦病逝后,东吴的张昭等为之哀辞曰:“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由此可见,由东吴文人撰写的《吴书》,在此问题上是可能偏向陶谦而恶意污蔑曹操的同样也是吴人所写的《曹瞒传》,传记本身用曹操的小名为传记名,其对于曹操的贬损态度已经可见一斑。
虽然其书中内容不会都是瞎编,但是在某些敏感问题和争议问题上,其态度自然是贬低曹操的因此,作为野史,而又贬低曹操的《曹瞒传》,其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再说南朝刘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对于此问题的记载范晔治史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相距东汉末年时间较久,其所写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根据前人的各种资料综合而成,因此错误在所难免同时,南朝刘宋时期,已经出现贬曹抬刘现象,寇魏帝蜀的思潮已经在各种著作中显现,故此,范晔对于曹操,是以汉贼看待的,其所著史书中自然有所显见最后,说一下《三国志》后人对于曹操屠徐州,多批评陈寿为曹操有所隐瞒其实,陈寿所在的西晋,虽然是来自于曹魏政权,但是晋朝对于曹魏政权,并没有隐瞒罪恶的需要道理很简单,司马氏之所以干掉了曹氏,自然要宣传曹氏有很多罪恶和错误,所以才需要由司马氏来替代而且,陈寿虽然表面上是把曹魏政权写为正统,但是其分写三国史书的实际,已经说明他是把三方平等看待的,而这其实正是历史的真实故此,西晋的陈寿,实在没有为曹操隐瞒罪恶的必要因此,仅仅从写作出发点考虑,《三国志》应当更能准确地反映徐州问题的真相三、详细解读屠徐州史料1、《吴书》对此事的记载可信度很低《吴书》上引内容,其主要意思是:曹操打算讨伐徐州,但是又担心徐州兵力强大,于是上表汉帝,下令各州郡罢除州郡地方部队。
汉帝于是下诏,要求各州罢兵,而徐州陶谦上书,以各种理由反对,不执行曹操知道后才发兵进攻徐州对于这个问题,裴松之在注引《吴书》这段记载之后,评述道:“此时天子在长安,曹公尚未秉政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很显然,《吴书》的这段记载,可信度不高其一,此时汉帝在长安,并不在曹操控制之下,说汉帝的各州罢兵诏书是曹操的授意,显然是编造的;其二,当时曹操自己也是兖州牧,其部队也属于汉帝下诏罢兵的对象,哪有自己上表要求罢自己的兵的呢?其三,其时,关东各地多数是响应讨伐董卓的,汉帝在长安为董卓部属所控制,其所下的诏书,特别是要求各地军阀交出兵权的诏书,并无有人会听从不过,《吴书》对于曹操攻徐州的记载,除了“罢兵诏书”和“多杀人民”可能不实外,其余内容也还与《三国志》相近,只是《三国志》记载为“所过多所残戮”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后面介绍2、《曹瞒传》记载的问题《曹瞒传》记载的内容,有不少问题,简单总结起来如下:首先,没有时间记载《曹瞒传》是把曹操初平四年攻徐州的彭城会战和兴平元年为了报仇再攻徐州的战况混在一起来说,同时又增加了曹军南下取虑、睢陵、夏丘各县,大肆屠杀百姓的内容,这样就把曹操在两次攻徐州所产生的伤亡,故意写在一起,以达到扩大屠杀规模的目的。
其次,是篡改作战过程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当时曹父还未被杀,曹操也不是为了报仇,因此那次进攻,其实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军事行动,并无特别的杀戮行为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陶谦自以为军力不弱,于是在彭城与进攻的曹军展开大会战,估计双方参战兵力都有数万人《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很详细: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两军彭城会战的结果是:陶谦军惨败,仅仅战死的士兵就有上万人,这还不算曹操军的战死人数由于两军是在彭城外面的泗水河边展开会战的,因此,战死者的尸体一时之间竟然堵塞了泗水而这样的正常的军队会战,到了《曹瞒传》里,战死的陶谦士兵,身份就变成了“男女”(男女指百姓,军队一般交战中没有女人);死亡人数,则从万数改成了“数万”;死亡形式,也从会战中战死变成了“坑杀”其三,是编造了所谓的曹军南下泗南三县屠杀百姓若干(故意不写人数),导致的情景是:“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意思是这三个县里,不仅男女百姓都给杀光了,甚至连鸡犬等家畜都光了至于为何说这个南下杀三县是编造的,后面还要详细介绍总之,最离谱的谎言应当是来自这个《曹瞒传》本来,《曹瞒传》作为野史,又带有极强的倾向性,其对于曹操的贬损内容是需要仔细考证之后,如果不错才能采用。
