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互联网思维下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全媒体建构.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672518
  • 上传时间:2022-07-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4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互联网思维下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全媒体建构    蔡绍硕 霍娅丹摘 要:本文梳理了我国传统民族新闻媒体的典型代表——《民族画报》 《中国民族》和《中国民族报》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变革中产生的实践创新和制约因素,以互联网思维的“服务意识”“用户意识”“开放意识”“平台意识”,提出了建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全员媒体”的发展策略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Key:互联网思维;全媒体重构;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四全媒体:G210 :A :2096-5079 (2020) 08-0-02一、引言漫长的媒体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报纸曾以自己巅峰状态的影响力在时代长河里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报媒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机制,也在人类信息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中发挥了阶段性的重要作用作为民族新闻媒体中央军和主力军,《民族画报》《中国民族》和《中国民族报》(以下简称两报一刊)的传统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在文字、图片、音频和长短视频等多种传播介质以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跨界”联合的全媒体时代,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习总书记对深化传媒产业改革提出了“四全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战略,为传统民族新闻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转变新闻生产和传播范式提供了思路。

      二、民族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四全媒体”创新本文所研究的民族新闻泛指中国少数民族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事实的报道所研究的“两报一刊”为全面报道我国全国少数地区、少数民族事业的中央级综合性报刊,因而也能有效代表传统主流民族新闻媒体全程媒体”既指媒体应全程报道和连续性展示大众关心、关注的新闻事件,也指新闻媒体从新闻策划、采写、编辑、分发和反馈的经营全流程实践创新中,《中国民族报》建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通过合并主要采访部门来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单兵作战”的新闻采访运作方式全息媒体”是指新闻以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动漫、图表等多形式、多维度、多侧面进行立体化呈现、沉浸式传播实践创新中,《民族画报》面向电脑、、电视机等多终端用户,创造了新闻图片多元发布的报网互动模式,通过多渠道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图片视觉服务,使得原有的内容资源得到了复合型充分利用全员媒体”指所有的媒体从业人员都自觉地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流程中,形成“人人都是新聞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员媒体图景,使得新闻生产从专业记者生产内容(PGC)的手工模式,已经走向“专业生产+用户生产”(PGC+UGC)的Web2.0模式,并持续经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走向算法生成(AAC)、虚拟合成(VSC)的Web3.0新阶段。

      实践创新中,《民族画报》大力推广“PUGC”内容生产模式:受众通过摄影师加盟或者通过内容供给成为其视觉图片的提供者全效媒体”是指媒体的新闻生产效率已达最大饱和、传播机制效能已达最大增强、受众接收信息的饱和度和满意度达到极限值,能够在充分满足受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终极目的全媒体时代的“两报一刊”实现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用户画像、算法分发、精准推送等新技术手段,实行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分众化精准传播媒体策略三、全媒体时代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制约因素按照加拿大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关于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体、新媒体和新新媒体,“两报一刊”是“旧媒体”时代的代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持下的“新新媒体”时代,因为无法突破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的自身限制,传统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全媒体传播弊端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两报一刊”的采、编、发单向分割流程造成新闻生产要素的浪费三个环节间单向传承、各自独立、单项闭合,难以保证高质量民族新闻作品的持续产出和民族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定位于民族新闻的媒体却缺乏对民族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进行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的追踪式连续报道,会引发新闻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受众在传统主流民族新闻媒体获取不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时,便会求助于社交媒体、自媒体去寻求事件的真相,导致传统主流民族新闻媒体的受众市场被抢占、挤压,从而逐渐被受众冷落和边缘化。

      其次是“两报一刊”单一化的媒介形态和条线机制限制了单一化叙事视角全媒体时代民族新闻的呈现方式具备动漫、图表、弹幕,以及VR、AR、MR、H5和区块链等新表现手段的突破,同时利用可穿戴式设备还可实现触觉的感官突破另外传统采编机制下的“条线”记者制度在新闻信息海量推送的全媒体时代也存在单一化的弊病,因为针对某个热点民族问题,网络自动会汇集各行各业的观点,舆论场瞬间就膨胀爆发两报一刊”的单一化报道视角,导致其无法突破时空的局限,实现法国文艺理论家兹韦坦·托多洛夫的全知叙述视角而全媒体时代的民族新闻叙事就是需要全知视角来实现多维度、多向度、多元素、多层级的立体化传播,强化民族新闻的表现力和增加民族新闻的参照系和可信度最后是发行量普遍下滑的“两报一刊”与受众出现了“脱节” “失联”,导致了传播资源的浪费传播学者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那么不讲究传播效果的传播自然属于无目的的、盲目的和无效的传播,就是在浪费新闻生产成本和传播资源四、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互联网思维建构经济学者熊彼特的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产生于破坏性的创造过程中。

