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
37页2022年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__“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学(5分钟左右)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二)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
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瑕、攀、泰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互学(不超10分钟)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显示了漓江的独特之美 (2)第2自然段最后的一句照应了漓江“______”的特点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测评 1、智引精练,灵活拓展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内容 2、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4)句式练习 A、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西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反思 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互学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适时 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 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 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 生 师:怪石嶙峋呢? 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师:最后,__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__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__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