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地方史名词解释.doc
26页云南地方史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赫尔发明了 一种按照植物分类法则对语言的谱系分 类方式,并按照生物进化树的方式排列各种语言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在上世纪 40年代运用这一方法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羌、苗瑶三大族系、 分别相当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藏缅、苗瑶三大语族,从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分类 的基础O1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氐羌:13个藏、白、彝、纳西、傑傑、怒、独龙、哈尼、普米、拉枯、基诺、景颇、阿i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族百越集团:4个水族、布依族、傣族、壮族3汉藏语系中的苗瑶语族:2个苗族、瑶族4南亚语系中的孟高棉语族:3个仮族、德昂族、布朗族5不同历史时期进入云南的民族:4个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云南的历史发展朝代:k滇国时代:从战国晚期到BC109年西汉建立益州郡2、边郡时代:从BC109年到AD738年,南诏首领皮罗阁受唐封为云南王,以此为标志,南诏地方政权崛起,云南的边郡时代结束——从属关系3、 南诏大理时代:从AD738年到1254年大理国灭亡——并列时代4、 行省时代:元、明、清——从属关系铜鼓: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种礼器,是权威和价值的象征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鼓是 ——楚雄万家坝铜鼓,其形制分为鼓胸、鼓腰、鼓足三部分,鼓面铸有太阳纹, 距今约2600年左右,相当于内地的春秋时期。
铜鼓文化以后传播到中国南方各 省、东南亚、太平洋海岛地区,云南是铜鼓文化的故乡剑川海门口 :云南青铜文化以剑川海门口文化为起点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中发 现的铜钺、斧、镰、钩、凿等一批青铜器,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BC1151 年加减90年,距今3100多年,这是云南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发现一件制造铜钺的石范,证明这批青铜器是在当地制造的,剑川海门口 青铜器文化遗址标志着云南人民进入了文明时代(因为金属器的制造和使用是文 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种解释:经过前后三次的挖掘,在大理的剑川县海门口村北面剑湖出水口西 岸,发现湖滨村落遗址,遗址中有建筑遗存一成排的木桩224棵,是“干栏式” 建筑形式,还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14件(其中11件是青铜器),以 及碳化谷物等,据中国科学院测定,距今3000多年剑川海门口成为云南的发 祥地《华阳国志》:东晋常噱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该书记载了包括巴、蜀、汉中、南中等西南地区的神话传说、地理沿革、人物史事等,时间跨度自上古至 东晋永和三年(AD347年),该书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方面结合的方式开 创了后世地方志的体列。
贮贝器:滇国时代云南特有的青铜器贮贝,为贮存海贝之用其形制有铜鼓型和 桶型两种,器盖上往往铸造有立体群雕,群雕反映了古滇国人物、战争、建筑、 纺织等社会场景贮贝器在晋宁石寨山古墓中多有出土庄踽入滇: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扩展影响的一次行动前279年,楚顷襄王派 将领庄矯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 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黔中郡原曾为楚地,后被秦一度攻占,前277年秦派蜀郡 守张若再度攻取黔中郡和巫郡翌年,楚不甘心失败,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 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以对付秦国因黔中郡的反复争夺,庄躊归路不畅,便“以 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融入了当地民族中关于庄 矯入滇的时间,史载有异说,《史记》和《汉书》的《西南夷列传》列为楚威王 时事,《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说是楚顷襄王时事庄躍入滇”传说一直被视为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增进了西南与内地的民族感情在教材中说:《华阳国志•南中志》与《史记》、《汉书》所记载的时间相同,并以“楚 顷襄王时,楚国的势力衰落,无余力向西部的夜郎和滇国拓展”为由,主张庄躊于 楚庄王时期入滇但这其中有诸多不妥之处。
首先,《华阳国志.南中志》在传抄过程当中出现了错误,据《校补图注》中所述《华阳国志》原文中乃“顷襄王:其次,“楚顷襄王时,楚国的势力衰落,无余力向西部的夜郎和滇国拓展”的说法更是牵强,便无说服力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1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蜀黔中郡……”可知,要 查出庄躍入滇的时间可根据秦攻夺黔中郡的时间来推断在《华阳国志.蜀中志》中有记载门周赧王)七年(前308)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 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而在《史记秦本纪》则记有X奏昭襄王)二 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巴蜀楚黔中,拔之出现了两种记载时间,而据两人所统治的时期:楚威王(前339年■前329年), 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可看岀:公元前308年既不是楚庄王统治时期, 也不是顷襄王统治时期,而公元 前280年却是顷襄王统治时期由此可以看出, 秦攻夺黔中郡的时间应为顷襄王统治时期所以基本上可以将庄踽入滇的时期 定在顷襄王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280年作业:汉武帝征服云南地区的起源——《动机》战国后期,匈奴不断的强大起来,到了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侵扰汉朝, 但鉴于国力有限,汉初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来维持双方间的和睦相 处。
