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反思.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35447284
  • 上传时间:2023-04-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7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反思 摘要:在对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的需求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统一性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剖析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存在的局限性,并从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视角出发,对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兴起、改革都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体系,并成为主导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一套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受到了许多国家治理者的推崇,成为推动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但是,从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出发,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价值理念必然带有很强的“制度性”“情境性”与“局限性”,不适合作为普适的价值理念指导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挖掘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的思想内核,从中汲取社会保障发展所需的理论资源,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的本质内涵及逻辑演进 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解放问题,对人的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马克思在对西方哲学和经济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刻阐释了人的需求依据、基础和实现路径等命题,科学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质内涵时代产生的问题,要用理论进行思考与阐释,是理论产生和完善的重要规律[1]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是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马克思对人的需求问题关注可追溯到《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撰写了《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精神问题,论证了物质需求、自由需求和宗教需求对于普通大众的重要性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人的需求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开始关注人的解放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需求、彻底需求等概念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2]马克思对人的需求的系统研究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他在《手稿》中不仅对人的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而且在第三手稿中就需求、生产和分工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首先,马克思在需求分类的基础上,将需求分为工人与富人的需求、人和动物的需求、劳动与谋生的需求等,对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的需求展开了论证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及充实,而在私有制社会里,人的需求则是一种异己的本质力量一方面,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求,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得到他自己的利己需求的满足[3]34其次,马克思认为在人的所有需求中,劳动需求是最重要的,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但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需求出现了异化,人进行的劳动不是用来满足劳动本身的需求,而是满足其他需求的一种手段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福,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3]23最后,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中,工人被看成是没有感觉的奴隶,工人的精神需求不可能得到满足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家和资本家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需的、最可怜的肉体生活,并把工人的活动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于是他们说,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在享受方面再没有别的需要了;因为他甚至把这样的生活都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

      [4]由此可见,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等视角思考人的需求问题,并结合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对人的需求理论进行阐述,批判了私有制社会对人的需求的限制,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意义,形成了系统的人的需求理论观点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思考人的需求问题,将人的需求问题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为人的需求理论研究找到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这标志着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逐渐迈向成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深刻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质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满足生命得以延续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需确保生命的存在及延续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6]67因此,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求,就成为人类历史活动的起点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后会产生新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求本身、满足需求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求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求。

      [3]89因而,马克思把人的需求看作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较低需求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再次,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他认为,一方面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会对生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会进行分工、合作、交换等,进而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发展最后,马克思认为个人自由发展是人类的最高需求,并指出这种需求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因而,他认为个人需求和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个人需求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个人的需求无法超越历史条件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详细阐释了个人需求的性质、产生、发展和终极目标等,并在批判资本主义个人需求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最高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等观点这表明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较前期获得了巨大发展1846年以后,马克思开始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两部经济学巨著在这两部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结合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探讨了人的需求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人的需求理论学说,为我们解释当代社会经济中人的需求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社会交换、社会生产等问题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必要需求、社会需求等概念马克思认为,必要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生存需求,还包括对宗教、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并把必要需求与劳动结合起来,对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进行了区分个人的必要需求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6]对于社会需求,马克思认为它是社会生产与交换产生的需求,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社会需求体系不断扩大,因此,社会需求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社会性其次,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论证了需求与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需求与生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需求决定了生产,生产决定了需求,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为前提需求与分配之间的关系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不存在公平分配,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按需分配个体需求与生产的差异性导致了交换的产生,人的需求最终在消费中得以实现最后,马克思在对生产体系、劳动体系和需求体系之间关系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领域,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需求对人更加重要。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马克思把人的需求理论与生产、劳动、剩余价值、社会制度等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全面揭示了人的需求本质和实现方式,论证了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的需求理论,使人的需求理论系统化,这标志着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的成熟 二、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视角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局限性透视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虽然不同阶段、不同研究者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的认识存有分歧,但多数研究者较为推崇社会保障制度的工具价值,这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工具价值元素为核心形成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虽然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但同时也使社会保障出现了“泛政治化”“泛经济化”等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背离了人自身的需求一)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过度专注于社会控制把社会保障制度视为重要且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成为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暴力的社会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诱导性、软性的社会控制方式受到各国执政者的青睐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历史考察可发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每一次深刻变革的背后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控制需求。

      17世纪初,英国为了解决圈地运动带来的流民、失业等问题,相继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新济贫法》,社会保障制度第一次以法律约束的形式出现19世纪初,德国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工人运动、对外战争等问题,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残障保险法》,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诞生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安抚“二战”后涣散的民心,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大幅度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从此进入蓬勃发展的社会福利时代,从而有效控制了社会革命的发生,保证了政治统治的稳定与延续从客观上看,正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控制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才使得各国执政者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社会控制作用成为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过度专注于社会控制可能会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功能本末倒置,忽略对人自身需求的关注,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最终背离人的本质需求首先,在社会控制理念指导下,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会围绕着巩固政权稳定这个目的来进行,其内容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需求,而非取决于民众需求,进而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功能产生影响其次,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政党竞选的工具。

      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政党赢得选举的重要武器,为了赢得选举,竞选者会不切实际地提出社会保障承诺,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上涨,违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后,在社会控制理念下,由于执政者过度专注于政权的稳定性,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的损失不会顾及太多,会导致社会产生“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格局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如果过度专注于社会控制功能,会使社会保障制度背离人类的本质需求,制约社会保障持续健康发展二)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配套性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得益于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福利国家的出现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而经济滞胀的出现又迫使西方社会福利国家进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性作用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稳定、充分的社会保障下,人们会更加努力工作,进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在经济出现衰退时,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开支,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可以增加社会保障税收,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防止消费过热。

      因此,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制度设计者常常围绕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设计社会保障制度,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显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一定要与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相适应但如果仅仅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配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