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古代史下-马工程课件 第十六章 亚洲社会的演进.pptx
49页第十六章 亚洲社会的演进 (1416世纪),本章内容框架,引言 第一节 中古社会后期的中国 第二节 李氏朝鲜的建立 第三节 战国时期日本的再统一 第四节 德里苏丹国 第五节 突厥人的西迁和帖木儿帝国 本章小结,引言,亚洲是人类文明的故乡,也是中古文明前期最为发达的地区13世纪前后,东亚中国文明渐渐向其中古后期阶段过渡,随后,朝鲜、日本、西亚及南亚各国也陆续进入中古社会后期在后期的演进过程中亚洲各国社会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还是文化传统都较以往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各国社会的性质有何变异,而是社会结构更趋稳固14世纪前后,朱明王朝、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分别对中国、西亚、南亚的社会秩序进行重建,从而导致亚洲各国制度更加完备,国力更加强大,并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然而这种完备和强大也导致其本身丧失了对新社会因素的包容性,进而阻碍了亚洲诸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第一节 中古社会后期的中国,一、朱明王朝 二、社会发展变革,第一节 中古社会后期的中国,一、朱明王朝 【社会经济的重建】 蒙元王朝虽结束了中国大陆诸国并立的局面,并大量汲取中原的政治文化,但由于奉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阶级压迫酷烈。
1351年,终于爆发全国性农民起义韩山童、刘福通首先率治河民夫在黄河中下游发难各地民众起而应之,掀起一场反元的狂波巨澜在以红巾军为主力的义军武装的猛烈攻击下,元朝政权土崩瓦解1368年,义军首领朱元璋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朱明王朝(13681644年)朱元璋及明朝前期诸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汲取前朝亡国教训,对宋元统治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刷新调整在社会经济方面,最先着手整顿土地所有制以及农民与地主的关系,采取种种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以稳定王朝统治之根基第一,着力恢复受元末农民起义冲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并大肆封赏勋戚同时推行“粮长制”,恢复地主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特权第二,明王朝也给予小自耕农以一定扶植,并使佃农处境有所改善,如奖励垦殖,减低税赋,禁止蓄养奴婢和私刑凌辱佃户等通过这些措施休养民力,缓和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间的紧张关系第三,通过全国性的户籍、田亩调查,编制出“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保障朝廷财政收入的稳定第四,明王朝虽对工商业仍进行有力的控制,但对工商业者的奴役和勒索大为减轻政治秩序的调整】朱明王朝统治者们在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还将其主要精力投注到政治权力体制的调整上,其目的就是大力强化皇权专制,从而将秦汉隋唐以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推向巅峰。
建朝之初,明王朝的行政体制基本上仿效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总理朝政另设大都督府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地方上则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及左右丞,总管全省军政1376年,朱元璋首先变革地方行政机构,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立13个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置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分掌一省民政,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法,指挥使司掌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直属于中央有关部门省之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地方行政机构朱元璋还颁布大明律和其他严苛刑律,以极重刑罚维持专制统治执掌刑法的除刑部、都察院外,还有大理寺,三者合称“三法司”,彼此制约,使司法权也集中于皇帝一人明朝律法虽严,但历代君王仍恐自己的控制还有疏漏,又特设各类专门机构,作为皇帝的心腹耳目1382年,朱元璋设“锦衣卫”专门负责侦察、缉捕、审讯“盗贼奸宄”1420年,朱棣又设“东厂”,由亲信太监统领,“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锦衣卫侦察一切官民,东厂则侦察一切官民和锦衣卫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司法机关,便可任意捕人、施刑,直至杀害厂卫的建立使明朝君主专制达到极点二、社会发展变革 