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洛阳市翟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20页河南省洛阳市翟镇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正 直 (美)罗林斯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是你!可你还小呢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孤儿院劈了好一阵子我想像中出现了砍得乱七八糟的树枝子,供不上壁炉烧的我一心在写作,没有心思搭理他话也说得有点生硬:“好了好了,去拿斧子吧先劈劈再看吧我关上门,继续写作起先听见他拽木头,闹得我心烦后来他动手劈柴了他劈得错落有致,不紧不慢,我很快就把他忘了,那斧声就跟一场绵绵细雨似的对我全无干扰我估计他劈了有一个半小时吧,因为这时我歇下来舒展一下身子,听见他正走上门口的台阶,夕阳已渐渐沉没在远山的背后,壑谷间一片紫霭,颜色比翠菊还浓这孩子说道:“我得去吃晚饭了,明晚再来 我说:“我这就把你的工钱结了吧,”心想恐怕还得换个大孩子来一小时算一毛?”“怎么都行我们一起来到屋后只见满地都是劈好了的结结实实的木柴,简直令人咋舌其中有樱桃树的圆木干和杜鹃灌木的精根,就连盖小屋剩下的废松木和废栎木,也都劈成了大块的木柴你可是跟大人劈得一样多了,”我说,“瞧这么一大堆,太好了我端详着他,说真的,这还是头一回他的头发呈玉米秫秸的颜色,两眼里一片率真,像是山雨欲来的天空——灰暗中透出那奇异的天蓝。
我正说着,忽见他周身一片光亮,仿佛落日那洒满群山的余辉也洒到了他身上我给了他两角五分的硬币你明天来吧,”我说,“多谢你了他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就转身离去第二天黎明时分,一阵劈柴声搅得我似醒非醒那拍子依然不紧不慢,又把我带回梦乡我早上起床,天很凉,这孩子来过又走了,只见一堆木柴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边他下午放学后又来了,一口气干到该回孤儿院了才歇手他叫杰里,十二岁了,从四岁就呆在孤儿院我可以想像他四岁的样子,也是这双郑重其事的灰蓝色眼睛,也是这份——自立?不,我想到的词儿是“正直”这个词对我有特殊的含义,我用它来说明一种难得的品格我父亲就有这种品格——我相信还有别人,但是在我的相识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一泓山泉那般清澈、纯朴和朴素地具备这种品格然而杰里这孩子就有他的正直植根于勇气,但又超出勇敢他是诚实,但超出诚实有一天,斧把断了杰里说孤儿院的木工房给修我掏出修理费,他不肯收这钱该我出,”他说,“我弄断的,我砍的不小心谁都有个闪失的时候,”我对他说,“都怪木把不结实我找卖斧子的去他这才肯把钱收下他对自己的疏忽毫不遮掩他是个有主意的人,干活就要认真干好,没干好,他就承担责任,绝不借故推诿。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写“我”来到孤儿院后老是想家,还惦念如火的枫叶、一垛垛玉米秫秸、成堆的南瓜、黑胡桃林子以及隆起的山丘,说明作者为写作来到这里,对环境并不适应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主要是强调小男孩以前经常光顾这里,为后文埋下伏笔C.小男孩接过两角五分的硬币后“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这里透露出杰里此时的内心世界,为得到这么多钱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D.斧把被弄断,杰里执意要自己赔,而“我”想方设法劝说他,最后让他把钱收下,这一情节是为了表达“我”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E.这篇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来叙述,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语言凝练,娓娓道来,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为我们塑造了孤儿院小男孩杰里的形象14.小说的开头写孤儿院的冬景和“我”住进孤儿院的情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结合文章请对孤儿院小男孩杰里形象进行分析,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 BE (A项,“对环境并不适应”有误;C项,“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与原文不符,“后怕”无中生有;D项,“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不正确,这一情节的叙述,主要是为突出杰里“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14. 解析:理解句段的作用,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开头段本来就有交代背景的作用,还有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奠定基调的作用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表明作者对安静、温暖生活的喜爱;③为下文写杰里劈柴这一故事情节作铺垫答出1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15.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要从文本出发,结合人物形象,谈自己获得的启示,紧扣文本,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人物形象:①勤劳,正直杰里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执著地把木柴劈好,从而得到认可;得到报酬后,内心感到愧疚,又在第二天黎明就来劈柴。
②有勇气,诚实在被“我”质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劈柴③勇于承担责任斧把断了,执意要求自己赔,对自己的疏忽毫不掩饰每点2分,写出两点4分)启示: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执著精神②为人处事要真诚,树立正直的品格③在生活中,要有责任意识,一旦有了过错,勇于承担每点1分,写出两点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宋、司马、公孙等;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陶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由少数民族汉化而来的姓等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西汉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如朱熹,字元晦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这一传统文化,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1.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普遍认为,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它是用以区分若干氏族和支族的符号B.姓氏来源十分复杂,有的姓氏体现了母系社会对女性、某种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崇拜C.“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说明姓氏在夏商周时代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D.姓氏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内涵同时,姓氏也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不断增加和流动,为代表氏族分支的“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B.夏商周时代的“氏”由统治者赐封而成,“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说明“氏”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C.中国人的起名体现了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扬雄”“班超”这些名字就带有时代的烙印D.西汉时,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
这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姓”下可以有多个“氏”,“氏”可以理解为“姓”的分支,可见“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B.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是对人性的扼杀,是不合理的C.按照古代姓氏的命制来看,“孟姜女”并不是指姓“孟”的女子,而是指“姜”姓人家的大女儿D.姓氏是公共的,有着区分血缘关系的社会意义;而名字是个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风采参考答案:1.C2.D3.B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说明姓氏在夏商周时代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理解错误,“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是为了说明夏商周时期实行“同姓不婚”的政策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D项,“西汉时,人们多起单名”理解错误,原文是说“西汉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起单名”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是对人性的扼杀,是不合理的”理解错误,周代晋鲁两国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