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doc
42页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六)螳螂捕蝉(《说苑》) [选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 旦( ) 子( ) 延(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句:( ) (2)如是者三旦 字: 句:( )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1)《螳螂捕蛇》写了 和 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螳螂捕蝉》写了 、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二十一)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将要[置]购置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结束 [练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 同 ) ② 反归取之 (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自度其足 B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D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答: [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二十二)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还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② 郑人: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二十三)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三十一)吴起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饲蠊嗜恕9嗜死矗接胫场F鹬皇骋再耿谡撸制渥允称溲砸病F湮湃舸耍似淠芊#坑切挪豢梢玻?/p>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三十二)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