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张(共19张PPT).ppt
19页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烦恼监察制度地方制度 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课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时期时期 制度制度 类型(地方分权或中央集权)类型(地方分权或中央集权)汉高祖汉高祖 汉武帝汉武帝 汉末魏晋汉末魏晋 唐初唐初 唐中期后唐中期后 北宋北宋 元元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地方分权““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推恩分子弟,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削而稍弱矣 ——” ——主父偃主父偃推恩令;刺史推恩令;刺史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州、郡、县州、郡、县州、县州、县道、州、县道、州、县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地方造反了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太祖问:太祖问:““天下自唐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宰相赵普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措施:收精兵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设转运使,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制钱谷 “统兵权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它们互不统属调兵权归枢密院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加以牵制;废除节度使管辖州郡的制度,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时期时期 制度制度 类型(地方分权或中央集权)类型(地方分权或中央集权)汉高祖汉高祖 汉武帝汉武帝 汉末魏晋汉末魏晋 唐初唐初 唐中期后唐中期后 北宋北宋 元元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地方分权推恩令;刺史推恩令;刺史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州、郡、县州、郡、县州、县州、县道、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路、州、县省路府州县省路府州县““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而上下始困于财矣!”” ”” —— ——《宋史《宋史··食货志》食货志》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冗兵、冗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 ——朱熹朱熹积贫积弱积贫积弱““材料一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 行省行省““凡凡钱粮、兵甲、屯种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材料二材料二 从制度上讲,虽然就地方局部范围而言行省权从制度上讲,虽然就地方局部范围而言行省权力相对集中,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元庭仍然能够力相对集中,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元庭仍然能够通过许多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约束与控制通过许多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约束与控制 ——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小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朝代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秦秦汉武帝汉武帝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宋元元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外朝中外朝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地方造反了 窦太后曰: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高皇帝约: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景帝默然而止 ────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卷五七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周勃附子亚夫传》》上述材料说明汉初丞相地位如何,有何影响? 西汉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权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皇 帝帝尚尚书书令令侍侍 中中常常 侍侍丞丞 相相御御史史大大夫夫太太 尉尉 九九 卿卿 中中 朝朝 外外 朝朝有事上报有事上报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汉代:汉代:中外朝中外朝 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
汉因之武、昭后,其任稍重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武、昭后,其任稍重《汉书》云:《汉书》云:““宣帝时任中尚书官元帝时,弘恭、石宣帝时任中尚书官元帝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元帝被疾,不亲政事,遂委任焉显相继为中书令,元帝被疾,不亲政事,遂委任焉…………及光武亲总吏职,权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及光武亲总吏职,权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削弱了相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了皇权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朝代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秦秦汉武帝汉武帝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宋元元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外朝中外朝尚书台(代三公)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地方造反了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24/8/24皇帝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起草诏令起草诏令负责负责 执行执行封驳审议封驳审议唐中枢权力机构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政事堂政事堂驳回驳回宰相集体办公宰相集体办公1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 2、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避免决策失误缺陷,避免决策失误3 3、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4 4、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 “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已由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已由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 ——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朝代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秦秦汉武帝汉武帝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宋元元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外朝中外朝尚书台(代三公)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地方造反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皇 帝帝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 枢枢 密密 院(西府院(西府))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 中书门下(东府)中书门下(东府)军政军政行政行政财政财政4 4、宋代:、宋代: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皇权继续加强三三 司司 从太祖建国、太宗统一全国,到真宗治国,确立了从太祖建国、太宗统一全国,到真宗治国,确立了高度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奠定了宰相高度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奠定了宰相主管民政和枢密院长官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的三主管民政和枢密院长官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的三者鼎立的格局。
者鼎立的格局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 6卷)卷)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皇 帝帝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枢密院枢密院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军政军政行政行政财财政政财财政政宋代:二府三司制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归入归入元代:元代:一省制一省制三三 司司相权反弹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威胁皇权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朝代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官制秦秦汉武帝汉武帝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宋宋元元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外朝中外朝尚书台(代三公)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地方造反了地方造反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一省制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宰相坐议事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宋相站议事 明臣跪奏笔录明臣跪奏笔录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小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官员选不好官员选不好朝代朝代制度制度选官选官依据依据选官选官方式方式选官选官对象对象选官权力归选官权力归属属西周西周 汉武帝汉武帝 汉末魏晋汉末魏晋南北朝南北朝 隋至清隋至清 v材料一材料一 夏商周夏商周…………官吏的选拔范围严格限制在血缘官吏的选拔范围严格限制在血缘关系之内关系之内…………实行的是实行的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常辱,贵有常荣””的世官制这种制度造成了国家的的世官制这种制度造成了国家的大部分职位都由贵族成员来担任,各等级间极少对流大部分职位都由贵族成员来担任,各等级间极少对流的现象 v————高卫星《关于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几个问题高卫星《关于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早期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贵族 贵族内部流动察举制察举制v材料二材料二 察举制度察举制度…………从下层官吏或直接从民间选拔从下层官吏或直接从民间选拔出孝廉、茂才、贤良文学等人才推荐到中央,经过考出孝廉、茂才、贤良文学等人才推荐到中央,经过考核授以官职核授以官职…………从制度上看,察举制实际上能够获得从制度上看,察举制实际上能够获得选举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
而且察选举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察举的选举对象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无论誉满乡里的贤举的选举对象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无论誉满乡里的贤能之士,还是挖空心思攀附权贵的势利小人,能否得能之士,还是挖空心思攀附权贵的势利小人,能否得到荐举,最终都取决于地方官是否举荐可见,察举到荐举,最终都取决于地方官是否举荐可见,察举制虽然欲向广大士人敞开入仕的大门,但是由于制度制虽然欲向广大士人敞开入仕的大门,但是由于制度上没有相配套的保障,选士实权主要掌握在地方官手上没有相配套的保障,选士实权主要掌握在地方官手中,又没有客观的、统一的标准,所以中,又没有客观的、统一的标准,所以““这种精神不这种精神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v —— ——唐书文《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唐书文《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述察举制“这种精神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的原因并分析察举制的特点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德才举荐士人地方官材料三材料三 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的人,出任““中正中正””…………将当地士人,按将当地士人,按““才能才能””分别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九品官人法法””,选取原则以,选取原则以““家世家世””为重。
为重 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后,终于造成““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并分析其特点门第举荐士人地方与中央阶段阶段皇帝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创立隋文帝隋文帝分科考试分科考试隋炀帝隋炀帝设进士科设进士科完善完善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开创殿试、武举唐玄宗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用高官主持考试,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内容宋宋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僵化僵化明清明清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材料四材料四 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的演变(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的烦恼之皇帝的烦恼之————官员选不好官员选不好朝代朝代制度制度选官选官依据依据选官选官方式方式选官选官对象对象选官权力归选官权力归属属西周西周 汉武帝汉武帝 汉末魏晋汉末魏晋南北朝南北朝 隋至清隋至清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贵族 贵族内部流动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德才举荐士人地方官门第举荐士人地方与中央科举制科举制成绩考试读书人中央演变趋势:①从“依据”、“方式”和“对象”上来看,日益趋向公平和平民化②从“权力归属”上来看,由地方趋向中央第三课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至今是否仍有可用之处?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至今是否仍有可用之处?说说你的见解说说你的见解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