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本教材完整版.docx
27页2023年校本教材完整版 《长征精神铸校魂》学校课程方案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长征精神铸校魂 授课对象:高一或高二年级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选修Ⅱ) 材料来源:自编 授课时间:两学期 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共36课时 学 分:2学分 所谓“校本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推行后留给学校自身发展的一块“自留地”,是学校在自主设定的课程中自行编写、选择的教材缘于此,我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掘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弘扬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在内容选择上,我们立足白银市史情、白银市一中校情,将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更宽泛地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二、课程目标 为了既能够体现校本教材的地方特色,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素养,是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本教材选择了与白银有关的红军长征众所周知,白银市会宁县是红军会师的地方,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这是中国革命- 1 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
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会宁会师的历史功绩,长期以来一直是鼓舞白银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作为白银的后继力量,我们白银的莘莘学子们更应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希望通过《长征精神铸校魂》这本教材,弘扬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结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第一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前后 一、课时:6 课时 二、教学目标: 了解“长征”的由来、长征前的准备、长征的历程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 三、教学要点: 1.“长征”一词的由来 2.红军长征的原因 3.长征前的准备 4.红军长征的历程 四、教学方式:情景设置、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去学校图书馆实地体验、查阅资料 五、教学方法和教具: 设问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自制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二讲 长征历程中的红军会师 一、课时:7 课时 二、教学目标: 2幻灯片 第六讲 学习总结 一、课时:1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填写《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手册》(课外完成)。
2.交流学习《长征精神铸校魂》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要点: 1、交流研究成果或心得 2、相互评价 四、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小组课件交流,教师指点 五、场地设备:研究性学习教室,分小组活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本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是否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 二、评价内容 1.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课程方案评价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3)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1)缺勤:上课不得少于30课时(总学时的5/6),即缺课不超过6课时,超过者不给予本模块课程的学分认定 (2)作业缺交:不得超过应交作业的1/5;超过者不给予本模块课程的学分认定。
(3)学业成绩必须达到合格,不合者不给予本模块课程的学分认定 (4)学习学分评定公式: 最终得分(100分)=考勤认定分(缺课一节扣5分)×15%+作业认定分(缺交作业一次扣5分)×15%+学业成绩×70% 三、评价方法 1.对学生的评价由本课程任课教师完成,并填写《白银市第一中学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册》 2.对教师的评价,先发放《白银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表》,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结合学生的评价完成, 6“长征”一词的由来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突围转移时,并未使用“长征”一词,当时的说法是“转移”、“突围”、“西征”那么,是什么时候使 用 “长征”这一名词的呢?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王明于1934年11月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第一次使用的但王明所使用的“长征”概念,指的是红 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5年6月10日,《前进报》第1期刊载博古的署名文章《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把红军的行动称为“长途远征”,开始有了“长征”概念的内涵。
6月12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在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中指出,“西征军(指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这是目前所见文献材料中第一次将中央红军的行动称为“长征”因为这份报告结尾署名 “向前代草”,所以最早提出“长征”以及“万里长征”概念的是徐向前到7月10日,《红星报》在第25期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中开始使用“万里长征”一词此后,随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距离的不断延长,“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对萧锋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 9 提出了“二万五千万里长征”的概念,说红军长征共经过了11个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是目前最早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从此,“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为人们所熟知了。
王建强、许秀文:《“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党史研究与教学》2023年第4期) 但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1935年红军进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在5月22日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最早使用的这个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袁征:《关于“长征”一词的提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王大钊:《“长征”一词在冕宁第一次提出的考证》,同前刊)也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在1935年2月23日于贵州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最早使用的,该文件说: “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 (赵福贵:《“长征”称谓的由来》,《党史文汇》2005年第3期) 从上面的考证可以看出,王明虽然最早使用了“长征”一词,但他指的是红 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10跨过了世界最难走的通道,爬越了几个最高的山岭,横渡了亚洲最大的河流,而且从头到底就是一个长久的战争。
红军长征的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作为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它一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红军为什么会长征?如果仅从王明左倾错误指导致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反“围剿”来看,那么,红军长征似乎纯粹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然而;历史昭示后人的远非如此如果我们试着从红色政权当初发生、存在的原因来探究红色政权以后大部丧失的教训,我们也许更易于感到,在红军长征的历史表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发人深思的历史必然 沉思之一:“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战争”渐趋平息,潜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趋势 我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初经验告诉人们,各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是相伴而生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国民党新军阀开始统治中国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频繁不息的军阀混战,就是十年内战开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1927年到1930年,为争夺所谓的正统地位和抢占地盘,国民党各派力量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军阀之间的分裂与战争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形势我党正是利用了国民党新军阀忙于混战,无暇他顾的大好时机,发展红军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起数十块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的成功实践积淀成为毛泽东同志著名的红色政权理论他深刻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指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 13 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毛泽东选集》第49页)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分析表明: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前提 然而,军阀混战造成的并不只是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它同时还造成了蒋介石的中央政权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混战的军阀中,地方势力渐趋衰败,而蒋介石派则逐步巩固了中央地位三年军阀混战造成的以上两个并存结果,产生了一种新的、性质与军阀纷争完全不同的“对峙”局面:共产党的红色政权与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对峙”这种“对峙”固然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但同时也潜伏着新的于革命不利的因素首先,从政治形势来说,军阀混战的基本结束,使得红色根据地得以大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在逐渐消失,而蒋介石却得以集中全力对付红军还在蒋、冯、阎中原大战尚未结束,然而胜负已成定局之际,蒋介石即已接连发出《告父老文》、《告国民文》,公布其施政纲领,首要一条就是“肃清匪共”,“全面清剿”。
中原大战结束仅一个月,蒋介石旋即调集兵力发动了对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此后,又相继发动多次“围剿”,其间隔之紧、兵力之多、规模之大,都是以往分区“清剿”时期所无法相比的其次,从力量对比来说,根据地与反动派的对峙,是一种难相匹配的“对峙”红色政权是区域性的、只是雏形的、弱小的,而反动政权却是全国性的、统治稳固的、强大的敌人可以调集全国的军队、物资和财力来支持它的反革命“围剿”战争,而我们则基本上只能在有限的红色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地动员14与日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将华北大片领土置于日寇监视与控制之下,平津形势危急如此等等,使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尤其中日民族矛盾的迅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策略,包括红军作必要的战略转移,以适应迫在眉睫的中日民族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变化了的“全国革命形势”面前,一方面,中共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领导人,都曾发表宣言,申明“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正式宣布对日作战”(《红色中华》1932年4月21日)、“订立停战协定,以全国兵力开赴华北,抵抗日本进攻红军北上抗日”(见《红色中华》1933年1—6月)。
鲜明地表明我党和红军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坚定态度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切实际地主张“积极发展革命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