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还是硬道理.doc
4页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巡讲话”中提出来的,这一简洁明了的论断成了国家建设的重要导向,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二十多年下来,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及经济社会转型,也产生了比过去更加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许多人便自觉和不自觉的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及其导向对习近平副主席不久前访问新加坡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时,再次肯定纪念碑上刻得“这句话现在仍然管用”,也很有些不以为然,折中一点的观点则会认为,发展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都与此关联,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能还会有“先进”一点的思想,是重新定义发展的涵义我认为这些都是错误和模糊的,关键在于,发展不应包含畸形发展,更不是只有畸形才能发展 发展还是硬道理 首先,就邓公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及用意而言,“发展”二字主要是指经济发展89年那场风波以后,我国经济上处在“治理整顿”和“滑坡”的状况中,政治上则存在“反自由化”燃烧到了对待改革开放方针的问题,出现了“回潮”的势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给力”及转折因此,说这句话的背景和用意就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而且以“发展”这个命题来突破经济体制上“姓资姓社”的束缚,实行市场经济。
因此,这里的“发展”二字主要是发展经济,这不仅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核心相一致,而且突破计划与市场很重要一点就是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把可能出现及今天出现的那么多问题都拿来论证,就无法很快得出结论 这也符合邓小平一贯务实干练的说话、行事方式,这句话解决发展经济这个主要问题,其它问题其它方式解决否则,给这个发展捆绑上许多的条件,便不再是那种情况下明确的导向,“左倾”的思想就会把“文革”中那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及“人们反自由化、反资本主义觉悟提高了”都说成是发展这些看似荒唐的做法,过去真实存在过,当今仍然有这样的土壤 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二字,主要就是指经济,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这一论断有效性的基础,否则,如果这个“发展”二字内涵很全,包含了所有好的发展、避免了所有不好的问题,便成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实话,还需要伟人做出判断,让大家简洁明了地把握吗?所谓的“好心人”,也不要想当然或一厢情愿地把这里的“发展”改为“科学发展”,因为科学发展观中也明确了“发展是第一要义”,这里的发展与“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一致的,否则不仅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从未动摇也不应动摇的方针有矛盾,而且也无需后面再强调“统筹兼顾”等等。
其次,就当初的国民经济现状和今日面临的世界大势,发展经济既是主要目标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如果“拨乱反正”或改革开放后经济还不能发展,不仅会崩溃更不能证明路线的正确对这一点,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对于我们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的诸多问题,就会有人怀疑和认为“发展”二字不应主要再指经济发展 其实今天我们反思或讨论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我们今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如果还是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国际排位,我们就不会讨论这些问题,而只是讨论经济经济是一个不进则退的“东西”,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安于现状或者发展慢一点,就意味着被动包括被剥夺许多的权利,就意味着再次落后及不断加大的差距更何况,我们虽然在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在世界上还会落后很长时间,这种状况不改变,对内中国人民不可能过上人均水平较高那样好日子,对外我们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还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威胁我们当今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国防安全实力等等,与超级大国及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与人均水平的差距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以总量与之抗衡或平衡,实际就是以牺牲国民幸福水平为代价的,那么今天这些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
有些人总拿我们当初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不屈不挠,来证明没有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实力,只要我们勒紧困带、勒握拳头,照样可以扬眉吐气当初这样做是对的,也取得了效果,但并不代表今天仍然能这样做或有这样的效果,不仅那时候两大对立阵营“冷战”的世界格局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当初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今天也是不可比的我们在这方面对当初的映像,许多是在闭关锁国、报喜不报忧及其夜郎自大的心态下产生的,今天我们却是在相对开放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获知的如果认为今天还能重复昨天,我们东北方那个用鲜血铸就友谊的邻国便是很好的例证,无论他有多少的理由,当今世界有多少的不公,不仅被世界极端孤立是一个现实,人民生活的贫困不自由更是一个现实 因为经济发展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是体现到了每一个人民身上的,即使是中低收入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远远超过当初中等偏上人的生活水平,即使以“不是患寡而患不均”来理解,当年的不均不公也是很多的,主要是没有在今天这个经济总量下暴富及巨贪的反差及其相关问题如果真实的再现当初的场景,人们仍然会再次选择发展经济这个硬道理 再者,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及经济发展的意义很早就被误解,埋下了畸形发展这个“没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而且主要是谋求经济发展,这都没有错,错的在于许多人在很早的时候,将对此的理解和执行变成了“只要能发展经济就是硬道理”,同时“目标正确、手段也必须正确”变成了手段可以不正确当然,这种理解不是公开的,而是叫“只做不说”,这在许多地方非常普遍、非常流行,实际都是在做着手段不正确的事情,包括野蛮拆迁、滥用耕地、生态破坏、加大贫富差距、跑“部”前进、寻租腐败等等 