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docx
21页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 “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 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 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伤寒论》中也曾 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 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 所说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 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望舌诊病是中医四 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 鹊,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 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 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 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 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 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 导作用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 有是舌”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 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 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 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 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 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清■杨云峰 《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 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 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 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 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 而惟有舌可验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 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 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 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 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 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清■吴坤安《伤寒指掌》也 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 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 要法也”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 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 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 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 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 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 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 的通达于舌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 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 血脉的功能相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 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 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 通过心而反应于舌舌苔为胃气所熏蒸,所以舌象可以反 应脾胃的功能状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 化水谷精微舌象通过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也代表了全 身气血津液的盛衰,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所以从 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 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 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 的原因因此,舌诊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 的观察,就能确定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 法。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舌诊?清■梁玉瑜《舌鉴辩正》有 云:“辨舌较证脉稍易,脉隔皮而舌无皮也,寒脉不变热脉 多变,而舌色则不乱也,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 尤为昭著也,脉动之源根于心,每刻心跳若干次则脉动也 若干次,以脉验心病颇显,以脉验他脏之病每易混乱,唯 舌居肺上媵理与肠胃相连,腹中元黍熏蒸酝酿亲切,显露 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小病以舌脉参判,久病 及略重之病脉有时不凭者,则当舍脉凭舌,切勿拘执脉 象”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种辩证方法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 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 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为心肺, 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如果在相应的区域 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 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 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气血津液辩证 和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 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 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 寒舌鉴》等著作,正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
如伤寒 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传至阳明经 则有白屑满舌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 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 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 所以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 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氏奇效舌诊和传统舌诊的区别?舌诊理论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李氏奇效舌诊更 是李芳祥先生在继承传统舌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全息理 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具有直观简明,诊断准确率高, 可以减少问诊及脉诊所需时间,并且舌诊与望舌用药相结 合,望舌用药,望舌验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并且李氏奇效舌诊具有简单易学,清晰明了,易掌握,处 方用药疗效好的特点,而备受广大医患和界内人士的赞誉 和喜爱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舌诊可适用于中医各 大辩证体系,如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辨证,六 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等后世中医过度玄化脉诊,殊不知 《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 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伤寒论》中也曾说: “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 深意。
现代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 术,使中医步入怪潭这里需要说明的并非是脉诊不好, 而是我们应明白中医所提倡的四诊合参的理念在此基础 之上,我们再深入研究四诊,方可诊病如神,万无一失李师说“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 则用其药”这就是一个“全息”观念,从身体局部的一个相 对独立的器官,都可以反应出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这就 是全息论舌诊,脉诊,包括其他诊断的结果都是相通而 绝对不会出现矛盾的正如李师所言“舌脉相应”,所谓“有 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 么样的舌相,有什么样的舌象(脉象)就有什么样的症 候,有什么样的症候就用什么样的方药”脉分左右,左手脉代表人体的左半身,右手脉代表人体的 右半身舌也分左右,左半侧舌代表人的左半身,右半侧 舌代表人的右半身脉分寸关尺,寸为上焦,在脏为心 肺,关为中焦,在脏为肝脾,尺为下焦,在脏为肾舌也 分上中下三焦,前中后三部,舌前为心肺,舌中为肝脾, 舌根为肾比如舌中凹陷,关脉必虚,舌根凹陷,尺脉必 沉,舌尖高凸,脉必上越,舌红脉数,舌白脉迟,舌苔厚 腻脉必见滑,两侧高凸,脉必见弦其他舌脉相应的规 律不再详细介绍,只要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必能举一反 三,一通百通。
其他比如腹诊,也是可以从舌相上得到显 现的,舌面高凸,其腹必胀,舌中凹陷,其腹必软其他 诸如脊柱诊断,也可以从舌相上获知,舌中线之前部看颈 椎,中部看胸椎,下部看腰骶椎,中线不正,脊椎必然不 正,中线侧弯,其脊柱必然侧弯,中线左偏,其脊柱也必 然左偏其他种种,均与舌诊逐一对应,于此,也不难领 悟,为何圣贤会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和“望而知之为上医” 的说法了其望而知之,其法最速,效率最高,信息最 全,是其他诊断方式难以代替的一种诊查方式气的升降 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机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 腑、经络、媵理、官窍等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正如《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 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 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知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 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 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 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怫郁,玄府闭塞,而 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 甚而为病之大小焉”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 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经谓:升降 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 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其在病 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 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 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李东垣曰:圣人治 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 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 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 机也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在上者宜降, 在下者宜升,如心肺居于上焦,其气宜降,肾与命门居于下焦,其气宜升,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为上下左右,气机 升降之枢纽舌头是反映人体的一面小镜子,那么气机的 升降正常与否也会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我们看下面这张 图一升一降乃自然之大道我们结合这张图片来一起分析和 学习我们看这张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沿太阳的公转方向, 都是自左向右的,也就是中医里说的“左升右降”不过这张 图与我们所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对了便于观看,我们把此 图右旋90度后,再来看一下这样再观看,就和我们前面创作的图位置是相同的了这 样,地球围绕太阳而“升降”旋转就产生了一年四季、春夏 秋冬,寒热温凉,晴天白昼,风雪雨露等不同的变化。
但 是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大气还是那个大气,这些四季寒 热等变化因何而来,则完全取决于升降运转而已也就是 中医里面说的,一气分阴阳,清者升,浊者降,阳升左 旋,升到一半为春(温),升到顶端为夏(热),阴降于 右,降到一半为秋(凉),降到底为冬(寒)天人合一, 放在人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气(太极)生两仪(阴阳), 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所以这春夏秋冬,都是一个地球 的运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象也就是说肝、心、肺、肾, 阴、阳、气、血都是一气的升降变化产生出来的所以像 什么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气能生血等,他们是如何互生 的?无非是一气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拥有了不同的命名而 已都源于这一气,这一气就是脾土之气,所以,脾为四 象之母,后天之本也所以,繁而繁之,则宇宙万物,皆 纳其中,简而简之,不过一气,不外阴阳,不出四象这 张一气四象图,就是以一年四季为模板,囊括进了脏腑阴 阳寒热五行气血等内容这些顺序是按照人体的气机升降 和脏腑位置来定的,如最上面是上焦为心,在令为夏,最 底下是下焦为肾,在令为冬,左侧为肝,右侧为肺,即代 表“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气机升降规律,这里主要是肝肺 的气机的位置特点,而不是脏器实体的解剖位置。
我们知 道了“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升降规律后,我们再来看舌相 图有很多人会疑惑,这个图左侧的“左升”为何箭头却是向下 的?右侧的“右降”为何却是向上升的呢?这是因为大家所理 解的升降,就是我们所谓的“上下”了 其实不然我们来看 人体的升降是如何升,如何降的?我们先看左侧,我们自 己观察着身体,左升是从左侧的下焦(肾)上升至左侧的 上焦(心、肺),是这样的吧?那么我们再看右降,是从右侧 的上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