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克尔洛夫模型-柠檬市场理论.ppt
26页阿克尔洛夫模型- 柠檬市场理论• 教学要求: • 掌握柠檬市场理论1 乔治·阿克尔洛夫简介•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1940 年生于美国的纽黑文,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博士头衔,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 (UCBerkeley)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 阿克尔洛夫对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研究具有里 程碑意义他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著名 模型是“柠檬市场” 注:“柠檬”一词在美国俚 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主要用来 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 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 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 阿克尔洛夫从1966年开始加盟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经济系,任助教阿克尔洛夫得到承认是 因为他的研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 及其他学科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和结果他的专 业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 犯罪、歧视、货币政策和德国统一问题 阿克尔洛夫曾说过,“经济学对待理论 就像法国厨师对待食物,要发展那些被不成文的 规则所限制的因素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模型传统 的法国烹饪不使用生鱼和海藻,新古典经济学模 型也不从心理学、人类学或社会学出发提出假说 。
我不同意任何限制经济学模型自然成分的规则 2 模型简述• (1)假设:卖主和买主对即将用于交易的二 手车质量信息的知晓程度是不同的前者了如 指掌(信息充分),后者只能凭经验或有限知 识作大致的判断 • (2)假设 买主认为一辆二手车只有六成新, 从而买主只可能在六成新的基础上出价(即质 量不同,则买主愿意出的价格也不同) • (3)假设 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什么样的卖主才 可能出售他们的二手车呢?显然高于六成新的 二手车主是不愿意出售的(因为价格贱于质量) ,即高质量的卖主将不愿意出售其产品• (4)因此,当买主以六成新的判断出价时, 只有六成新以下的二手车会与之达成交易(只 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而六成新以上的质 量较高的二手车则被排斥在交易市场之外,于 是市场上充斥的是六成新以下的劣质二手车 • (5)这样的交易对买主是显然是不公平的, 买主拿到车后马一就会发现车贱价高的事实, 当然,他不能选择退货,买主唯一可能的做法 是,修正自己原来对二手车的预期,比如由六 成新评价降至四成新 • (6)在下轮交易中,买主仅在四成新的评价 水平上出价,当然,买主只可能买到四成新以 下的二手车由于第一轮交易后的二手车市场 充斥的是六成新以下的二手车,所以,五至六 成新的二手车将不能完全交易而退出市场。
这 样,在第二轮交易后,市场上仅存的是四成新 以下的二手车• (7)接下来是买主再次调整市场预期后进入 市场,质量高于买主预期的二手车再次退出市 场,如此循环,二手车市场不断萎缩 • (8)劣车驱逐良车,二手车市场成为稀薄 (thin)的市场 • 原因:买主和卖主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买主可能知道市 场上有一些靠得住的卖主,他们出于这样或那 样的原因想换新车但是,有一些想要处理次 品车的人也混杂在他们中间买主无法区分次 品和好车在这种情况下,买主与其承担风险 ,还不如干脆不买当然,需求较低使价格 下降的事实又进一步提高了次品的比例这是 一种恶性循环)3 基本模型柠檬市场原理(1)假设 存在这样一个二手货市场,有100人希望出售 他们的旧汽车,同时又有l00人想买旧汽车 ,买主和卖主都了解这些旧汽车中高质量与 低质量的汽车各占50%并且,拥有高质量 和低质量旧汽车的卖主的预期售价分别为 2000和1000美元,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 的潜在买主的预期支付价格分别为2400和 1200美元• (2)信息对称时: • 如果信息对称且充分,买主不难确定旧汽车 质量、该市场不存在什么问题。
