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历史人物第二:梁鸿王山阳.doc
4页无锡历史人物第二:梁鸿王山阳讲梁鸿,终究是要从举案齐眉的典故讲起说那时梁鸿带着妻子孟光辗转到了吴地,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住在廊下的贫寒之家,与大门宅院的富贵人家,看似有着天壤之别但要是依据外在的衣食住行来看待一个人的气节与品行,就是大错特错了即为大族世家,想必皋伯通也是受了诗书礼仪教育的,或者在“阅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见孟光的上述行为,就在想, “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贫贱若此,却能使其妻如此识礼,不是“等闲之辈” ,必是“高士”无疑了《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写着,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黛二人纵是一往情深心心相印,难耐“木石前盟”敌不过“金玉良缘” 虽说是“娶妻当如薛宝钗” ,知书达礼,善解人意,但美好的仪式怎违得过真实的情感没有情感,即使锦衣玉食又能如何皋伯通看到孟光的“齐眉举案” ,却不是“强扭的黄瓜” ,也不是“乱点的鸳鸯谱” 虽说也是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终究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针尖对麦芒,也算是天作之合了当真实的情感遇到美好的仪式,就形成了“礼仪” 。
夫妇二人,相敬如宾,互尊互敬,恩恩爱爱,虽然偶尔有些小争吵,也不过是平静湖面上的一片涟漪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梁让,在王莽篡政时,为城门校尉王莽好古成癖,认定一些人是三皇五帝、先贤哲人之后,分别赐予爵号,以显示克绍先圣、弘扬仁德梁让即被当作少昊的后代,为修远伯,封地在北地郡王莽新朝短命,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自父亲病重亡故后,家道中落,世事人心就看得明白梁让去世后,树倒猢狲散,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早赶着找到了新的主子梁母也难耐凄凉,改嫁他人门庭了只留下孤苦无依的梁鸿,举目无亲,家徒四壁,以泪洗面,甚是凄凉没有唢呐,没有棺木,一张破席子就草草埋葬了父亲世情冷暖,世态炎凉,愈是败落,愈看得见人心,愈感悟到世间的道理从小看大,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征、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早在童年时期就埋下种子或许正是这时的困顿,培育了梁鸿独特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也促成了其后的孤傲自许和疾物矫情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此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
梁鸿的“不因人热” ,后来为毛泽东大为赞赏,被视为自力更生的重要表现, “‘不因人’是为一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 ”从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释,是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所需要的 “不因人热” , 不依赖他人,不借助于他人,更是一种生活的自由自在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没有父母的孩子,少了家庭的温暖,看够了世态的炎凉人穷志不短,崇尚气节,重视操守,这就是当时的梁鸿或许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许是有贵人的帮助,梁鸿得到进太学读书的机会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已然不是“天之娇子” 而其时的“太学生”享受着较高的待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书武帝,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只要遵循规则或者潜规则,梁鸿面前是美好的升官发财的路径然而,与那些皓首穷经的太学生不一样,与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贵族子弟不一样,个人志趣不同,梁鸿选择的是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不为章句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写到:“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多从辨析章句入手如此来看,这也算是“离经叛道”之举了,不为章句,当然也“不肯仕”了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孙悟空是一个英雄,他大闹天宫,只是为了不愿做被他人耻笑的“弼马温” 梁鸿却是一个高士,在上林苑做一个猪倌,却并不以为然一方面,何为“风雅” ,何为“附庸风雅” 人们只知“琴棋书画”是风雅,却不知束之高阁的书籍却在嘲笑着你的“附庸风雅” 雅俗之间并没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并非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雅俗只在内心,无关外在, “大俗大雅”即是如此另一方面,人人生来平等,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口号喊了多少年,都以“放牛”为耻,却为一官半职挣个头破血流虽是猪倌,但心尚高义,寄情于山水与书籍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梁鸿烧毁了他人的房舍物品,以猪为赔偿,尚且不够,就淡然地说, “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贵为太学生可以做的,贫贱为猪倌也可以做的,即使以身作价赔偿也可以做的身体本是外在的躯壳,内心才真实的属于自己泰然处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郑玄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耆老,也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或者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在宗法社会里,耆老在乡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受到耆老称颂的梁鸿,声名显播,渐为乡邻知晓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梁鸿心中自有对婚姻爱情的一种理想的要求,因为看不上世俗的脂粉,都已改回绝了再说同县有一户孟姓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富豪之家了孟家有一女, “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 一白遮百丑,弱柳扶风,这些都是传统美丽女性的形象而此女五大三粗,有着一股蛮力,容颜困难,却自视甚高,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关于孟女,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真假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孟女发现,背回家救醒书生疗养月余,渐渐康复,渐生好感,并不在意孟女外貌,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非常满意,却碰了孟女的“冷钉子” ,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快快而去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女的侠义,不少人前往求婚。