汉武帝时,西汉的国力开始强大起来,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 来夹击匈奴,以打开通向西域的交通道路张骞自西域归来时,说在大夏时见到 蜀布、邛竹杖,这种蜀布、邛竹杖,是蜀郡商人从“西南夷”中运往身毒而转卖至 大夏的,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交通张骞说,要通大夏,由于西北的羌中险多,常受匈奴的阻碍;由蜀郡位“西南夷”往 身毒转北,则路径直,又没有西北匈奴那样的威胁',于是汉武帝便派遣使臣 四岀,西南夷,中,寻求通向身毒的道路排岀的使臣虽然受到滇西昆明等部落的 阻碍而不曾寻求到通往身毒的道路,但归来时却把滇国所见到的情况,向汉武帝报告,盛赞滇国的富饶,于是汉武帝就命令开发'西南夷'地区大姓:即豪强,豪强指称霸乡里的地主,一般无官职,但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 成强宗大族,豪强大族同封建王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汉武帝即位后,任用 酷吏诛锄豪强,还采用强行迁徙强宗大姓手段,将他们从势力盘根错节的故乡迁 往边远、新征服的云南,即益州郡、永昌郡便是迁入地之一迁入云南的内地豪强,以宗族为纽带在云南继续发展,成为有较强力量的地方势 力,也称为大姓南中大姓:主要是指从西汉以来进入南中地区屯戍的汉族移民发展起来的、在民 族地区世代定居的、某种程度上被夷化了的豪强大姓——了解大姓有哪些?叛乱 的事件?如:三国蜀汉时期益州郡大姓雍闿,是西汉初年什那侯雍齿的后代;永昌郡大姓 吕氏代为秦相吕不韦的后代.“云南”的来源——四个时期西汉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灭滇,设置益州郡。
其下设24县,其中有一云南县,即今天的(大理)祥云县东汉时期: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南中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今丽江地区从越XI郡划出,今大理地区从永昌郡划出,今楚雄地区从益州郡划出,三地新设云南郡,“云南”由县名变为郡名唐朝时:AD738年,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洱海流域,唐玄宗以其地属于三国以来“云南郡”的范围,因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此后,唐朝常以“云南”来指代南诏国,“云南”所指 的范围开始涵盖今天的省域范围云南成为今天的省名材料题:关于“七擒七纵”的对联:“能攻心者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建安24年(AD219年),孙吴袭取荆州,蜀汉镇将关羽败死章武三年,刘备攻 吴失败,病死于白帝城形势发生有利于吴的变化,南中大姓和夷帅纷纷倒戈反 蜀,南中大乱建兴三年(AD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兵分三路雍闿在内订中越XI地区 被杀,蜀军乘胜进入滇东北,对雍闿之后的叛军首领孟获形成合围之势诸葛亮 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效之:孟获战败被擒,诸葛亮释放再战凡“七擒七 纵”,孟获彻底心服,言: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诸葛亮军至滇池,南中遂 平。
]既定政策1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 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畛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 且又不可仓卒也愿公服其心而已——“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因此,诸葛亮赞同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意见,并对叛 乱首领孟获“七擒七纵”,务使其心服平叛后,诸葛亮又采取了一系列重在安抚 和立法治理的做法属国:初置于汉武帝时代,是边郡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区至 东汉安帝时,以属国为相当郡一级的行政区划,由某些边郡分裂远县置之,领域 比郡为小,冠以本冠名益州郡:汉武帝时设置,地域包括今云南省大部,东汉时益州郡六县划归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 225年)益州郡分为建宁、兴古二郡,其中建宁郡大致包括今曲 靖、昆明、玉溪等地区晋惠帝时将建宁郡又分置出益州郡,此时的益州郡只包 括今昆明、玉溪等地区晋怀帝永嘉二年( 308年)时改称晋宁郡宁州:西晋泰始七年(AD271年),晋武帝命令将南中的四个郡(云南、兴古、永 昌、建宁)从益州内单独划出,设为宁州;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朝廷罢宁州, 置南夷府,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
晋惠帝元年(公元302年) 朝廷诏复置宁州,增统胖舸、益州、朱提,和七郡为刺史成汉:八王混乱期间,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正在这时,天灾也年年流行, 各地大量人口的流亡也开始了在西晋晚年,天水等地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徙晋廷限期迫令流民返回秦雍故里,AD301年,李特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 结大营收容流民,益州刺史罗尚调动步骑袭击李特大营,李特反击,官军大败 于是众推李特为主,成立政权,后李特被杀,其子李雄继续领导,303年,李雄 逐走罗尚,攻下成都,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328年,李寿改国号 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习称“成汉简答题:AD4世纪以来,爨氏为什么能形成割据云南的局面?第一:西晋晚年,天水等地人民流入四川,AD303年,西北流民首领李雄 逐走西晋的益州刺史,攻下城都,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威,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习称为“成汉: 四川是中原王朝经营云南的重要基地和出发点,成汉政权建立后,对以后的东晋 对云南的经营形成了牵制第二:永嘉年间之后,北方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陷入分裂混战近130年,晋元帝在俺建朝廷后,偏安的东晋王朝主要精力要应对和北方十六国的对 抗,无力切实控制云南。
第三:西晋王朝的宁州长官李毅、王逊等人的统治严苛操切,与宁州大姓、 夷帅的矛盾冲突不断,大姓、夷帅的叛乱削弱了晋王朝在宁州的统治[措施: 李毅——太康三年由于宁州动荡不安,难以统治,西晋又罢宁州,仍将其地归入 益州,置南夷校尉,以天水李毅任其职,李毅在南中大肆搜刮,并以其军事统治 代替霍戈相对宽松的羁縻治策,引起南中大姓和夷族的反抗王逊——积极对反 叛者进行镇压,史籍说王逊“严猛太过,多所诛锄';]3E第四:自东汉以来,大姓势力在地方逐渐壮大,AD4世纪云南有实力的大 姓有三个;霍氏、孟氏、爨氏霍氏、孟氏各自投靠成汉和东晋,在兼并斗争中 同归于尽,4世纪中叶以后爨氏割据云南爨氏割据的领域主要是在建宁、晋宁、兴古三郡,今天的曲靖、昆明、玉溪、文 山地区,爨氏宗族各个家支各有一片领地,以出任宁州刺史的族人为核心,以宗 族血缘为纽带,共同为系了对建宁、晋宁、兴古的统治,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 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爨氏名义上奉南朝正朔,而南朝无力实际控制上述地区滇云历年传:清代倪蜕辑,该书以纲目的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