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doc
8页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开展的历史阐释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报业开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时间范畴争议颇多,有待辩证界定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考察,阐述外国办报理念和形式等因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分析了外报如何推动中国近代报纸的商业运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西学东渐历史阐释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开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亲密相关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群众传播的交流,即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播〔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播〔播送、电影、电视〕面向受众的社会范围最广的传播〞[1]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承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浸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进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形式与近代国际接轨而国际传播并非现代媒介外部生存环境的专有词,它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一脉相承,在中国报纸产业开展的过程中,它一直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也深化影响着中国近代报业汇入世界传媒潮流的进程。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开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那么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本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尔的,而是祖先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理论根底上产生和开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3] 倪、吴两位学者的观点外表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其观点却存在三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的表述前后矛盾和模糊,既认为19世纪90年代是产生的本质性标志,又认为19世纪50年代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同时在该书的第9页提到“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展历史根本上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历程相一致,即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前期阶段时,中国近代报刊也处于上升时期〞;二是在理解“中国近代报刊〞时,把“中国〔人〕〞作为创办者主体,而从客观历史来看应把“中国〔人〕〞做作为地域性主体,这样就不会割断报业开展流程中的历史联络,毕竟“中国近代报刊〞与“近代中国报刊〞的内涵不同,假如是后者,那么倪、吴观点姑且可以自圆其说,但这样会有悖报业历史开展事实;三是在外国传教士创办报刊过程中,其报纸形式和内容逐渐趋向中国化,且有的报纸吸收中国报人参与合作,如王韬在英国人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从事十三年,为他后来办报提供了借鉴有的报刊后来被中国人接手主持,如史量才接办?申报?因此,按照方汉奇先生的观点,把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界定为1815年传教士创办第一批中文报刊开场,既符合报业开展的历史,也便于问题的讨论。
浸透与移植——近代西方报业的东渐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开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开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乱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开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展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带出版,然后寻找时机传入大陆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消费比拟兴旺、科学技术比拟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兴旺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中国近代报刊应运而生。
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从传教士在1815年8月办第一张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无论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均多少不等地承当起了推动中国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过这些报纸因办报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罢了,但最终殊途同归,缓慢地汇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但中国近代报纸的开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形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樱 一是理论层面:西方传媒文化与意识的浸透鸦片战争前,传教士报刊重点集中在沿海,而且主要是以中国话语阐述西方基督教义和文化观念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办报活动向内地深化,上海成为近代报业的中心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这时期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益闻录?等,这类刊物一方面传播了在当时还不失为进步的新学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中国内政的干预在这些刊物中,尤其以?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它于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长期担任主笔的是林乐知和李提摩太。
该刊采取了将基督教教义、西方文化和中外时政融于一体的宣传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动乱的局势中合法干预中国的内政,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展浸透正如近代新闻学者戈公振在阐述外报对中国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时说:“初外报对于中国,尚知尊重,不敢妄加评论及经几度战事,窘象毕露,言论乃肆无忌惮挑衅饰非,淆乱听闻,无恶不作矣〞[5]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一些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场在航运兴旺的香港创办近代中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于1874年1月5日创办的?循环日报?,而这也得益于王韬在欧洲濡染了西方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先进的传播观念,同时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办报思想和经营理念如王韬在他的第一篇公开议论现代报纸的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对?泰晤士报?政治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那么,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对此,激进的梁启超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进报馆者其主张国事,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见?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不过,综观两人观点,他们过分夸张了?泰晤士报?的政治作用。
西方人鄙视政治与新闻业结盟,国人却趋之假设骛 尽管如此,但中西传播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和开展,这同时也归功于新闻学的创立者们,他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的学习与传播尽了很大努力如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徐宝璜,曾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的任白涛、邵飘萍,以及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的戈公振他们当中的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著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在新闻从业过程中,实现了西方新闻学根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程度的新闻理论相结合,构建了有特色的近代中国新闻学,融会了英、德、日、中四大语种著作提供的各种观念、经历和研究方法其中,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表现尤为典型,这本书的绪论局部,实际上是新闻理论,虽然只有一万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参考书籍和文献达二十二种而整个绪论的思维构造和论证方式,根本上是中国文论的传统形式可以看出,创立时期的中国新闻学处于世界新闻学研究的比拟前沿的地位正如熟悉英文新闻学著作的徐宝璜在?新闻学?自序里所说:“本书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
……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后来,蔡元培为徐宝璜书序中对中国新闻学地位作了准确的评价,他说:“我国新闻之发起〔昔之邸报与新闻性质不同〕,不过数十年,至今而始有新闻学之端倪,未为晚也〞[6]所有这些传播意识和理论,对中国近代报刊理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实业层面: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中国近代报刊主要包括宗教性报刊、政论性报刊、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娱乐性报刊等几类,但真正代表中国报纸产业的要数外国人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综合性商业大报,当时全国商业中心——上海也成为大报竞争的中心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人美查等人集资创办?申报?,打破了于1861年11月创刊的?上海新报?独家经营的格局美查以商人的目光来对待他所从事的报业,从报纸的内容、发行和价格三方面与?上海新报?展开竞争美查认为,“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因此在内容上尽量合适中国读者口味,并且从创刊起就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办报形式大幅度降低报价,积极拓宽发行渠道所以,对手?上海新报?不得不于1872年12月30日自动停刊申报?成为上海独家经营的中文报纸此前创办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被誉为“上海中文报纸的第一颗新星〞,但是该报的主编都是传教士,报纸的宗教气息很浓,不能适应商业开展需要。
申报?一创刊就呈现出近代报纸比拟完备的形态,有消息、广告、京报全录、副刊、经济新闻、社会新闻、言论等体裁在报道方式上值得借鉴,如在报道重大社会新闻时,经常采用连续报道或集中报道的方法最为典型的是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报道此案发生于1873年浙江余杭县,当时?申报?在杭州有一个分销处,杨案发生5个月后,?申报?在1874年1月16日首先登载了题目为?记禹航生因奸谋命事细情?的报道,把杨乃武名字写成“禹航生〞并报道他如何风流放纵而导致犯罪4月18日又登载了?记禹航生略?一文,报道了该案县审时已判二人死罪,杨姐不服判决,上京控告,因病半途而折回,以及该案在省中复审的全过程此后一段时期,陆续发表了关于杨案的报道,直到1877年4月?刑部审余杭案?为止,连续报道达四年之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进步了?申报?的知名度和发行量在1899年11月4日,美国人福开森买下了由英国人丹福士于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由汪汉溪担任总经理,从此,上海报业又是两军对峙——?申报?与?新闻报?新闻报?的竞争手段有三:〔1〕迅速介绍商情,以经济新闻为重点;〔2〕运用东借西还的资金周转方式,不断添置新式印刷设备;〔3〕不惜巨资,建立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收听外国电讯,赢得新闻出版时间。
到1929年,两大报业并驾齐驱 “外报的畸形繁荣,是外国资本输入的一种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旨在攫取宏大利润,并往往与西方文化浸透并进而互为表里〞[7]民族资产阶级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主流,主要有两类:一是商业报刊,它晚于传教士创办的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