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参与公共艺术生产“地方”价值的实践.docx
9页社群参与公共艺术生产“地方”价值的实践 摘 要: 艺术创作者往往会赋予作品特定的社会价值, 有些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会追求永恒不变的真实性原则, 于是作品的意义会被冻结在特定的社会涵构中, 或陈列在博物馆然而, 对于当代公共艺术而言, "社群参与";是重新定义其社会价值并使其在地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几个社群参与案例, 解析公共艺术在地价值的社会实践如何被解构重组在这些案例中, "社群参与";发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 参与者的属性与目的也不同, 因此引导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也不同其中, 如罗兰·巴特的"去中心";思维, 作品本身的美学与作者的思想其实并不重要, 相对而言, 借由艺术进入生活所引导的地方认同, 才是公共艺术与社区互动最迷人之处 关键词: 解构; 公共艺术; 参与式设计; 社区营造; 社会实践; 《社会工作》(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社会工作杂志社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陆学艺、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
一、前言 公共艺术是同时兼具公共性价值和艺术性价值的、被陈列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而"公共";的意义则同时包含了"人";和"场所";的意涵, 即"公众";与"公共场所";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 公共艺术的设置除了能改善环境、推广地方观光, 也往往能影响大众的文化与生活例如借由公共艺术表达地方历史故事的重要意涵, 一方面能营销地方文化, 另一方面则能唤起民众对自身地方价值的认同然而比起艺术家创作后静静地陈列于公共空间的作品, 通过在地民众参与生产的公共艺术更能突显其社会价值"参与";的过程可以来自艺术家创作一个能够与民众互动的作品, 借以提升民众对于艺术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认识就像是一套由专家设计的游戏, 参与的民众可以通过游戏的机制深入认识游戏背后所要传递的叙事文本然而在这样的机制下, 叙事文本和游戏架构是由专家设定的, 民众没有办法去质疑、补充或修改因此, 在当代社会中, "参与";的观念逐渐被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即让民众介入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 化被动为主动, 使艺术本身所要表达的社会意涵能通过民众来诠释 受到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解构思维的影响, 文学家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强调, 作品的价值只存在于读者带领文本抵达的目的地之中。
换言之, 文本没有绝对的核心价值, 因为其意涵来自于社群解读的拼凑过程, 不断被进行重组本文将先通过罗兰·巴特的论述, 强调艺术原创作者不必与文本表达的社会意涵产生结构性的关联, 在这样对抗专家导向的"去中心";思维下, 以突显"社群参与";在文本意义的拼凑和重组中所能建构的新价值接着将通过案例解析说明如何通过翻转文本核心价值的生产过程, 产生公共艺术与社区互动, 并达到引导地方认同的目标 二、"去中心";, 谁是作者? 罗兰·巴特着名的"作者已死";论述延续了德里达的解构思维, 强调文本的当代价值是会随着和读者的互动关系而不断被重新生产和改变的一个文本自身的符号和象征系统之间所构成的网络已经足以传递其意义, 作者的解释只会限制其意义, 使文本通过读者再诠释的可能性受限换句话说, 我们其实不需要坚持追求绘画、电影、文学等各种艺术创作背后的真相或作者的意图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旁边往往会有说明, 电影的导演也会在受访的时候解释拍片概念, 但对巴特而言, 影评、书评、甚至读者所下的注解带给作品的价值远比作者自己的解释来得重要, 甚至影响未来的消费行为如果今天艺术创作者或导演出来纠正大家, 原创的意义就是如此这般, 那么艺术对社会影响所能传达的能量就到此为止。
相对而言, "作者已死";通过"去中心";的概念, 主张艺术创作要能引起共鸣、引起讨论, 应避免坚持作者所赋予的核心永恒价值, 让评论者由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论述, 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才能让艺术的价值不断被反思、被反馈 艺术创作的生产固然有其产生的背景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 而公共艺术对于建立当代城市的在地精神与地方感而言, 当代社会所赋予的多元生活文化价值更应该受到重视存在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共艺术, 需要面对各种社会舆论, 创作者更没有解释的空间因此, 与其去探究作者的核心思想, 不如去了解作品在特定社群的心中是否能存在一段特殊的文化意义在此过程中, 艺术价值的传递并非单向的, 而是翻转传统的形式, 是通过社群多元反馈不断被重组的于是, 公共艺术有机会成为地方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将公共艺术视为地方重塑 (Place-making) 的一部分时, 则要进一步考虑地方生活经验的价值"地方";指一个"空间";所存在的"地点";, 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其中强调的是人类生活经验, 包含历史、社会、文化、生活等叙事, 而不是仅通过科学概念中的空间形成探讨 (Tuan, 1977;Relph, 1976) 。
