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黄石市2016届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27页湖北省黄石市 20162016 届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Ⅰ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 3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
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节选自《博览群书》)1 1.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C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D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B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C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D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3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B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D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4——7 7 题龙在田传龙在田,石屏州人也天启二年,云南贼安效良、张世臣等为乱在田与阿迷普名声、武定吾必奎等征讨,数有功,得为土守备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巡抚闵洪学上其功,擢坐营都司崇祯二年与必奎收复乌撒八年,流贼犯凤阳,诏征云南土兵在田率所部应诏,击贼湖广、河南,频有功,擢副总兵十年三月击擒大盗郭三海十一年九月大破贺一龙、李万庆于双沟,进都督同知明年三月大破贼固始,斩首三千五百有奇张献忠之叛也,熊文灿命在田驻谷城,遏贼诸将多忌在田,谗言日兴,在田罢归,还至贵州十五年夏,中原盗益炽在田上疏曰:““臣因流氛①①震陵,奋激国难,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战象四,战马二千,入楚、豫破贼贼不敢窥江北陵寝,滇兵有力焉五载捷二十有八,忌口中阻,逼臣病归。
臣妄谓讨寇必须南兵盖诸将所统多乌合,遇寇即逃,乏饷即噪滇兵万里长驱,家人父子同志,非若他军易溃也且一岁中,秋冬气凉,贼得驰骋春夏即入山避暑养锐而出故其气益盛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又莫敢撄师老财殚荡平何日滇兵轻走远跳,善搜山臣愿整万众,力扫秦、楚、豫、皖诸寇,不灭不止望速给行粮,沿途接济臣誓捐躯报国,言而不效,甘伏斧锧帝壮之,下兵部议,寝不行逾二载,乙酉八月,吾必奎叛黔国公沐天波檄在田及宁州土知州禄永命协讨,击擒之未几,沙定洲作乱,据云南府,在田不敢击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又明年,孙可望等至贵州,在田说令攻定洲,定洲迄破灭在田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有删节)注:①①流氛:寇乱,明代用以诬称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4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斩首三千五百有奇 奇:单;单数的B B.捐赀募精卒九千五百 赀:通““资””,钱财C C.忌口中阻 忌口:忌恨之言,谗言。
D D.寝不行 寝:止息,被搁置5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春夏即入山避暑/ /养锐而出/ /故其气益盛/ /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 /又莫敢撄/ /师老财殚/ /荡平何日B B.春夏即入山避暑/ /养锐而出/ /故其气益盛/ /夫平原战既不胜/ /山蹊又莫敢撄/ /师老财殚/ /荡平何日C C.春夏即入山避暑/ /养锐而出故/ /其气益盛/ /夫平原战既不胜山蹊/ /又莫敢撄/ /师老财殚/ /荡平何日D D.春夏即入山避暑/ /养锐而出故/ /其气益盛/ /夫平原战既不胜/ /山蹊又莫敢撄/ /师老财殚/ /荡平何日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龙在田扫除叛军流寇,屡立功劳他与普名声、吾必奎等人征讨云南叛贼安效良、张世臣立下功劳,后来又协助收复乌撒,擒获大盗郭三通,大败固始叛贼B B.龙在田屡次升迁,却因谗言遭罢免他先后因为军功被封为坐营都司、副总兵、都督同知,后在平定张献忠叛乱时,遭其他将领妒忌,被罢免回家。
C C.龙在田上疏进言,利用南兵平乱他分析认为其他将领统率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容易溃逃哗变,而云南土兵同心一意,善于疾行搜山,所以讨寇必须云南土兵D D.龙在田为除国难,慷慨奋起他不仅募集精兵、战象和战马,而且上疏愿意统率滇兵力扫流寇,发誓捐躯报国,如不见成效,甘受刑罚7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10 分)⑴⑴新平贼剽石屏,安效良攻沾益,在田俱破走之 ⑵⑵明年,定洲攻在田不下,移攻宁州,寻陷嶍峨,在田走大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 8——9 9 题群鹤咏(南齐)萧道成①①八风儛遥翮②②,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注:①①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诗作于诗人镇守淮阴时,因其功勋卓著,名位日隆,颇受猜忌,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
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担任黄门郎,便于监视②②儛:通儛:通““舞舞””翮 ((hé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8 8.这首诗在描写鹤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 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9.试分析此诗主要采用的抒情手法以及抒发的情感6 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 6 分)1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6 分)⑴⑴《论语··里仁》篇中的““ , ””与《述而》篇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
⑵⑵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行人困危之状的诗句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