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一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ppt

83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51781721
  • 上传时间:2018-08-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97.50KB
  • / 8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土地利用概论土地利用概论杜继丰 :13434141376:413434158E—mail: 主要参考书目1.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及案例 谢家发主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张崇甫等编著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9 3.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岳魏 章钟基 主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0考试事项时间:十六周随堂考形式:开卷考试内容:课堂讲授内容,以ppt为主总评:平时成绩(30%) +试卷成绩(70%)注意事项:带计算器专题一 土地利用影响因素概论专题二 统计综合评价专题三 统计预测专题一、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physical factors 经济因素—— economic factors社会因素—— institutional factors(一) 自然要素 1. 气候——climate, 2. 地质——geology,3. 地貌——relief surface,4. 水文——hydrography,5. 土壤——soil 6. 植被——vegetation1) 资源禀赋2) 经济体制(三) 社会要素1. 政策及规章制度2. 政府机构设置3. 法规系统4. 风俗习惯5. 宗教6. 教育1.政策及规章制度——政策的持续性与变动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土改阶段(土地私有制)——合作化阶段(由私有向集体公有转变)——人民公社阶段(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2. 政府机构设置The organisation capacity and assignment of power at various levels affect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ir policies for land.1986年8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全国构建从国家到省 (区、市)、市(地)、县(市)、乡(镇)五级土 地管理机构,把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力交给了市、县政 府。

      市、县政府享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耕地急剧减少:平均每年减 少 700 多万亩,1985年当年则减少了1500多万亩!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 ; 3.建立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确定建设 项目用地数量、质量和位置,控制占用耕地;(建设用地 分级管理,限额审批,县有审批权) 4.建立了土地开发复 垦管理制度1998年4月——成立国土资源部整合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从体制上确立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改革背景及原因:1986年的改革使市、县政府享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而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权力受到严重削弱1997年,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土地大清查显示:1997年全国非农建设用地为 202 万多公顷,其中102.44万公顷来源于耕地,而依法批准的仅占总面积的75%;闲置土地达11.65万公顷,其中54%为耕地1986-1998年,全国耕地净减数达到7000多万亩,年均约600万亩改革方向:土地统一管理,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力上收到国家和省级政府,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权、农地转用批准权和土地征用权,实际上是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权。

      收权后,大大加强了国家和省级政府对土地的用途管制,为严格保护耕地创下了新的体制基础2004年后,国家土地实行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革背景:统计显示,1996 年我国共有耕地 19.5亿亩,到2002年底减少为18.89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 余万亩原因: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对本级政府违法问题缺乏制约机制,难以保证土地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地方政府成为土地违法的主体3.法规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经六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同日正式颁布1988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1986 年6月 25 日颁布的《土地管理法》进行部分修改1991年1月,国务院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当年2月1日起施行 1997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次立了土地犯罪条款,即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1998年8月,《土地管理法》再次修订,并经九届人大常会审议通过;1999年1月9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与其同步实施2003 年7月,经全国人大有关部门认可,《土地管理法》部分内容将进行修改,主要集中在集体土地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两方面。

      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成立了法律修改小组二、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涵义1)土地投入的提高;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本质涵义是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达到最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多数学者的观点: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概念不统一: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和实现途径的看法基本一致 ,但对于具体目标是仅注重经济效益还是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及是否认为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特定时段和特定区域)等尚存在一定分歧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指导思想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 综合效益:资源效益(物尽其用,用尽其利)、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高)、社会效益(资源利用公平公正)和生态效益(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

      郑新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意指在现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综上:v集约利用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v集约利用具有区域性——基于城市发展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现状基础 v有一个合理限度问题——报酬递减规律作用 并非投入越多越集约,即单位面积土地上资本和劳动投入量(集约度)指标并非越大越好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1.土地产出高效化,即不断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化2.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合理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3.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统一二)土地非集约利用的主要表现1.土地闲置——土地闲置率1997-2003年全国城镇用地面积合计增156.98%,而同期城镇非农业人口只增长了40.40%人地发展不匹配预示着城市土地的非完全利用。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合计395.61万亩,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7.8% 2.土地单位产出偏低以深圳为例,2004年深圳单位土地产出为1.75×108元/km2,在全国已是很高水平,但较之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如仅分别是香港和东京的1/8和1/103.城市扩张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如浙江省1998-2001年全省县(市)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为15.31%,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48% (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 的系统性自然生态 基础经济社会 基础农户 单位土地适宜性 和限制性空 间分异人口及就业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空间分异实施 管理地方 政府气候水文土壤地质生物地貌科技与文化政策因素经济结构 经济效益经济总量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法规完善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生态安全 资源安全市场规范科技推广执法监督规划实施土 地 资 源 集 约 利 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开发保护投入增加用途替换技术启用观念更新增加收入增加产出中央 政府生产 实践宏观 调控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2.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 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水平高低的前提条件,而不遵循其适宜性和限制性特点的集约利用也必定不能获得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别 1)人口: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分布 在人多地少、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程度较高, 土地利用较为集约2)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上限和自然生态上限而突破既有水平下的投入强度限制——通过改变工艺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改善持续状况3)文化习俗主要通过用地观念和传统对人们土地利用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4)政策制度性因素 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农地制度、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等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流通、工农关系等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5) 经济总量经济总量及其与人口比较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资本市场发育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物质基础6)经济结构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粗放与否主要看其在更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与劣势、现状产业结构是否与其区域定位以及在全国分工一致、是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一定千篇一律将初级的、资源利用型的产业用地界定为不集约土地利用 7) 经济效益——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经济动力 土地集约利用归根结底在于投入增加,而其中的经济效益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入增加的“量”。

      3.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主体 (1)中央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 为土地利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 1)土地利用目标v经济发展v社会进步,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v资源安全如粮食安全v生态安全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宏观调控手段v政策制订——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资源环境政策 、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v制度建设——市场制度、产权制度和规划制度v相关立法(2)地方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 为土地利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2)管理手段 规范市场 推广科技 实施规划 执法监督1)目标 经济增长 解决就业; 开发保护3)地方政府管理不善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往往会扭曲土地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果v对政绩的过分追求——土地财政——土地粗放利用v在经营城市土地过程中为实现短期收益最大化,大力进行土地批租,导致政府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v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吸引投资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其结果导致投资者占用过多的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3)具体农户或单位——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v目标:增加产品产出和经济收入v手段增加投入应用科技改变土地用途更新观念1.指标设计的原则1)全面性 指标体系要涵盖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方 面,以便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和评价;2)可比性 指标选取要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在各 城市之间的普遍适用性,考虑国际通用性和城市 、地区间的可比性。

      3)可操作性 各指标的统计记录要完整,数据本身 要准确、易获得4)动态性 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发展趋势5)独立性 尽量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四)土地集约利用常用的评价指标2.指标设计方法——目标法逐点、逐级细化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在每个目标或每组目标下选取若干指标,而目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