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推荐--西医学论文】蒙西医结合治疗森林脑炎的体会.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317984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蒙西医结合治疗森林脑炎的体会蒙西医结合治疗森林脑炎的体会毕业论文森林脑炎是由脾为传播媒介的一种El然疫源性疾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在春夏【1】,因木病首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因此乂称苏联春夏脑炎在全球欧洲、 亚洲、北美洲等地区均有发生或流行,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黑龙江、新疆、河南等地 均有森林脑炎的发生及流行有文献报道森林脑炎致残率为10%~15%,死亡率为20%左右 [2J,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制约林论文联盟区人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森林 脑炎在蒙医中属于温病,近年来,我们采用曲医辨病,蒙医辩证,应用蒙西医结合治疗患者 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临床确诊的48例森林脑 炎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愿接受蒙两医结合治疗作为实验纟R,从临床中随机选取42例 常规西医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在18岁〜60岁,平均 43.76±10.43岁,所有患者均有头痛和发热症状,既往均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轻重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o 毕 业论文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88-2002》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甘露醉降颅压、病毒哇抗病毒、脑复廉营养脑细胞等支持及对症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蒙药早晨服川3味头骨炭汤5克,中午服用13味 红花散5克,晩服用漏芦花丸13粒,瘫痪病人加用珍宝丸,高热病人加用嘎布ll-5o1.4疗效评价和数据处理记录头痛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热时间指患者住院经治疗后体温降至 3TC以下不再升高所需的时间数据采川均数±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 x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实验组和对按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实验组头痛、发热、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较(?x±s)3讨论森林脑炎是森林脑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脑炎,蒙医中认为是粘虫引起的脑刺痛 范畴【3, 4],也称为粘塔U很哈特古拉,是林区特有的白然疫源性疾病,是森林脑炎病毒 粘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使体内的三根七素相对平衡遭到破坏,突破血脑屏障到中枢系统产生 的脑膜炎症状,后遗症较重,病死率高,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职业性[5]采用西 医诊断标准诊断森林脑炎,治疗上常规西医抗病毒、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支持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蒙医辨 证论治,杀粘、清热解毒、调理三毕业根平衡,使用3味头骨炭汤、13味红花散、12味漏 芦花丸、珍宝丸、嘎布11・5等,临床疗效显著,消除头痛、发热和减少住院时间均较常规 西医疗效好。

      上述蒙药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除协口乌索用于白脉病,神经麻痹, 肾损脉伤,瘟疫热病能够改善微循环,疏通联结神经和肌肉传导通路,刺激、恢复神经和 肌肉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森林脑炎的作用蒙西医结合治疗森林脑炎临床疗效显著,但 需今示根据蒙医学体质特性分类大样木进行详细辩证施治,根据发热类型和临床病程阶段采 取适当加减蒙药,关于蒙药治疗作用的机理需要进一步采用现代医学进行研究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l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湖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Lian, Shuneng. [ii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 Huijuan, and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73.Wang, Li. [T.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Xu, Jianping. [i^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Yan, Qigang. 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 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