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羌人的图腾印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9842495
  • 上传时间:2017-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6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羌人的图腾印记——东汉双耳羊头纹陶罐东汉四足双耳羊头纹红褐陶罐古老的文明一如青衣江水源远流长,位于西南地区民族走廊的雅安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民族聚居与文化交融的地方,尤其是宝兴一带,更是神秘的“青衣羌人” 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在这个他们生产、生活的地方,是否留有他们的文化图腾与印迹呢?在市博物馆二楼的“辟疆拓土 ”展厅内,展示了出土于宝兴陇东石棺墓葬群的双耳羊头纹陶罐,该文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后被定为一级文物而据有关资料显示,陇东石棺墓葬正是古代青衣羌人的文化遗存之一,其出土的文物不仅透露出古代青衣羌人的活动踪迹,更代表了这支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制特征1985 年春,宝兴县陇东发现一批东汉石棺墓葬,其出土的众多文物,都为研究古代青衣羌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在石棺葬文化中,最能代表其文化特征的便是双耳陶罐了虽然不同地区出土的双耳陶罐由于所属的年代不同,在制作工艺和器型设计以及陶土选用和图案装饰上都各有差异,但凡是双耳陶罐,无一不具有罐口呈马鞍形、大圆腹和宽耳带等形制特征,陇东石棺出土的双耳陶罐也不例外市博物馆展出的双耳陶罐全称“东汉四足双耳羊头纹红褐陶罐”,在展厅幽暗的灯光下,更显示出它年代的久远和历史的厚重,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精美的外观,即使是在那样久远的年代,羌人的智慧依然可以创造出如此精湛的艺术品。

      据讲解员介绍,在古代,双耳羊头纹陶罐是用来汲水的器具,由红褐色粗砂陶土烧制而成,其外观形状酷似羊头陶罐的瓶口从正前方望去呈马鞍状,且是束颈罐口左右两侧伸出宽带状的双耳,耳下端与腹部连接陶罐为圆底,球形的鼓腹,四只三棱柱形短足向外部撇,腹部上方堆饰有羊头花纹而这一羊头印记,正是古代羌人独特的图腾双耳陶罐的发掘地宝兴陇东老场村原是一块台地,石棺葬群便分布在其左右,墓葬比较密集,都为头北脚南的顺江葬,属东汉时期居住在此的一个部落民族的公共墓地这一墓群中没有厚葬的现象,贫富悬殊并不明显因此,有关人士推测,其社会状态很有可能还是氏族制社会从出土的大量陶器上的羊头纹和牛头纹等图案来看,清楚地说明畜牧业在陇东石棺墓主人的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陶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来看,说明羌人的游牧生活已经转向了定居生活体现地方特色与民族融合据市博物馆馆长李柄中讲述,羊头双耳陶罐采用的泥质非常好,做工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经相当精良,仅仅利用泥土本来的颜色就能烧制出很纯的红褐色除了罐身上的羊头纹饰,陶罐本身的形态极像山羊头,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图腾李柄中说,直至今日,在羌族聚居地仍然有人在使用这样的双耳陶罐。

