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研究.docx
13页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研究 摘要: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农村原生态本土建筑面临消失的危机,本文研究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前提下,打造独具地域特色,又适应当下旅游需求的乡村民宿空间环境从乡村民宿室内空间重构的视角入手,构建出当下游客居住需要层次模型通过分析两个典型的乡村民宿空间改造前后的现状,运用相关空间设计理念总结出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策略方法该方法可为乡村民宿空间改造提供参考关键词:乡村民宿游客居住需要空间重构空间透明空间叙事:TU972+.2:A:1003-0069(2021)09-0107-03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the original rural native buildings with folk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facing the crisis of disappear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o create a rural homestay space environment that has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ets the current tourism needs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ior space of the country homestay,construct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the current tourist living need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before and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two typical country homestay spaces,and using relevant space design concepts to summarize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of the country homestay space reconstruction.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novation of rural house space.Keywords: Country homestayResidential needs of touristsSpatial reconstructionSpatial transparencySpatial narrative引言國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使乡村建设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转变为“深度体验式”的度假模式,民宿作为体验式深度度假旅游模式备受广大游客青睐但是在农村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建筑任意改建的现象日益严重,原有的地域符号及乡村历史文化遭到破坏,导致传统文化有所流失,这不得不使我们在乡村发展中进行反思如何根植于地域文化,依据旅客需求、居住体验回馈,设计适合本土特色的民宿,是对当今民宿空间塑造的挑战一、乡村民宿的起源及概念乡村民宿是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宿能够舒适地享受并体验农庄式生活,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国家,当地村民为满足城市居民享受乡村野外生活的需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欧洲的民宿大多采用观光农场经营民宿的方式提供服务法国的乡村民宿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政府倡导当地村民保留古老农庄原型和当地民俗特色,采用欧洲传统B&B家庭形态的经验方式,让游客享受法式田园乡村氛围,以便当地历史文物建筑和农庄生活得以保存下来德国和日本由于旅游景点附近的住宿设施不足,为满足游客的居住需求因而产生了德国民宿“guest house”和日本和式民宅“Minshuku”[1]。
我国的民宿起源于台湾地区,为满足旅客体验乡野生活需求,在解决游客住宿不足等问题的过程中乡村民宿得到相应发展在2001年,台湾地区鼓励村民利用自家住房,结合当地人文、生态资源及农村生产活动,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1]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民宿作为农村建筑市场中的后起之秀,也逐渐得到业界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民宿事业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得到较快发展2017年国家旅游局为规范民宿行业经营行为,发布了相关的基本要求与评价的行业标准,推动了村镇居民利用自有建筑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生活的民宿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乡村民宿是提升人们生活品味,顺应旅行者亲身体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需求,利用乡间原有建筑,结合当地乡村资源特色,自行改造成适应当地环境,能够满足游客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需求的处所二、旅行居住需要与原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一)旅行居住需要:人的需要总体上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的生存必需的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次级需要,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的需要,以及对审美与道德、交往和创造的需要等[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需要方面认为,每个人自身的动机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组成,动机取决于内在需要的满足,并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5个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如果缺乏型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觉不舒适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的某种追求需要,属于成长型需要,这五种需要有层次高低与顺序的区分[2]著名学者菲利普·皮尔斯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建立的旅游需要层次模型分为第1层次为放松需要、第2层次为刺激需要、第3层次为人际关系需要、第4层次为自尊与发展需要,