【社会生产】 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农业耕作、栽培和水利灌溉技术不断改进主要作物稻谷的产量大为增加甘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新作物也由菲律宾和美洲传入棉、麻、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发展,尤其是棉花已推广到江北广大地区,获得了“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的重要地位以棉、丝为原料的纺织业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出现,新产品“巧变百出,花样日新”制瓷业也十分兴旺,江西景德镇在洪武年间有官窑20座,到宣德时代增至58座其产品由于采用新工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远销国外,深受欢迎在冶铁、制瓷、丝织等行业分工细密,生产率大为提高在社会生产提高的前提下,明朝中叶在张居正主持下进行了赋税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各项杂税统合为一体,分摊到户,折银交纳这一重大改革,极大地刺激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社会经济出现某种新的气象 首先,农民为以白银纳税,手工业者为以白银代役,使大量农工产品注入市场,增加了社会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含量 其次,家庭副业在农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小农与市场关系日益密切 再次,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原料与手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工日渐明显 最后,商业资本与城市经济大为活跃海外贸易】 早在唐朝,中国的海上贸易活动就日渐活跃起来,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
随着国内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到宋朝时,中国在西太平洋海上贸易中已占主导地位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宋朝的海外贸易收入相当可观,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足见当时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明朝初年,中国的海上贸易以传统的朝贡贸易为主,虽然取得郑和七下西洋并远航至东非的伟大业绩,但其驱动力主要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经济性的郑和之后,明朝屡申海禁,严控民间商人私自对外贸易 由于明王朝的短视,屡申海禁,闭关锁国,逼使许多外贸商人只得冒险走私,结帮合伙,形成武装走私集团,以私人武装保护和发展海上贸易 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虽然成绩斐然,却未能突破各种藩篱的束缚这既有农本经济强大、盘根错节、不易冲破的缘故,也有明王朝动用国家机器,以种种强暴手段绞杀海上贸易的原因因此,明朝海上贸易中途夭折,未能起到像西欧那样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节 李氏朝鲜的建立,一、统治秩序重建 二、朋党之争与壬辰卫国战争,第二节 李氏朝鲜的建立 一、统治秩序重建 【社会经济改革】 李氏朝鲜政权建成之后,重新确定朝鲜的内外方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局面。