低质量旧汽 车按1000-1200美元之间的某个价格出售 ,高质量旧汽车按2000-2400美元之间的 某个价格交易 • (3)信息不对称时: • 买方策略: • 由于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对称,买主不能 掌握某辆旧汽车的具体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买主不得不对每辆旧汽车的平均质量进行 推测因为假定旧汽车属于高质量或低质量 的概率相等、因此,典型的买主将以预期值 购买这辆旧汽车即愿意支付l/2x1200+1 /2x 2400=1800美元购买旧汽车• (4)卖方策略:• 拥有低质量旧汽车的卖主当然愿意以该价 格出售他们的商品, • 而拥有高质量旧汽车的卖主则不愿意以此 价格出售旧汽车——他们出售旧汽车的最 低预期价格为2000美元结果,买主希望 以平均质量购买旧汽车,而这个平均质量 的预期价格一般低于高质量旧汽车的最低 预期售价,故总会有部分高质量汽车卖主 不能忍受该交易价格而将其旧汽车撤出市 场• (5)重复博弈 • 假定最高质量的旧汽车被撤出市场后,旧汽车市场上高 质量与低质量旧汽车比例变为2比3买主也会感觉到旧 汽车市场质量分布的变化,他们的预期价格将降低将不 会再以1800美元作为预期价格,而是以3/5×1200十2 /5x2400=1680美元。
结果,又会有部分次高质量的 旧汽车撤出市场这一过程不断发生(如下图1所示) • 买方策略 • 最后,如果买主确信他们将只能购买到低质量的旧汽车 ,那么,他们将不愿意再以原有市场的平均质量的预期 值购买旧汽车因此,该市场的均衡价格必然在1000- 1200美元之间在该价格范畴内,只有低质量的旧汽车 出售,而没有高质量的旧汽车交易结果,低质量旧汽 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排挤出交易市场• (6)结果 • 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排挤出交易市场 • 不完全信息对上述过程中旧汽车市场均衡的影 响可由图3-2表示图3-2A表示旧汽车的平 均质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提高;图3—2B表示 由于买主了解到旧汽车价格越低,其质量就越 低,即所谓“便宜没好货”,因此,当旧汽车价 格下降时,购买量反而会相应地减少,故旧汽 车需求曲线将会向后弯曲这表明旧汽车市场 需求不仅依赖于价格,而且依赖于质量另一 方面,供给曲线由于价格上升使愿意出售的旧 汽车数量得到增加而将照常向上倾斜E0为市 场均衡点• (7)结论: • 在非对称信息市场中,商品质量依赖于 价格.是为“便宜没好货“的经济学解释 ; • 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 量要比完全信息结构下少得多,甚至非 常少,因而交易市场的运行是低效率的 ; • 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 劣币驱逐良币,劣才驱逐良才这就是“ 分不出好歹”的经济学3 一般分析• 假设旧汽车有两种质量,高质量和低质量 高质量旧汽车占所有车的比例是λ,低质 量的比例为1-λ • 卖主了解每辆所卖旧汽车的质量水平,他 们对低质量车的评价是VL元,对高质量车 的评价是VH元(其中,VH >VL) • 买主不了解每辆车的具体质量水平,每辆 低质量车值WL元,高质量车值WH元(其 中,WH >WL),且买主是风险中性者• 假设WL >VL,WH > VH ,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 件才能使交易双方从交易中获利否则,交易双 方没有交易的动机 • 如果市场中的信息是对称的,即买主能够有 效区分每辆车的质量,那么,成交价格处于WH 和VH之间 • 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即买主不能够区分每 辆旧汽车的具体质量,只能推测出市场上每辆旧 汽车的平均质量,并对所有旧汽车作出一个平均 的评价(< VH )这里, VE=λWL +(1-λ) WH在购买旧汽车时,买主愿意出价将不超过 VE • 此时,对于高质量旧汽车的卖主,由于VE < VH ,如果卖出自己拥有的旧汽车则不能弥补其 效用损失,因而他会选择退出市场。