许多学者也都提出类似的观点, 例如由建筑现象学来探讨场所精神的克里斯汀·诺-伯舒兹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认为人是建构完整环境的其中一个元素, 要使人融入一个地方的建构, 意指必须真实地存在其中, 并有具体日常经验而延续巴特"去中心";思想的观念, 哲学家米歇尔·德赛都 (Michel de Certeau) 解释, 地方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消费行为, 也就是空间的再使用 (Reappropriation) , 因此意义会随着社会实践而改变建筑理论家斯坦·艾伦 (Stan Allen) 也指出空间的文化价值是不能被结构化为特定文本的;相反地, 它是多元而且允许持续改变的这些观念都指出, 文本的意涵之于在地精神的生产, 是随着"地方";的社会实践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换句话说, 以在地生活经验为主体, 任何民众都可以去参与创作、重新论述, 或通过新的使用方式去诠释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当民众可以通过参与来诠释艺术所要表达的社会意涵时, 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可能缺乏绝对的正确性, 但却是一种在地集体文化经验的表达。
更重要的是, 民众能通过参与艺术文本生产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自身的土地, 建立情感, 从而达到地方认同与文化推广的目标 三、公共艺术在地价值的社会实践 社群参与公共艺术生产"地方";价值的方式相当多元, 本文通过近年观察的一些案例, 归纳解析公共艺术在地价值的社会实践如何被解构重组其中包含以下三种常见的操作方式: 1. 以社区营造为基础的民众参与生活环境改造 社群参与公共艺术创作的方式中, 最常见的是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经由特定的在地组织, 往往以关心地方发展为出发点, 进行资源调查, 并自发性地招募志愿者与民众参与, 引导环境改造 新化是一个充满人文风情的地方, 尤其是老街历史区域, 包含巴洛克式立面街屋、街役场、武德殿, 呈现丰富的日治时期街区氛围2012年, 新化社区营造协会考虑通过活动来唤起民众参与环境营造的意识, 而计划举办"和风踩街";活动, 重现日治时期时常举办的类似化妆舞会踩街的记忆通过这样的社群参与活动, 除了能推广地方文化, 也有机会凝聚在地民众的地方认同但协会当时没有足够的预算举办踩街活动, 协会总干事许明扬于是提出制作祈福灯笼, 在武德殿前方广场搭起灯笼墙, 邀请关心地方发展的在地店家、企业与民间人士认养捐款, 每个灯笼认捐一千元新台币, 共制作了三百个祈福灯笼。
于是灯笼墙作为活动的序幕, 成为一种民众参与公共艺术形式的存在, 象征了民众对地方发展的期待"和风踩街";活动也获得足够的经费得以举办, 带领民众重温日治时期老街风情 2013年, 新化社区营造协会以环保绿色文创为出发点, 创办"郡九街庄";绿艺市集市集贩售当地特色农产品、老街主题明信片、包包等手作创意商品市集举办地为武德殿前方广场, 没有树木遮荫, 民众反映这个地方太热了, 于是协会在脸书 (Facebook) 上回应"那我们来搭伞吧";一把伞很孤单, 但如果是社群参与力量就会很大, 因此协会发起为期一个月的群众募伞活动许多人的家里都有旧洋伞, 回收不但能让资源重生, 且"逛市集时能看到自己的伞为大家遮阳";, 成为创作的出发点数百把二手洋伞构成大棚架, 搭配灯笼墙留下的日式氛围, 使民众无形中成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民众看到"属于自己贡献的那一部分正在成就一个地方";而得到的参与感, 使公共艺术的在地价值开始通过社会实践被重组, 于是民众参与再次成就了新化社区营造的活力 社区彩绘是一种常见的公共艺术形态, 找艺术家来进行当然环境美学的质量较高, 也往往能吸引游客打卡但是如同巴特"去中心";的概念论述, 当彩绘与民众参与度结合起来的时候, 作品所传达的人文意涵以及引导地方认同的成效才能突显。
没有绝对的核心概念, 作品可以不断被重新诠释, 并连结地方生活重要的不是能吸引多少游客的成果, 而是那一年我们大家一起创作的故事分享 中和社区是位于台中城市边缘的一个社区, 面对逐渐都市化的过程, 仍持续呈现农村人文风貌三年前, 中和社区发展协会通过脏乱点的整理, 提案以社区营造来重现在地故事借由老照片收集、募集在地故事的过程, 社区民众活络了起来地方民众都相当热心, 看到邻居们在忙碌会自动停下来一起帮忙, 于是在活动中心对面破旧的墙上, 大家一起透过泥塑3D浮雕彩绘形塑了昔日市集的光景翌年, 社区发展协会再次动员民众共同参与, 以社区昔日米店意象3D彩绘, 将一处废弃厕所改造成为社区休憩空间 中和社区入口处有一个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洗衣坑, 有感于周边缺少置物空间, 协会2017年将路边废弃的花坛改造为座椅, 也借以增加社区交流设计上以马赛克的装饰, 绘制社区过去水灾时很多村民爬到大榕树上得救的故事中和社区持续通过民众参与环境改造的方式, 将社区的脏乱点改造成为说故事交流的地方, 是一种典型的通过社区营造, 以民众集体生活经验进行艺术文本生产, 达到地方认同与文化推广目标的案例。
2. 以学校服务学习和乡土教育为出发点的课程合作 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公共艺术生产的方式, 由于和课程结合较方便执行, 但也容易造成和地方社群脱钩为了提高地方认同, 操作上可以留意地方社群的共同参与, 并鼓励参与者表达看法 台南市旧城城墙和城门的遗迹, 其中有些地标性比较强, 成为府城人生活中的空间记忆与地方标志, 如大东门和大南门;有些却往往被府城人遗忘, 如大北门旁城墙基座、台南一中和南英工商旁的城墙基座这些空间因为本身的历史性价值而被保存下来, 但是和府城居民的互动却往往仅限于"观赏";, 就像博物馆内的文物一般然而刘为光、卢纪邦、陈世明 (2013) 的研究指出, 日治时期所发展的许多学校和这些仅存的城垣残迹有着区位和生活上的连结, 这些空间满足了旧城居民的教育与休闲需求因此在2011年, 笔者参与了"2011年度文化资产区域环境整合计划";中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借以观察接受补助的中小学课程操作引导公共艺术发展和地方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计划中, 所有的活动除了强调认识在地的基本精神外, 更尝试强调参与者的看法表达其中许多学校通过摄影、版画、戏剧表演、纪念品制作来协助参与的学生和家长讨论述说自身旧城生活经验的价值。
而在胜利路两侧对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