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桥铺路优化学生思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例.pdf
2页搭桥铺路 , 优化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例 叶志如 (南安市国光第二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唐人奏疏很多,传颂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几 家魏征是以敢为而被称道的他的《十思疏》,语言朴素自然、 精练鲜明,文风质朴典雅,是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典范之 作,理应精析 “老师,杜牧的《阿房宫赋》气势磅礴,语言华丽,我们好喜 欢!”“老师,我认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不如杜牧的《阿房 宫赋》面对同学们的评论言辞,我无法一笑置之,更不想i 言两语以蔽之我想告诉他们:“名家之作,各有千秋;文笔风 格,各有所长只要是内容充实,立意高远,不管是形式华美之 作,还是淡雅之文,都是好作品,都值得一品!”但我并未直陈 此言,而是让学生自读其文,自味其情,教师感悟其旨,再导读 其意,解读其文的教学形式在导读解读过程中,我运用“搭桥 铺路,优化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导、解、搭、铺的过程如下: 一人课堂.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性朗读,从读 中体味作品的感情 问题如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善谏妙处:“十 思”具体内容是什么.揭示什么读了一遍,第一个问题迎刃而 解,学生能抓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关键语句来回答。
第j 个问题第一问也能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但揭示什么却说不 出所以然,第二个问题更是不知从何说起针对学生的这种状 况,我并不急于让他们明确问题的答案.而是范读课文,重读 文中比喻、对偶、排比语句,从及文中中心语句学生听后开始 猜测,有的猜对了一点.我立即加以肯定,使得其他学生情绪 高涨;有的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我马上给予表扬,学生 的思维活跃起来…… 以上是我的第一个教学设想:以诵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 整体感知把它付诸实践,初见成效 我的第二个教学设想是以故事带动学生走入魏征的思想 情感世界先出示二则课外材料: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 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为 之霁威尝谒告示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 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 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 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先翻译.就佳“鹞死怀中”一事延伸拓 展:“作为一国之君,最忌玩物丧志魏征深明于此,但他并没 有直颜犯上,而是‘奏事固久不已’皇上对此亦无可奈何,只 好让“鹞死怀中” 由此事可见魏征的善谏:靠的是胆量谋略!” 学生对故事尤其感兴趣,不时有人接下我的话头,比如 “玩物丧志”“无可奈何”。
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我 趁热打铁,抛砖引玉.“课文二三段哪些语句可以体现魏征反 对皇上玩物丧志?玩物丧志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学生反应 热烈:“纵情傲物”、“乐盘游”、“怨不在大,可畏宜人”、“载舟覆 舟,所宜深慎”在此教学环节,我嵌入了写作背景简介:贞观 中期,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渐 渐忘记隋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们作威作福起来,又是修宫 庙,又是游宫苑.“百姓颇有怨嗟之言”魏征极力劝谏,连上四 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生听了背景介绍后.不由恍然大悟,此文写作目的了然 于胸,对居安思危的必要性更是深有体会到此,指导学生“感 悟其文,体味其情”再次见效故事、背景简介为铺路石,铺路 是重心,不铺此路.学生的思路将有断路之患,铺上了,教学之 路也就畅通无阻了 接着就是品味语言文句.理解语句中蕴涵的思想内容,进 思维 , ; £ 而达到“积累文言词句”的教学目的 对文言文进行必要的翻译是此环节的铺垫,接着我把学 生的视角引入课文第三段,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重心长 地读学生诵读时铿锵有力,群情激越接下来实施的品味语 言的环节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它既要教师搭桥又要教师铺路, 双管齐下.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发展学生 的思维。
“个性化的解读”是我把握此关的理念实施时我并未因 循守旧,而是创新发展了教参的分类讲析法,先是把“十 思”分 为五类,点到为止在分完类别之后,我加人了“味精”:奢侈、 骄傲、纵欲、轻人青、赏罚不公这些“刀光剑影”是否就在你们 身边,抑或就在你们自己身上?先指定一名同学作答,她说: “奢侈我经常是零食买了一大堆,吃正餐时饭菜只吃了一点 点,就倒掉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太可惜了!”我表扬了她 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并出示一则材料:“昔有一庵,邻于大 宅,寺僧常见沟中米饭流出,密用水淘净,蒸晒一囤不数年而 大宅缘事暴贫;僧人即以此饷之,大宅衔谢不已后细询,知为 沟中物也,嗟悔无及一出示,同学就在下边低声吟读,不等 我提问就说开了:“我知道……”我点题:这则故事是劝诫人们 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也应注意俭省节约,说明居安思危的道 理接着.又有同学主动检讨自我了:“对学习不感兴趣,生活 懒散,今后一定善始善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 太骄傲了,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太不应该了!”班 长也站起来了:“我总是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今后请同学们 多多提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思维由古及今, 由书面上的条条框框.转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无疑令他们 感觉到书本离现实生活是那么近。
我想:这远比生硬的说教有 力畅谈一番,我让学生们齐读、试背,学生争相上台试背班 上一女生当堂成诵.博得台下一阵阵掌声 我想:放养的羊儿要归巢了于是,在掌声后,我布置任 务:概括每段大意水到渠成.学生概括出来了:居安思危的重 要性,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如何居安思危内容明了,结合背景 简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也“闪亮登场”了:文章揭示了守成时 期居安思危、积德戒奢的必要性到此开堂三个问题已解决了 两个 我又投石问路:“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得好,还是魏征 的《谏太宗十思疏》写得好?”学生齐声回答:“都好!”“理由?” “都是大手笔,名家之作,立意深刻!”我再问:“《谏太宗十思 疏》一文语言是否稍逊?”学生静默我就让学生注意《谏太宗 十思疏》文中的比喻、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 他们快速读全文,体味文章语句的精妙 读完后,让同学说出他们欣赏的语句就他们所说的语 句,我又进行了精析点评如:“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 其力,f_=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引导学生们联系学过的《论语(侍坐)》篇,并告诉学生: “魏征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忠臣.劝诫统治者积德行义,社会 只能繁荣兴旺,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天下的智、勇、仁、信者争 相为之效劳.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政治境界啊!”说到 这里,学生终于明白了:“难怪唐太宗能够纳谏!哪些该说,哪 些不该说.魏征心里清楚得很呀!”可见学生明白了善谏的妙 处之一了我赶忙又引导他们注意文中的谦称、敬辞、商量语 霁 要一 放飞想象, 鼓励创新 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沈 伟 (宿迁市宿城区陈集初中,江苏宿迁223800)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维,毫无拘束地想象古今中外人 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人类的想象, 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我们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学 生的想象力,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 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口.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 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便拥有了一片畅想的 天空 一 、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 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 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 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 的把握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
如此教师个人水平得到较好 的发挥,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 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 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屹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 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 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就省去了一个大麻 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 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 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 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部读书 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 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 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人深地把 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 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 矫揉做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 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 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 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因为“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 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根植于自己内心深处的。
此时的朗读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 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 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 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 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 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 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畅想的余地,往往 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种种问题,制定标准,再一步步引导 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 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引 导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 知质疑、及时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 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力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 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 了;没有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标准 答案,学生回答得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 提高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 天空的功劳呢?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 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 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 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 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主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 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 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 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 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 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 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行查找资 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 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 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于是乎.展 示活动成果时,相声、小品、辩论会: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 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不让 人感到惊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以前 老师们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放手后的学生 不但没有“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