对外,李成桂与大陆朱明王朝修好,保持长期的和睦关系这既消除了数百年以来沉重的北方压力,又极大地促进了朝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往来大陆文化又一次被大规模地引入半岛地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李氏朝鲜的政权稳固、国力增强和社会发展 对内,李成桂大胆改革,刷新政治,建构起中央集权国家对社会全面有效的控制在执政之初,李成桂针对前朝地产兼并等弊政,率先进行田制改革1390年,焚公私田产旧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绝政治军事整顿】私兵制是造成高丽王朝末年朝纲不振、秩序紊乱的主要原因李成桂对此深有体会,因而建国后第二年,他便下令废除私兵,建立由中央政府掌管的统一兵制并且进一步发扬高丽王朝尊文抑武的政策,严格限制武将权限,甚至将军中许多要职交由文官担任对于中央、地方的官僚统治体系也进行大幅度改革;中央设议事府,下置六曹、三司,分掌军事、政务、司法和财税等事务,辅佐君王;地方除京畿外,分为七道,道下设州、府、郡、县,盖由中央派员统理李氏朝鲜政制建设的特点一是繁复,各系统相互牵掣;二是集权中央,特别是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不受法律束缚,使朝鲜封建集权体制达于顶点文化发展】 随着政权的稳定,与邻邦关系的改善,李氏朝鲜前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15世纪中叶,李朝田亩数量较之高丽王朝末年翻了一番,达170多万结而且由于轮作法取代落后的休耕法以及先进的水稻插秧法的普及,李朝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二、朋党之争与壬辰卫国战争 【朋党之争】 李朝盛世仅维持了不足百年15世纪后期,由于贵族官僚利用权势不断扩大私田,土地买卖日益风行,科田法千疮百孔,李氏朝鲜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经济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势矛盾激化,形成两大对立派别,一是在朝的世袭官僚贵族,史称“勋旧派”;一是书院出身、科举进第的文武两班子弟,史称“士林派”1498年,燕山君即位后不满士林派诽谤朝政,勋旧派又乘机唆使,于是大杀士林派儒生,酿成士祸从此党争不绝,绵延数百载16世纪后期,士林派渐受宠信,入朝主政,开始对勋旧派施加报复,剿杀敌党,株连不休得势的士林派不久便分成东人、西人两党,再裂为南、北、老、少四派,相互间倾轧排挤,争斗激烈,屡屡政变,国家危难壬辰卫国战争”】 1592年(壬辰年),正当李氏朝鲜党争内讧、武备松弛之际,日本18万大军悍然入侵日军长驱直入,两个月内便连克汉城、平壤朝鲜国王出奔义州全国上下一片腥风血雨,半壁江山尽入日寇之手面对外敌入侵,英勇的朝鲜军民奋起抗战,史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人民支持下,海军将领李舜臣率龟船舰队,痛击日本海军邻邦中国也应李氏朝鲜之请,遣精兵4万援朝抗日日军不敌中朝联军,败退半岛南端,被迫议和1597年,日军再次北犯,中朝军队并肩联手,再败凶敌,李氏朝鲜终于赢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三节 战国时期日本的再统一,一、战国争雄 二、丰臣秀吉与日本再统一,第三节 战国时期日本的再统一 一、战国争雄 【战国大名】 1467年开始的应仁之乱彻底扰乱了国家秩序,室町幕府失却了统辖全国的能力,参加战乱的各国大封建主守护大名,继续混战因“下克上”频发而失去领国,甚至失去性命参加战乱的守护因“下克上”频发而失去领国甚至性命所谓“下克上”,狭义指身处下位者通过暴力凌驾于上位者之上,甚至直接取而代之;如细川氏家臣三好长庆夺取细川家督之位,旋又被自己家臣松永久秀所杀斯波氏的领国越前、尾张、远江分别为家臣朝仓氏、织田氏、甲斐氏所夺等等广义的“下克上”则指农民“土一揆“(即农民暴动、起义)抵抗甚至威胁幕府、领主、大名的权威如1485年的“山城一揆”,当地农民将守护驱除,即为典型的“下克上”由于家臣叛乱,过去由幕府委派的守护完全失却了昔日威光而战国大名则同幕府完全没有隶属委任关系,他们在“下克上”风潮中“自发”地成长,完全无视过去庄园制下的土地所有关系,按照自己意志构建起一元化的“分国”(地方)统领体制。
战国大名的分国体制,有其鲜明特色 首先整顿家臣团的内部秩序,据其出身、经历分为“一族众”(血缘)、“谱代”(当地出身)、和“外样”(后加入者)等类别 其次,大名向高级家臣颁赐土地,组成直臣团以强化军事战斗力并将家臣分成若干组别,任命有力且可信任的家臣为首领 复次,编制赏罚严格的法律文书“家法”,用以规制属下行为大名所颁田地(“知行地”)不可买卖、分割、继承;女子不可领有土地及其他财产;严禁武士纠纷,械斗;个人犯法一族连坐,不交租税一村连坐 最后,规定武士必须集中居住,促进了都市(城下町)的发展此外,各地大名为增加实力,大力发展采矿业、商业(乐市乐座)和交通业二、丰臣秀吉与日本再统一 【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原为尾张守护斯波氏的家臣,性格好狠斗勇,行为不拘一格,追求新鲜事物,为战国诸雄中第一个将西式步枪用于战场的大名1560年的“桶狭间会战”中击败今川义元之后,势力急速增长不久,又降服美浓大名斋藤氏,进入岐阜1568年入京都,废将军足利义尊,立足利义昭1570年他与德川家康联合,击败近江的浅井氏和越前的朝仓氏,接着又镇压“一向宗”起义1573年,足利义昭试图反抗被织田信长驱出京都,其统一事业的基石得以确定。
他在安土筑起雄大的安土城,向全国各诸侯宣布了统一的决心向东消灭了武田氏,压迫北条氏屈服;向北打败上杉氏;向西进攻毛利氏,前后击败降服了28个战国大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