而这种“只做不说”又有一些“又说又做”在支撑着,一个经常被用在不同场合的所谓正确理论就是“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同时也为暂时不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借口,强调需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解决比如,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本来邓公在极其简洁的社会主义定义中就将其作为本质特征,但却被人凸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的时间概念上,这样便让现有的发展路径、方法即使加大贫富差距,都变成了合理 这种将谬误演化为“真理”的错误,更大的错误则在于,它化解了邓公为了防止出现畸形发展的其它论断,比如“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两个对发展手段和目标是否正确的衡量标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被统计、被提高”,那么多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的经济发展甚至是失误,都成了人民“被满意、被高兴、被答应” 如果我们看一下邓公在世时对那当时类似问题的批评与反思,就会发现,还不如今天严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度的警觉,如果将其延续到今天这些问题,其态度应该是可想而知的最起码不会也不应该回避和否定分配制度改革及社会建设是落后的,表达和体现“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落后的本来这些只是表达渠道是否畅通、是否有所增加、有所发展的问题,现在却成了那么多“被满意、被高兴、被答应”,这些不仅有无数空前的个案,而且普遍的感受和无奈的调侃都是有力的证明如果到了这种地步还不认为是某些机制的问题及某方面改革的落后,无论以多么革命和多么“左”的面目出现,都是没有一点党性、没有一丝宗旨意识、没有一毫马列主义,因为这样说(写)的人心里既没有人民也没有事实 因此,不能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误解、曲解,在手段和其它结果特别是经济目标之外的结果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判断,这一论断不仅当时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发展到今天甚至在今后很长时期内,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不会过时。
对这一论断所有有良知、有理性的误解,都应该集中到如何认清“畸形发展没道理”,这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种“拨乱反正” 我们在为过热投资开始降温而叫好的同时,也听到了来自一些地方官员的疑虑、担忧和埋怨:是不是收得太紧?还要不要加快发展?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势头能不能保持下去? 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我们在宏观调控中也应始终保有清醒的头脑但从当前的形势看,过分的担忧自是大可不必,宏观调控的实施还当坚定不移 《半月谈》最近刊载苏北的文章说,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启动,意图很明确: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重点很突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解决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原则很坚定:适时适度,有力有效,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实现“软着陆”;要求很清楚: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显而易见,发展还是硬道理 过热的行业当然需要降温,但还有不少“冷点”需大力升温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43%,但真正对农林牧渔的投资仅增长0.4%,加大农业投入,落实重农政策,推进粮食流通改革,改善农民创业环境,创新涉农服务机制,这些方面我们究竟着力多少、收效如何?还有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还有那些有市场需求的、符合新兴工业化道路方向的行业,我们还得努力发展。
即使对那些投资过度的行业,也得支持其内部的一些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项目继续推进一方面低端钢材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板材等高档产品需要大量进口;一边是电解铝投资过热,另一边是特种铝材供不应求,调控中自然要有降有升、有压有保我们的眼睛为什么仅仅盯着开发区、盯着城市经营呢? 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格局当然需要改变,但民间的、市场的力量还需尽快放活毋庸讳言,时下不少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府背景,或是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攀比上项目、铺摊子的“政府工程”,“人人找资金、个个拉项目”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或是政府行政干预,提供优惠政策、廉价土地、隐形担保,转嫁负担,转移成本,刺激一些行业过度投资,对这些留有严重企业经营风险、政府财政风险的项目自应从严治理但是,强劲需求拉动中的民间投资还应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民间投资还应鼓励,符合竞争规律的民间投资还应宽容,有可能“误入歧途”的民间投资还应引导和规制,我们对此不应有丝毫的动摇 传统的单靠投资拉动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当然需要调整现代的依靠技术创新拉动经济,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潜力何其巨大,空间何其广阔?“以资源换增长”曾是我们创造经济奇迹的一大法宝。
但是,我们在多年来对市场资源、货币资源、自然资源、政策资源和劳动资源的廉价使用、有意无意地挥霍浪费中,也“换”来了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增长代价的难于承受和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我们为什么迟迟不能转换增长的方式、发展的路径呢?令不少地方官员悚然而惊的,还有铁本事件、嘉禾事件中政府高层的重拳出击、铁腕治理初衷无不是为了加快发展,到头来却是另一番景况:项目或压缩、或下马,人员或撤职、或法办,还有一处处烂摊子等待“善后”、一个个后遗症需要施治这弯子如何及时转过?解开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端正我们既有的发展观铁本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嘉禾事件,是“一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其中的教训沉痛深刻,问题的警钟一再敲响,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我们应有深入的思考和正确的抉择 虽然宏观调控不应是对发展的限制,而当是对发展的调整和提升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官员放心不下、止步不前呢?从当前宏观调控的实践看,确需不断改进方式,提高效率,创新思路,确需在货币政策的总量控制中,更多地应对结构问题的挑战,在综合手段的治理整顿中,尽可能减少行政审批的成分,防止计划体制的复归,在过热投资的不断降温中,及时地给予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外来资本公平地跨越门槛、进入市场的发展机会,在经济增长风险因素的过滤过程中,真正走出多年来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