遗憾的是:治史口碑不错的范晔,却在《后汉书陶谦传》里,迷迷糊糊的照搬了这些编造的内容3、《后汉书》的问题范晔的《后汉书》,在记载徐州事件时,由于照搬《曹瞒传》内容,结果是出了大错首先,是把最重要的时间搞错了曹操如果要屠杀徐州百姓,理由自然是所谓的报父仇如果曹父还活着,曹操与陶谦的交战则属于正常军事行动,并不会随意屠杀百姓曹操曾两次进攻徐州,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对于这两次进攻的起因、时间,甚至进攻过程,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是,范晔的《后汉书》,却搞错了这些基本的情况简单地说,曹操第一次攻徐州,时间是初平四年秋季,起因是徐州军侵占了兖州泰山郡的华、费二县,并攻略了任城国的地界曹操为了教训一下陶谦,发兵攻徐州军队从定陶出发,向东南到了彭城,与陶谦军发生了彭城会战,胜利之后,继续向东扫荡,前后攻克了十余座城市(包括彭城会战以前),最后转向北进入兖州泰山郡,收复了此前被徐州军占领的华、费二县,战役结束曹操的第二次攻徐州之战,时间是兴平元年夏季,起因是曹父一家百口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为报父仇,起兵攻徐州军队大致从鄄城出发,还是向东南到了彭城这次,陶谦吸取上一年的教训,不敢进行会战,都躲进城池中固守。
曹军由彭城向东攻击前进,一路攻克五座城池,一直攻到了陶谦的老巢郯城(时为徐州治所),但是郯城城防坚固,曹军攻城不下,又继续向东略地到东海,再转身返回,在郯城与刘备、曹豹等人打了一仗,刘备战败退入郯城曹军继续西返,又攻克了此前没有攻下来的襄贲这一路打过来打过去,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所过多所残戮”此时,突然发生兖州叛乱、吕布袭占兖州事件,曹军立马火速返回兖州,第二次攻徐州结束,时间是兴平元年五月曹操兴平元年春正月返回兖州时,曹父还未被杀曹父大体在兴平元年春季被杀,所以当年夏季曹操发兵徐州报仇而曹父被杀的时间,当以《三国志武帝纪》为准,因为自己的父亲何时被杀,曹操自己应最清楚而在范晔的《后汉书陶谦传》,竟然把曹父被杀以及曹操为报仇攻徐州的时间,都写为初平四年,写成了曹操第一次攻徐州的时间,实在是大错而特错范晔为何会犯如此简单的错误?如果范晔对照《三国志》看一下,一定可以发现这个错误但是范晔写这段内容是在《曹瞒传》的基础上改写的,因此被《曹瞒传》所误导《曹瞒传》屠杀徐州这段记载无时间,但是把彭城死人导致泗水不流和攻占泗南三县屠杀百姓,都混写在一起,给人印象是彭城死人与泗南屠杀是曹操同一次进攻所为。
而曹操与陶谦会战彭城是初平四年,范晔也就一拍脑袋,都写成了这一年其次,屠杀人数的夸大《后汉书》对于屠杀结果的数字,不知来源何处,大体上是从《曹瞒传》的内容,推算出来的《后汉书》没有分开记载彭城杀了多少,泗南杀了多少,而是写为彭城、傅阳、泗南三县共五县“凡杀男女数十万人”怎么搞出这个数据?《曹瞒传》有说仅彭城一地就杀男女数万口,数万大致是2-5万之间,如果取上限大数,则为接近五万人,五个县则再乘以五,屠杀数据就出来了:二十五万左右,也就是数十万男女我们看《后汉书》这段记载,不仅有“鸡犬无余”,还有“无复行迹”,更有“泗水为之不流”,比之《曹瞒传》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以及“泗水水为不流”的内容,其照搬《曹瞒传》是确证无疑的而屠杀数据的夸大计算更是耸人听闻四、曹操屠徐州为编造的证明我们前面介绍了《曹瞒传》对于曹操所谓屠杀徐州情景的编造,也介绍了《后汉书》这一段内容照搬《曹瞒传》而产生的错误下面再详细论述一下以上两书对此问题的错误1、时间错误前面已经介绍,《后汉书》由于不加考证照搬《曹瞒传》,结果把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