结果,只剩 下低质量车在市场上交易4.案例分析• 假设有这样一个旧汽车市场(如图3-4所示) ,高质量与低质量旧汽车各占50%SH相 SL分别代表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的供给 ,DH和DL分别为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的 需求在可以卖得好价钱和可以买到高质 量旧汽车的期望下,SH和DH分别高于SL和 DL因此,高质量汽车的均衡价格(¥ 10000)高于低质量旧汽车(¥5000),但高 质量旧汽车的均衡交易(50000)与低质量旧 汽车相同• 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旧 汽车卖主对产品质量的了解高于买主 如果买主原先认为买到高质量旧汽车的 可能性为50%,即买主预期旧汽车的质 量为乎均质量,将使图3-4中高质量旧汽 车市场的霄求线向左移动到DM,但低质 量旧汽车市场的需求线将向右边移动到 DM,结果,高质量日汽车的交易量减少 为25000辆,低质量量汽车交易量增加到 75000辆市场上低质量汽车的比例高达 75%,高于买主的预期• 据此,买主将预期进一步修正为;在旧 汽车市场中购买到高质量旧汽车的可能 性为25%,即旧汽车的质量为中下等 结果,图3-4中高质量和低质量旧汽车市 场的需求曲线均移动到DM.但这时市场 出售的高质量旧汽车依然低于买方的预 期,造成市场霄求曲线继续向左边移动 ,直到市场上仅仅保留低质量旧汽车为 止。
结果,市场出清时仅仅有低质量旧 汽车在市场上劣胜优胜优 汰”的原因—— 柠柠檬 市场场趣谈谈假设设一家公司里有许许多员员工,其工作能力 自然是参差不齐齐的有些人很能干,有些 人则则又懒懒惰又笨(某人:……)当所有人 都来到公司的时时候(假设设他们们是同一拨拨) ,公司开给给所有人的薪水可能是差不多的 ,譬如每月800块钱块钱 现现在,大家开始工作经过经过了一个月之后,有些人的成 绩绩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成绩绩更少一些很明显显素质质不足 的人将会被开除出去——但是,大多数人的工作成绩难绩难 以简单简单的用数字衡量,或者监监督管理不是那么有效率 因此,每个人的薪水(实际实际上是“市场场”为为“商品”所开的 价格)虽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每个人的工 作成绩绩 由于监监督毕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老板并不确切知道每个人 都干了多少工作谁谁做的更好?谁谁更差一些?而且建立 一个完美的监监督体系很明显显需要支付较较高的成本怎么 办办呢?这时这时,老板的选择选择,只能是根据整个公司总总的工 作情况的优优劣,制订订一个大体的工资标资标准这这个标标准不 能太高,也不应应当太低 • 当新的标准实施时,很明显的,相对于工作成绩 ,有些人拿到的报酬更多,有些人更少。
对于那 位付出最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人而言,由 于付出(就是商品的成本)较高,而收入一定, 则利润(就是市场愿意为了这件商品所支付的溢 价)较少,这当然是不合算的几次三番下来, 拿到的和付出的总是不成比例,结果只好跳槽去 其他公司那里 • 接下来,由于能干的员工走掉了,其余员工的总 体工作水平很明显的呈现下降趋势;老板在观察 到这种现象之后,很明智(?!)的降低了工资 标准——既然工作成绩下降,那么工资当然也要 下调这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如此一来,对对于那个在剩下的人中最能干( 我把他叫做次能干)的员员工而言,又出现现了和前 一个人类类似的情况收入水平下降了,而付出还还 是那么多,于是继续继续 工作下去显显得很不合算结结 果,次能干的员员工也辞职职了 这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就是在老板和员员工之间间存在 的信息不对对称现现象每个员员工当然知道自己都做 了些什么,然而老板未必知道的那么清楚,二者之 间间存在明显显的信息差,正是这这种信息差的存在, 导导致了一系列现现象的出现现 • 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优 质的商品(高素质人才)不断的被劣质商品(混 日子的人)所淘汰,最终,经过一系列的“竞争” 与“筛选”,企业中剩下来的人,都是那些一无所 长的没有用的人。
这和我们一般的优胜劣汰原则 恰好相反 • 其实,这种现象出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