有一个财主的儿子求婚,遭到拒绝后,羞恼成怒:“我上门求婚是抬举你,凭我的财富,找一个漂亮媳妇难道还成问题吗?瞧瞧你那模样 ”孟女毫不示弱,针锋相对:“有钱就财大气粗吗?模样丑是天生的,你有钱就买‘俊’的,就是买不去我这‘丑’的 ”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决定来碰碰运气他尽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装出斯文相:“久闻姑娘高义,实在佩服!”孟女莞尔一笑:“高义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哪里值得您如此称道?”这是的故事,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不过,公子落难,多是小姐搭救没想到,这小姐却非天生丽质,还孤高自诩而财主之子或县令之小舅,则是为了显现孟女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屑,从而为其后的“举案齐眉”做伏笔两条平行线终于交汇到一起人过三十天过午,孟女老大不出嫁,孟父自是忧愁的孟女说,婚姻大事,不能随便, “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方能出嫁梁鸿听说,想得孟女对自己的赞许,就托人说媒果真是久旱逢甘霖,一说即合没想到洞房花烛夜,新郎一言不发,一直连续数天,都是如此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 ”前有“庄子试妻” ,此有“孟女试夫” ,原来这都是孟女对梁鸿的一种试探谜团解开,心中的疙瘩也就荡然无存于是,梁鸿为其妻取名,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一个新人产生,一段新的故事开始了五噫歌果真是“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脱掉“绮缟” ,不施“粉黛” ,穿起麻布衣裳,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过了一段时间,孟光说:“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梁鸿曰:“好的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就像怪物史莱克,梁鸿孟光夫妻二人在自己的“沼泽”中过着幸福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贴近自然,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释放而肆意翱翔然而霸陵不是世外桃源,夫妻二人的美丽生活总会被打断时人慕高义,或入山请教,或邀其入仕,或看个好奇二人只好再次远离,东行在路上,作《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梁鸿虽然孤傲自矜,过着隐逸的生活,但中国传统文人士子的抱负总存心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饱受儒家学说浸润的传统文人的襟怀,也最能看出他们的器识与宏愿途中,经过帝师洛阳,登山北邙山,看到京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想到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触景生情,作此诗,对社会现实提出“知识分子”的批判此 诗 五 句 成 诗 , 五 句 同 韵 , 五 韵 同 字 , 通 过 帝 王 和 百 姓 生活 的 对 比 , 以 重 复 化 的 “噫 ”字 , 强 化 和 突 现 了 诗 人 的 感 慨 和 批 判 力 度 这却惹恼了汉章帝刘炟皇帝得知这首歌,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梁鸿深感不安,改易名姓,隐藏行踪,才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如此,梁鸿夫妇二人就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流浪中寻找可以寄托理想与存放生命的一方净土 他们曾在齐鲁大地隐居几年,不久行踪又被世人发现时光的推移,冲淡了章帝的雷霆之怒,但并没有使他完全忘记这个攻击朝政的不合作的逸民他传下圣旨,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不愿做官,还是希望过着自己闲逸的生活无奈之下,再次流浪,以至到吴地隐居所谓隐逸,多指高义之士遁隐山林,一方面激情于山水,也表现出与统治者的不合作儒家思想讲究积极入世,通过个人努力“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但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即使后来的陶渊明,也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才挂印而去道家思想讲究自在自然,主张清静无为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隐逸思想,正是在这两种思想的交融碰撞中形成的梁鸿隐居山林,不臣天子,不事诸侯,可以为猪倌,可以为佣仆,在山林之中却不忘民生之艰难,正是“逸民”的重要表征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山林,甚至在最高统治者亲自出马欲网罗招致的情况下,犹昂然罔顾,不为所屈尹荣方《关于梁鸿》)梁鸿在《适吴诗》中写到,“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就道出了自己对先贤高士的高度敬仰和期许鲁连是春秋战国时的高节之士,“也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其品行略见一斑季札乃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曾三让王位,“弃其室而耕”于过舜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人们都说:“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诗人所仰慕的先贤烈士已然不在人间,无法一睹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侠骨风流,但灵魂不死精神永存,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和谐状态。
无锡的历史遗迹在今天的无锡,寻找梁鸿的遗迹,应该不是很容易不过无锡,别名“梁溪”,即取自梁鸿之“梁”崇安寺旁有小巷叫做“梁鸿里”,无锡东乡有“鸿声镇”,镇北有“鸿山”,山脚下有“鸿隐堂”,皆是对“梁鸿”的纪念,却是好找的鸿山岭下阳处,有“鸿隐堂”,是为“梁鸿故宅”据《铁山情乡》载:东汉永和元年将宅改为祠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在扩建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