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需要共5个层级旅游者可以并行多个层次的需要,也可以注重某一种需要较低阶层需要通常被作为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随着旅游者年龄、旅游经验的增加,人们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2]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旅游就是生理和心理共同引出的需要结合上述需求层次理论和旅游需要层次模型,研究构建出新的旅游居住需要层次模型该模型是将旅行居住需要按生理需要(洗漱、如厕、沐浴、用餐)、安全需要(通风采光、牢固私密)、社交需要(团体性、社会性)、场地体验需要(地域特色展示与体验)、文化感知需要(地域文化熏陶下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挑战)5个层次划分,如图1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属于旅行居住的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从民宿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得知,人类早期的民宿仅仅是满足于基本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人们在旅行居住过程中形成的社交需要、场地体验需要及文化感知需要是属于人的精神需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发现近现代的民宿居住活动主要源于人类心理需要的推动,民宿的本质也更多强调社会属性和体验屬性旅行者希望通过居住加大社交范围,提高生活品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感知本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现代民宿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二)原生态建筑的分类:就民宿而言,在改造前将原生态建筑的类型进行分类,如按建筑数量分类,分单体式建筑和组合式建筑单体式建筑通常是单独一栋建筑,可根据建筑结构和特征进行一定的改造组合式建筑,通过分为两栋以上的建筑组合而成,改造时应考虑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建筑结构等方面如按建筑历史文化分类,可分为普通民宅与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如普通民宅,可以改造或扩建建筑外部和内部的结构而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则需要在保留外部、内部的建筑主体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内部空间的布局调整,其改造的难度大于普通农民建筑三)旅行居住需要与原生态建筑构造之间的矛盾:为了使民宿满足当今人的旅行居住需要,应针对旅行居住需要中的物质需要,找到与原生态建筑状况之间的主要矛盾点例如安徽省皖北山村一处当地民居的民宿改造项目,该民居位于山村高山顶上,四周长满杂草和灌木,原有屋面和墙体损毁严重,仅剩残缺的几扇窗和门洞,如图2。
另一处民宿改造项目坐落于浙江省天目山南靡大有村,由新旧两栋建筑组合而成其中一幢两层老式木结构瓦房左右两边开门进入,而正中间开设一扇窗其中一楼共两扇窗,二楼共三扇窗,总体光线较暗另一幢两层混泥土结构新建房是依山而建,崖石直接呈现在建筑内部,如图3国内民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旅游资源旺盛的大、中型城市和旅游景区其中浙江、安徽、北京、福建及云南等地区是目前国内民宿最主要的聚集区,故选择浙江、安徽民宿进行场地综合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以下旅行居住需要与原生态建筑状况常见矛盾点,如表1、表2:从表1人们旅行居住物质需要矛盾点可以得出,人们旅行居住的物质需要主要聚集在卧具、洗漱、如厕、餐饮、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原生态建筑状况的矛盾集中在建筑结构及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转换设计角度,从表2人们旅行居住精神需要矛盾点可以了解到人们旅行居住的精神需要主要体现于对开放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原生态建筑状况的矛盾也聚集于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通过对旅行居住需要与原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矛盾点的逐步分析得出民宿建筑结构及空间功能分区是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的重点三、乡村民宿空间重构手法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学理论上认为建筑的复杂性在于它包含着“事中事”和“空间中的空间”,也就是复杂多样的生活要求⑶。
乡村时代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历史文明和记忆的载体,承载了文明记忆的历史空间而乡村民宿是历史的载体,又蕴含了当今游客多层次需求的场景及两者之间的静止与活态、差异与协调如何既保留了记忆传承,又符合如今人们旅行居住中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的重点和难点现采用梳理空间元素关系和空间的序列,试图在空间透明和空间叙事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一)空间透明:在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对透明性有独特的见解,认为透明性是“创造重新观察熟悉世界的历史建筑的全新视角”,是人们对于空间现代性认识的表现之一[1]作为一种设计方法,透明设计意味着可同时感知多个空间层次以及广泛的空间秩序,展现出空间各要素的组合形式和构建原则运用透明性设计理念,可突破空间之间的局限,分析理顺人、行为、空间、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视线引导的行为,促进从主观上积极追求空间相互渗透的感受,使人身处在空间中的视觉具有无形的穿透力,并参与享受空间事件的形成1.物质需要层面:在安徽铜陵山居民宿改造项目中,通过空间透明的设计方法解决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与原生态建筑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民宿空间设计中,首先确保符合人们的旅游居住安全需求,因安徽铜陵山居民宿原建筑常年失修毁坏严重,所以整栋民宿采用钢结构构架形式构造,如图4。
在处理中为保留建筑的本土性及解决建筑的稳固性问题,采用老砖处理成薄片作为外贴饰面等工艺,将钢结构掩藏于传统建造元素之中,使迭加意象引入于民宿空间之中其次,为解决民宅一楼原起居室空间整体开间过小的矛盾,通过在起居室南北向对外扩展一跨,形成较宽敞的起居室空间,以满足旅客现代生活中住宿、洗漱等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把建筑东西两侧墙体改造为落地玻璃,从视线上达到内外的融合与统一,形成空间的通透空间的通透可直观感受到空间更具延伸性、穿透性及可观性,从而消除了原建筑产生的封闭感和压迫感,最终改善了阳光照射和通风环境的条件,满足了游客对卧室阳光和通风的需要2.精神需要层面:在安徽铜陵山居民宿改造项目中,通过空间透明的设计方法解决人的社交、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