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糯米饮食文化.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26593763
  • 上传时间:2023-07-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3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糯米饮食文化一,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形成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 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 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 进入黄河流域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 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 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 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诗经》里还有《小 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 《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 咏稻稌的诗句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 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现在 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釉米或粳米古代非糯 的釉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 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 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 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 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 和“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 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 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 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越”本来是国名,其族属“闽”,但 是后世习惯于以越为族称。

      战国以后,又出 现“百越”的称呼,是泛指古代东南沿海及 岭南地区的居民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 南贵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 迁徙,他们仍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并 非是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以后才改以糯米为 主食日本学者常常到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地 区进行风俗民情调查,以之与日本民间的风 俗民情相对照,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过年时,家家都要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 里,用木杵反复舂软,做成年糕吃;又如侗 族一种特殊的糯米加工方式,称“耦”米的, 在日本也同样有,日文也作“耦”可见糯 稻栽培圈在历史上的范围是东亚从西南向 东北横跨两河流域,直到日本九州,要远比 现在为大糯稻栽培圈”是就农业生产的 角度命名的,若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称之 为“糯米饮食文化圈”更为贴切黄河流域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 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气候的转旱, 雨水减少,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水稻的种植 面积也不断缩小,旱地的小麦取而代之,并 迅速发展,所以今天北方人过新年以包饺子 吃为主,但还保留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糯 米食品远不及南方繁多了唐朝是南北稻麦消费的转折点,因为唐 朝以后南方的稻作农业蒸蒸日上,赶超北方, 唐王朝及此后历代王朝都依赖运河漕运大 米到长安、洛阳。

      唐玄宗在端午节宴群臣诗 云“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 无事不称神…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官宴雅臣…” [1]笔者查 检《全唐诗》,共得咏稻诗263首,另咏粽 诗7首,咏麦诗253首,通过诗歌也可以窥见稻麦消长的一斑孟兀老《东京梦华录》 回忆北宋首都开封的城里各式各样的丰富 点心,种类十分繁多,但是提到的糯米食品 只有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 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应的糍 团、团子等数种而南宋首都临安记录的糯 米点心,琳琅满目,有丰糖糕、乳糕、镜面 糕、重阳糕、枣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 粽子、栗粽、巧粽、金铤裹蒸菱粽、蒸糍、 元子、汤团…等数十种之多[2]现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的饮糯 米酒和吃各种糯米食品的风俗,远较汉族地 区为丰富多采,这些吃法还吸引外地人成为 旅游品尝的项目,如傣族的竹筒饭,用糯米 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焙熟,劈开后食用, 柔软香甜,是待客佳品,被称作“傣族风 味”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等也都有做竹 筒饭的传统爱好可是长江流域的湖南、湖 北和江南一带到处都有竹类生长,为什么现 在少见做竹筒饭?这是因为现在的两湖和 江南一带的糯米栽培面积急速减少,日常饭 食不是糯米之故。

      唐诗和晋代文献如周处《风土记》里都有用竹筒做粽子的记载,其 道理同竹筒饭一样糯米饮食文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