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科学社会主义读书笔记.doc
6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不同时期的发展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前夕1516年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 义的产生,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前,经历了 300多年漫长的过程1.1.1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莫尔在《乌托邦》中,最早提出对资木主义原始积累的控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 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坚决主张废除资木主义私有制还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在《乌托邦》出版后一个世纪,意大利进步的思想家、爱国者康帕内 拉,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阐述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原始 地、粗线条地勾圆出理想社会的轮廓,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着消极落后的因素这个时 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采用虚幻的文学游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闪烁着“共 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露了资木主义的罪恶、系 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 义者有着深远的影响1.1.2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反映 了当时英、法两国不成熟的无产阶级向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作斗争的愿望和要求。
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 分析了社会历史和社会矛盾,提出了丰富而精辟的见解,为社会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 容他们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水平最高 的社会主义学说他们的杰出页献:第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第二, 对资木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第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 立做好了准备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 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木主义的必然性,他们的学说终究只能是一种空想诚如恩格斯所 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 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的性质,但是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 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的预示了我们现在(2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1.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1.2.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也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内在的联系和矛盾较充分暴露,这使得 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凝 结看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思想文化的最高成就,交汇成一个特殊的理论环境他们取得 的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1.2.2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木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巳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 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它推10前进,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 义,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核心是: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正 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正如列宁所认为的,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初,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 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不憧得历史运动的唯物主义原理, 不能分别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阶级的作用和意义,并且用各种貌似社会主义的关于“人 民”、“正义”、“权利”等等的词句来掩盖各种民主变革的资产阶级实质。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 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而革命的实践最终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具有社会主义木 性而且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也表明,一种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都是当时历史时代条件的 产物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 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 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 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现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人们观察和研究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 观、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不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 而且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从不把自己的理论看 作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条,相反,他们认定马克思主义只是为进一步认识和发展真理开 辟了道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实践 中所获得丰富的发展,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地证明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科学 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品格,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理论体系的历史 命运。
正如法国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萨特曾说过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 竭了,它还正年轻,儿乎还在童年:它好像刚刚在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它是不可被超越的亳无疑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理性和创造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无产阶级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此,无产阶级由日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自发斗争进入自觉斗争阶 段,开创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2. 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时俄国人民渴求解决的“和平、土地、面包” 三大问题,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才可能解决不能认为苏联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违背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因为俄国己有一定的现代工业和工业无产阶 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强,又有广大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同盟军,人民大众迫切要求 退出帝国义大战资本主义列强又在帝国主义大战中互相削弱,无暇东顾这些特殊条件为 俄国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开始变成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仅阐明了这一理论 由科学变成现实的必然性和一般规律,不E能解决实现这种转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首先列 宁“探索”的过程,走的是由一开始注重“书木的公式”到逐渐注重“生活的公式”的过程其次, 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 义”这一形式和途径,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木主义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 列宁运用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认为落后的俄国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具 有俄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历史发展的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各国走向社 会主义应有不同的“走法”,俄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固然不能越出枇界历史发 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线,但却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有日己特殊的“走法”,这就是通过国家资本 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既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着俄国的民 族特色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现实国情出发而取得的一大成果列宁的这种思考方式对现在的我们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在认识社会主义问 题上,应根据生活实践经验,而不能仅根据书木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 从理论变成实践时,碰到的首要理论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矛盾十月革命后,他根据多年的哲 学探索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刻认识到,任何一般都不能完全包括个别的全部内容,因此,不能把 认识停留在抽象的一般上,而应注重把握个别的特殊性、发杂性和丰富性,探寻一般的特殊表 现方式。
应注重研究由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所创立的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应根据生活实践 经验来认识和理解正在建设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扬弃和纠正原有 过时的结论,勇于突破原先的认识水平,从而不断做出新的结论,而不能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 义和理解现实的社会主义,不能固守原有的书本结论不放由于列宁正确解决了一般和特殊、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所以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及相关的问题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被称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经显赫一时,威震五洲,它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掀开 了新的一页,曾经给人们对新社会的向往以很大的启示,它的突然失败,乂为人类社会发展史 留下了一个严峻的新课题苏联失败的历史经验告诉世人,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 容易些,而建设社会主义则要困难得多苏联在列宁之后之所以没有能够沿着“新经济政策” 道路走下去,根本问题在于“左”的错误是斯大林开始的长期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左”的东西, 阻碍苏联遵循着列宁的思路前进,使苏联丧失了儿次进行改革的机遇,并为苏联后来的危机和 剧变准备了土壤左”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致命问题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却由于未能突破封建主义和教条主义而遭灭亡。
斯大林所创 建的体制模式从一开始就隐含了“僵化”的全部因素,危害极大他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 不仅把苏联社会主义引IE 了歧路,而且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莫大的损失,堪称20世纪 的一大悲剧苏联的失败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3. 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是天生的自由派,扩张是资木的木性资本的扩 张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随着全球化的LI益深化,传统社会相对单一的文化环境己被打破,一 •方面,对国家意识形 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预示着开放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不断创新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3.1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机遇全球化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以及人类的普遍交往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首先,全球化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运用提供比较有利的 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在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不仅把科学技术及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 程,而且不断地推进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 统一配置准备条件全球化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也为 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全球化促进人们的世界性活动与交往,为最终形成人类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 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创造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张,人的依赖关系 逐渐被打破了,人们逐步摆脱各种自然血缘关系和超经济的统治服从关系,并且超出各种地域 界限和民族国家的范围,开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 的能力体系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3.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所主导的全球化,力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扩张到全球,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 种矛盾和弊病扩散到全球,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