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优质.docx
8页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家族成员 祖父:汉昭烈皇帝刘备 祖母:昭烈皇后甘氏 父亲:蜀汉后主刘禅 妻子:崔夫人 兄弟:刘林、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恂、刘璩、刘胤、刘辑、刘晨 艺术形象文学形象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谌出场于《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是刘禅第五子,自幼聪慧,英敏过人,劝阻刘禅倒戈不成后悲愤不已,先杀妻儿,后来昭烈庙哭拜先祖,自杀于昭烈庙 在民国文人周大荒所撰写的白话文章回体小说《反三国演义》中刘谌出场于《楼桑村树萎殒真王 柳城塞秋高来敌骑》,是刘禅第五子,自幼聪慧,英敏过人,在洛阳继位,一统三国 戏剧形象 戏剧《哭祖庙》中,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刘谌斩杀三子,继而赴“祖庙”哭祭,对先帝(刘备)灵位倾诉爱国之情后自刎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陈旭扮演刘谌 后世纪念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刘备殿有一座刘谌雕像,下方檀木上刻有刘谌生平,以纪念刘谌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杜夔--三国时期音乐家 杜夔自幼善钟律,聪敏过人,丝竹八音,无所不能。
杜夔在汉灵帝(156年—189年)执政时任雅乐郎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汉王朝分崩离析,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称雄,进行激烈争斗杜夔因不满社会现状,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病辞官追随一大批音乐文化人士避乱逃到荆襄,依附荆州牧刘表,刘表素有“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之名,同时下令建立学校,博求儒士,光求遗书,对于杜夔等文化人士的来到表示欢迎,并让他与孟曜为汉帝和雅乐时间一长,杜夔在刘表面前便变得无所拘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南下平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倒戈曹操后,曹操爱怜杜夔之才,任其担当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并令他创制雅乐,使得杜夔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自此,杜夔一举成名当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荞晓知先代诸舞因此,杜夔对于因长期战乱而散失的古乐的发掘整理作出了肯定的贡献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因宠爱柴玉的演奏,又吩咐杜夔与马真等人在来宾之中吹笙鼓琴,杜夔面露难色,于是曹丕很是不兴奋,后又有别的事与杜夔有干系杜夔仍有不满,结果被革职,充军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裴潜--三国曹魏大臣 裴潜年轻时因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
裴潜私下里对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会被战胜于是南行到了长沙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后出京历任三县县令,又回京任仓曹属曹操曾问他说:“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如何?”裴潜说:“假如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假如让他乘机守住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 当时代郡大乱,曹操便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乌桓王及首领总共三个人,都自称单于,专权限制代郡的政务,前任太守不能行使其职权曹操便想授权让裴潜带领精兵前去镇压讨伐,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稍有行动便能聚集上万兵马单于自知放纵横行日久,心里也不踏实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肯定会因胆怯而拒绝我军入境,兵马带少了他们又不放在眼里依我看应当用计谋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军队来威迫于是只身乘车前往代郡单于惊喜参半,裴潜安静和缓地安抚他,单于和他的部下都摘下帽子,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器械和财物裴潜按律诛杀了代郡与单于内外勾结的高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方边疆地区大为震惊,老百姓心归魏室裴潜在代郡作了三年太守后,回朝廷任丞相理曹掾曹操赞扬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