      羊头双耳陶罐地方特色较为明显,是典型的石棺葬文化中古老羌文化的代表,它的出土,说明当时宝兴甚至雅安一带曾是位于民族走廊上的民族聚居地据考古类书籍《牦牛道》记载,在我国西南民族的考古研究中,考古学界对“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原则上都是承认与羌族密切相关,甚至就是羌人的文化”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分析,秦汉时期,宝兴一带是古青衣羌人的活动范围根据羊头双耳陶罐所属的陇东石棺墓的时代特点来分析,东汉时期古青衣羌人在“心慕汉制” 的特定条件下,和汉民族之间的长期往来,为各种技术上的交流、文化上的相互促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羊头双耳陶罐三菱柱形的足,其形制和设置方式,与中原文化中的鼎、炉等器物的腿非常相似,因此很有可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模仿此类有足器物创造出了双耳陶罐从陇东石棺墓群出土的陶器可以看出,不同器物的形制设计是在相互摄取、效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成分是在相互吸收与融合,因此才创作出了有别于其他民族地区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拥有独特形制的各种器物而青衣江地带的各个民族之间,尤其是古青衣羌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亲密交往,为共同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者 严玉琳辛店彩陶与古代羌人文化辛店彩陶与古代羌人文化在甘肃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四坝文化(前 1950-千 430)卡约文化(前 1600-1 前 600) ,辛店文化(前 1400-前 700)诺木洪文化(前 2195-1935) ,寺洼文华(前 1400-700)沙井文化(前 900-前 409)属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都与古羌人生活有关,甚至就是羌人的文化遗存其中辛店文化与古代羌人关系最密切1、辛店文化彩陶 1924 年在甘肃临洮县辛店村首先被发现其分布范围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这些地方都是古代羌人生活的地区 《括地志》一书中说“陇右、岷、洮以西,羌也” 《后汉书.西羌传》:“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李贤注解说“河关,属金城郡”金城郡,就是今天的兰州河关之西南应包括兰州西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即黄河上游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这些地区恰好是新店文化(还有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区2、辛店文化彩陶经碳 14 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 1400-公元前 700 年相当于我国商代这一时期正是古代羌族人在黄河上游活动最重要的时期后来才向东向南迁徙进入四川古文献中对这一时期羌族人活动多有记载 《诗经商颂》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竹书记年〉记载成汤与武丁时有两次“氐羌来宾”殷墟卜辞中有关羌族的记载也很多表明辛店彩陶的制造时期和古代羌族人活跃的鼎盛时期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古代羌人的神湖青海湖(图)青海湖拥有四千五百多平方米的青海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赐予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清澈碧蓝的湖面上微微泛动的波澜似乎在悄声述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

      藏语叫做“错温布”,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像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现在的青海湖,湖面海拔 3196 米,面积 4573 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 360 公里,平均深度 19 米,最深处 32.8 米青海湖是古代羌人心目中的神圣大湖我国历代王朝都对此湖极为重视,汉代将其列入“四海”(东、南、西、北四海)之一称为“西海”对西海的封号始于唐代,唐玄宗天宝年间封西海为广润王宋代仁宋庆历元年继续加封“四海”,西海被称为“圣通广润王”清 雍正四年封青海“水神” 为“ 灵显通威青海神”清代平定了罗卜丹津反叛后,创立了祭祀“青海神”的制度,祭海加强了边疆同中央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青海湖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青海湖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古老的羌人羌人是现在汉族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有关羌人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甲骨文中,羌,意指牧羊人随时间、地域的流变,羌人又被称为“羌戎” 、 “西戎” 、 “姜” 、“羌” 、 “氐羌”等羌人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出自三苗,是“姜姓之别” 学者据此认为以姜为群的炎帝部落即是古羌人的一支,因此羌人可以说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炎帝部落迁居中原之外,剩下的羌人则留在了我国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分散成“凡百五十种”以牧猪为生的民族,在当时被统称为“西羌” 武五伐纣时,西羌还曾出兵相助春秋战国之际,在四夷“华夏化”的大北景下,羌人大量融合到秦、晋诸国的汉人之中南北朝时,羌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后秦政权于此同时(或稍早) ,一支羌人从青海进入西藏,于隋唐之际结合当地土著居民形成了吐鲁国吐鲁国先是助唐平“安史之乱” ,后又与唐为敌,最后为唐所灭北宋时期,羌人一支党项羌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建立西夏政权,存世 200 年,最后为元所灭中国今羌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傈傈族、景颇族、怒族等均为羌人后裔另外,缅甸人的90%也都为羌人后裔,而印度、泰国、越南、老挝等国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本文由中国 GM 基地-W-收集整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