      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重塑舆论生态和媒介影响力,就必须要在“四全媒体”的框架下重新设计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定位,融合互联网思维来创新与建构适合全媒体时代的民族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一)树立服务思维,全方位进行议程设置,全流程报道社会重大民族新闻事件,构建“全程媒体”在受众信息消费时间碎片化、信息消费场景单元化的互联网时代,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要树立服务思维,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获取各类民族新闻事件的需求,充分开发具有移动化、伴随性、可视化、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的数字报、报等新媒体,主动在各类传播渠道上设置满足用户需求的社会重大民族事件、热点民族事件和敏感民族事件的议程,全流程参与、干预式报道,避免因媒体缺席、缺位,造成真相缺失、缺损和模糊,出现新闻报道“盲区”和“新闻荒漠化”同时,构建全程媒体也是对民族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进行改造,比如建立大采访中心、大编辑中心的“中央厨房”式采编系统,进行媒体融合的统一选题指挥、统一采访、多类型编辑、多渠道分发,让传统的稿件上传分发即结束的新闻生产模式延伸扩展到听取受众反馈环节,这也是传统媒体“服务思维”的体现两报一刊”可充分利用媒介技术,满足受众享受和体验优质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尽可能地缩小受众与民族新闻事件的时空距离,甚至是通过虚拟技术还原民族新闻场景,充分实现媒介的信息中介价值。

      二)树立用户思维,全方位进行分众传播,全方面满足受众个性化新闻消费需求,构建“全息媒体”文化多样化的全媒体时代,受众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来使用媒介,而且不同受众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信息诉求和审美旨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引导全媒体时代需要更加关注受众,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民族新闻产品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应树立用户思维,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视觉阅读方式已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接收与接受的新需求,满足个性化的分众传播需积极拥抱传感器新闻、机器人新闻、虚拟/增强现实技术(VR/AR)、精准推送和区块链技术来进行全方位变革三)树立开放思维,全方位进行受众互动,全流程强化大众参与体验,构建“全员媒体”“开放”是互联网精神的本质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在民族新闻产品的创造上只有坚持“开放共赢”的理念,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环境和消费需求全媒体时代的受众不再是媒体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媒体的主动使用者,借助于算法平台、新媒体等“智媒”相互联接、共同生长,进而参与互联网、物联网甚至是人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倒逼传统民族新闻媒体开放用户连接平台。

      四)树立平台思维,全方位扩大传播效果,全方面发挥媒体融合的效能,构建“全效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传播只是手段,传播效果才是目的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需要树立平台思维,从“新闻作品”转向“新闻产品”才能做活媒体资源并充分实现最大限度的受众接触,进而全方位扩大传播效果,实现全效媒体树立平台思维进行新闻产品生产,这也意味着以“两报一刊”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新闻媒体人要从作品创作思维转向产品制造思维,在制造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媒体环境,必须处理好媒介市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才能实现全效媒体在抵达率意义上的终极目标五、结语“两报一刊”作为转型融合中急先锋和主力军的传统主流媒体,应充分认识到人民媒体的社会责任,主动迎接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生产与传播双元主体化等机制改革的挑战两报一刊”首先要克服原有生产方式的惯性,即来自采编人员包括领导层在内的全媒体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的匮乏;其次要在“四全媒体”的框架下重新设计自己新闻生产的业务模式和价值定位,寻找属于自己新闻产品的媒介市场空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实践中的人的思维创新,“两报一刊”的新闻工作者在磨砺动手实操能力等全媒体记者素质的同时,应持续创新学习互联网思维,通过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等互联网思维革新全媒体新闻生产理念,实现作品形态多样化、传播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

      Reference:[1]沈正赋.“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2]胡凤.全息媒体建设的着力点[N].安徽日报,2019-2-12,第6版.[3]周荣庭.建设全员媒体的思考[N].安徽日报,2019-2-12,第6版.[4]冯南平.立足数据资源打造全效媒体[N].安徽日报,2019-2-12,第6版.[5]保罗·莱文森.对网络舆论场及其研究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2).其他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