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旧四首原文及翻译感旧四首赏析(可修改).docx
5页感旧四首原文及翻译,感旧四首赏析感旧四首原文 :黄景仁 〔清代〕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 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 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 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 讵有青乌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 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感旧四首赏析 这四首诗与《秋夕》系于同年(1768),当时诗人甫满弱冠,诗中所怀念女子,不能确指但是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却是感同身受,毫无疑问,这些诗句是写给一个他曾爱恋眷顾的女子黄逸之年谱称:“又按先生《感旧》诗,乃是自述氿里时之回忆是篇极悱恻柔绵之致这些诗作因为缺乏必要的材料支持,无法准确判断到底是写给谁的了 青楼,豪华精美的楼房,不必定指勾栏瓦舍、青楼妓院,例如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温庭筠《塞寒行》:“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这里指装饰精美、富丽豪华的楼房,或者指妓院亦可通因为确无实证可知此诗所感为谁况且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坐实本事,另外有些诗作即便诗人自己也没有确指,只是抒发一种心情而已,所以不必拘泥于本事艺术创作需要以生活为基础,但艺术创作本身并不直接就等同于生活流霞,代指酒诗人在年轻时曾系马楼边,饮酒作乐这句让我们不由想起王维的那首《少年行》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样的少年英雄侠气,顾盼自如、风流自赏之情仿佛宛然在目,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是形容当时恋爱对象的美好,解语花,语出《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颈联是描述与所爱女子相聚欢好之处在大道通衢,煞是繁华,下杜与上阑均指长安繁华所在尾联扬州梦语本杜牧《遣怀》,意谓追忆当日旖施风光,奈何时过境迁,只剩鬓边白发,大有感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心酸况味 明代诗论家谢榛曾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其后叶燮在《原诗》里也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有神秘性的”,再如叶嘉莹谈到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时指出:“这种作品原来就不属于理念的有限的解说之内,它的不可指说正是它的好处所在如果要对这一类作品加以指实的解说,那反而将是对其丰美幽微之含蕴的一种新丧和损害了 由此可知,对于这些诗作中的女主人公尽管我们可能一时无从知晓,其实也不必一味的绞尽脑汁的去考证本事,因为诗无达诂,文学艺术鉴赏中所产生审美的差异性是永远存在的 第二首是说酒醒后诗人尚不清醒,却不得不离去,今天不禁回忆起那些当日的誓言,目睹那些往日书信,年少轻狂的心绪已然平静自从分别之后有如牛郎织女一水相隔,却不得相见,空自相互牵念,今天重游故地,回首前尘往事,恍若隔世,有物是人非之感,杜牧有句:“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七夕》),李清照《行香子·七タ》亦曾径用此句:“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仿佛空气中还依稀闻得见当日女子所留香味尾联“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细逐是巨大的失落,是无可奈何的追寻此联是说诗人想要忘情,却又无法忘情,在依稀留有当日恋人香气的旧地百遍逡行,不断体味旧情 第三首是从对方的角度叙述,遮莫是莫要、不必的意思,意即你不要一直想念着我,甚至如娥皇与女英哭舜帝一般,血泪染就斑竹不是你要把我当作路人,故意的生分,怪就怪我当初没有与你坚约,信守誓言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只能遥望你的身影如同天际彩云,虽然无限美好,却无法触摸我的愁苦犹如春水粼粼,无边无际就算我有百尺珊瑚,千斛明珠也无法再将你换回了,更何况黄仲则一贫如洗呢?这是一种莫大的伤感与悲痛 这四首诗第一首是叙写恋情故事的缘起,中间两则是抒发自己对所爱女子的感怀,最后一则实为尾声四首诗实则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感觉到这四首诗并不是写的同一个人,前两首可能是一个欢场女子,而后两首通过“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与“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两句可以判断出诗中女子似乎当为良家女子,并非青楼女子。
诗人与这个女子一别之后,两地相悬,也没有互通音问,春山如黛,草色如烟,诗人只能是自伤自感,自怨自怜,徒留怅惘而已中间两联连用四典,竟然不觉凝滞,实在是已臻化境一切缘于黄仲则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诗内,只有真诗才能打动人心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