如今谋臣们肯定认为我于理过严,于事过宽其实胡人一向骄横恣肆,管治过宽必定导致松弛散漫,因此只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是诉讼纷争所以产生的缘由从现在的形势上推断,代郡肯定还会发生叛乱听完这番话,曹操非常懊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果真又传来三个单于造反的消息曹操只得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征伐他们 以后裴潜出京担当沛国相,调任兖州刺史曹操途经摩陂,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美不绝,特地加以赏赐曹丕称帝后,裴潜入朝任散骑常侍,又出京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掌管屯田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他不断向朝廷举荐人才,从今农官仕途渐渐通达后调任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曹叡即位后,裴潜入朝担当尚书后出任河南尹,转任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食邑二百户后又入朝任尚书令,进言庄正,量才任官,甄别人品能名实并重,制定推断官府事务的条文一百五十多条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244年),裴潜去世,被追赠为太常,谥号贞侯其子裴秀继承了爵位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因此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一无全部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六) 张允——东汉末年武将 张允,生卒年不详。
东汉末年人物,本为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同时也是刘表少子刘琮的支党后归曹操 人物传记 张允,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外甥,先后侍奉刘表、曹操其母刘氏,是刘表的姊妹,故允应与蔡瑁有姻亲之谊他与蔡瑁同样得宠于刘表,亦与刘表次子刘琮相睦刘表及蔡氏欲以刘琮为后,而蔡瑁、张允则为其党羽及至刘表病重,刘琦归看父疾,张允等人恐刘琦入见后父子相感,竟有托后之意,乃谓刘琦道:「将军(指刘表)命你抚临江夏,其任至重如今你竟舍众擅来,将军必定见怒伤亲之欢,只会重增其疾,实非孝敬之道」遂阻遏刘琦于门户之外,使不得见刘琦无奈,只能流涕而去,众人闻而感伤蔡瑁、张允等便以刘琮为嗣会曹操军至新野,张允亦随州而降之后史书没有关于张允的记载 演义传记 刘表外甥、部将在倒戈曹操后位列将军,与蔡瑁一起统领水军虽于赤壁之战初期战败于吴国水军,但受饶恕,更加强化水军之实力警觉敌方日渐强大的周瑜,有意散播同蔡瑁、张允二人与吴国通敌的伪报,致使二人遭盛怒之下的曹操斩首 亡故 又是曹操为主角的冤假错案,只不过这次不是曹操有意制造,而是曹操自己被愚弄了话说蔡瑁张允倒戈曹操之后,尽力操练水军,周瑜知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所以先要设计先除此二人。
正好蒋干在曹操面前自告奋勇,前来劝告周瑜倒戈周瑜识破蒋干的来意,先是一番软硬兼施,吓得蒋干招降两个字,一个都不敢说出来之后,周瑜又拉住蒋干饮酒,似乎酩酊大醉,然后与蒋干同榻而睡周瑜又有意说出与蔡瑁张允串通的梦话来,并将伪造的蔡瑁张允的书信放于旁边 蒋干见劝降没有机会,把内奸挖出来也是功劳一件,于是拿着伪造的书信跑回了曹营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即斩了蔡瑁、张允随后,曹操的众谋士听说此事,前来闻讯原委曹操终归不是等闲之辈,此时已经明白中计,哑巴吃黄莲,只好推托是因为二人训练水军不利,所以杀了二人可怜的是蔡瑁张允丢了脑袋,都不知道为什么 (此为《三国演义》所述,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并未记述张允死因,故张允应是自然死亡) 相关记载 《三国志·刘表传》: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雠隙 《后汉书·刘表传》:又(刘表)妻弟蔡瑁及(刘表)外甥张允并得幸于(刘)表···及表病甚,琦归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乃谓琦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
伤亲之欢,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人众闻而伤焉遂以琮为嗣 曹丕《典论·奸谗篇》:刘表昏于蔡瑁、张允···至蔡氏有宠、其弟蔡瑁、(刘)表甥张允、并幸于(刘)表惮(刘)琦之长,欲图毁之而琮日睦于蔡氏,允、瑁为之先后琮之有善,虽小必闻;有过,虽大必蔽蔡氏称美于内,瑁、允叹德于外,表日然之,而琦益疏矣出为江夏太守,监兵于外瑁、允阴司其过阙,随而毁之美无显而不掩,阙无微而不露于是表忿怒之色日发,诮让之书日至,而琮坚为嗣矣故曰容刀生于身疏,积爱出于近习,岂谓是邪?昔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君臣则然,父子亦犹是乎?后表疾病,琦归省疾琦素慈孝,瑁、允恐其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国东藩,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心」字依《三国志·刘表传》注加)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士民闻而伤焉虽易牙、杜宫,坚牛、虚器,何以加此!琦岂忘晨凫、北犬之献乎?隔户牖而不达,何言千里之中山嗟乎!父子之间何至是也表卒,琮竟嗣立,以侯与琦,琦怒投印,伪辞奔丧,内有讨瑁、允之意会王师已临其郊,琮举州请罪,琦遂奔于江南。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