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Word版.doc
12页一 1.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 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外面无核膜,细胞质中缺少复杂的内膜系统和细胞器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prokaryote)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属原核生物 2.真核细胞(eukaryotic-cell) 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细胞,其核质被两层核膜包裹,细胞内有结构与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多种细胞器之间有内膜系统联络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eukayote)高等动物与植物属真核生物 3.原生质体(protoplast) 除细胞壁以外的细胞部分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质基质以及其外围的细胞质膜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的固有形态,通常呈球状 4.细胞壁(cell-wall) 细胞外围的一层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界定细胞的形状和大小典型的细胞壁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5.生物膜(biomembrane) 即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它由脂类和蛋白质等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按其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质膜和内膜 6.共质体(symplast) 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不含液泡)连成一体的体系,包含质膜。
7.质外体(apoplast) 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8.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 是那些处在细胞质中,在结构上连续、功能上关联的,由膜组成的细胞器总称主要指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高尔基体小泡和液泡等 9.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等,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没有膜的结构,互相联结成立体的网络,也称为细胞内的微梁系统(microtrabecular system) 10.细胞器(cell-organelle) 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依被膜的多少可把细胞器分为:双层膜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质体等;单层膜细胞器如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蛋白体等;无膜细胞器如核糖体、微管、微丝等 11.质体(plastid)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具有双层被膜,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成,包括淀粉体、叶绿体和杂色体等 12.线粒体(mitochondria) 真核细胞的一种半自主的细胞器呈球状、棒状或细丝状等,由双层膜组成的囊状结构;其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许多嵴,主要功能进行三羧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供应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故有“细胞动力站”之称。
线粒体能自行分裂,并含有DNA、RNA和核糖体,能进行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但由于遗传信息量不足,大部分蛋白质仍需由细胞核遗传系统提供,故其只具半自主性 13.微管(microtubule) 存在于动植物细胞质内的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其主要功能除起细胞的支架作用和参与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外,还与细胞壁、纺缍丝、中心粒的形成有关 14.微丝(microfilament) 由丝状收缩蛋白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类似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可以聚集成束状,参与胞质运动、物质运输,并与细胞感应有关 15.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 交织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膜层系统,内与细胞核外被膜相连,外与质膜相连,并通过胞间连丝与邻近细胞的内质网相连内质网是物质合成的场所,参与细胞器和细胞间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16.高尔基体(Golgi-body) 由若干个由膜包围的扁平盘状的液囊垛叠而成的细胞器,它能向细胞质中分泌囊泡(高尔基体小泡),与物质集运和分泌、细胞壁形成、大分子装配等有关 17.核小体(nucleosome) 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每个核小体包括200bp的DNA片断和8个组蛋白分子。
18.液泡(vacuole) 植物细胞特有的,由单层膜包裹的囊泡它起源于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小泡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液泡较小且分散,而在成熟植物细胞中小液泡被融合成大液泡在转运物质、调节细胞水势、吸收与积累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19.溶酶体(lysosome) 是由单层膜包围,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具有消化生物大分子,溶解细胞器等作用如溶酶体破裂,酸性水解酶进入细胞质,会引起细胞的自溶 20.核糖体(ribosome) 细胞内参与合成蛋白质的颗粒状结构,亦称核糖核蛋白体无膜包裹,大致由等量的RNA和蛋白质组成,大多分布于胞基质中,呈游离状态或附于粗糙型内质网上,少数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中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游离于胞基质的核糖体往往成串排列在mRNA上,组成多聚核糖体(polysome),这样一条mRNA链上的信息可以同时用来合成多条同样的多肽链 21.核糖核酸(ribose-nucleic-acid) 即含核糖的核酸它由多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细胞内的核糖核酸因其功能和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种:①转移核糖核酸(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②信使核糖核酸(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③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同蛋白质一起构成核糖体,后者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2.胞间连丝(plasmodesma) 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其通道可由质膜或内质网膜或连丝微管所构成 23.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由辛格尔和尼柯尔森提出的解释生物膜结构的模型,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使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24.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 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细胞的全能性是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推荐精选 25.细胞周期(cell-cycle)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形成子细胞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形成新的子细胞所经历的时期可以分为G1期、S期、G2期、M期四个时期 26.G1期:第1间隙期(gap1),又称DNA合成前期(pre-synthetic phase),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时期,进行rRNA、mRNA、tRNA与蛋白质的合成,为DNA复制作准备 27.S期 DNA复制期(synthetic phase)主要进行DNA及有关组蛋白的合成 28.G2期:第2间隙期(gap2),又称DNA合成后期(post-synthetic phase),指DNA复制完到有丝分裂开始的一段间隙,主要进行染色体的精确复制,为有丝分裂作准备。
29.M期 有丝分裂期(mitosis),按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和末期(telophase)的次序进行细胞分裂 30.周期时间(time of cycle) 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31.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为了自身发育及抵抗不良环境的需要而主动地结束细胞生命二0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0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0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0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0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矿质营养0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0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0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09. 平衡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作用的溶液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 胞饮作用— —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 通道蛋白 ——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 植物营养临界期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为PGA的光合途径为C3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为C4途径。
17. 光系统——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18. 反应中心——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21.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22.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并积蓄能量的过程23. 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并将之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的色素24.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25. 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26.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27. 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某些有机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彻底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过程28.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29.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水和CO2为止的过程30. 巴斯德效应——氧可以降低糖类的分解代谢和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的现象叫巴斯德效应31. P/O——一对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每消耗1个氧原子与所用去的磷酸的比值32. 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即氧化作与磷酸化作用同时进行的过程33. 植物生长物质——是指一些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的物质,它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34. 植物生长调节剂——指具有一些激素活性人工合成的物质35.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
36. 激素受体推荐精选——能与激素特异地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蛋白质类物质37. 生长素结合蛋白——机位于质膜上的生长素受体,可使质子泵将膜内质子泵膜外,引起质膜的超级化,胞壁松弛也有位于胞基质和核质中,促进mRNA的合成38. 植物激素—— 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39. 自由生长素——易于从各种溶剂中提取的生长素40. 束缚生长素——指没有活性,需要通过酶解、水解或自溶作用从束缚物质释放出来的生长素41. 乙烯的“三重反应”——指乙烯使黄花豌豆幼苗变矮,变粗和横向生长42. 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破坏顶端优势的生长调节剂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