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矛盾先生的作品特点.docx
2页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 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 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 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 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 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 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 4·12 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 部是在同年 11 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 1928 年 4-6 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 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 (《春蚕》 、 《秋收》 、 《残冬》 )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 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 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 《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 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 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 记录和概括了 1930 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 、 《动摇》和 《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 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 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 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 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 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 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 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 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 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 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 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 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 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 现的境地比如, 《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 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 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 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 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 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 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 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 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 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 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 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 精神[15]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 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 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 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 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 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