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爱》(学生版+教师版).docx
27页《兼爱》(学生版+教师版)第6课 兼爱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有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 《兼爱》 、《非攻》、《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ù) 重点梳理 【重点01】翻译 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 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 【重点0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重点03】分析第一、二、三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段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举例论证 第三段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4、概括第四段内容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重点04】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墨子把社会的祸乱归罪于“不相爱”,而“相爱”就可以治理天下? 明确:墨子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小取》)可见本文阐明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当然,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分析《墨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明确:文章在论证方法上,善用类比手法,“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需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拓展: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 具体内涵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爱的倾向性不同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2021·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运用熟语的能力 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 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虽父之不慈子 B.故亏父而自利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
A项,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B项,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C项,盗,动词作名词,小偷 D项,“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古今同义 故选D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子自爱,不爱父 B.贼爱其身,不爱人 C.凌万顷之茫然 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自爱,古义:只爱自己;今义:指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名誉 B项,爱人,古义:爱惜别人;今义:爱慕的人、恋爱的对象或婚姻对象 C项,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项,其国:古今同义,他自己的国家 故选D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