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纲分类.doc
12页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 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常见的变态类型有: 1.不完全变态 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 (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这种变态称为半变态,蜉蝣、蜻蜒的变态属此(图5-3) 2.完全变态(holometabola)虫体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图5-2B)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完全不同,没有外生的翅芽,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致,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才羽化为成虫完全变态的幼虫有多种名称,蝶蛾类的幼虫多叫毛虫,金龟子的幼虫称蛴螬,蝇的幼虫称蛆等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有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 (二)昆虫的翅(图5-4) 低等的昆虫(无翅亚纲)均无翅,而大多数昆虫(有翅亚纲)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面生有两对翅有翅亚纲中,寄生种类(如虱、蚤等)往往翅退化,为次生性无翅;少数种类也有无翅型(如某些蚜虫和半翅目的水黾等)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同,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膜翅 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蜜蜂的前后翅,蝗虫的后翅等 2.革翅 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半透明,翅脉仍可见,如直翅目昆虫(蝗虫、蟋蟀)的前翅因不飞翔时直翅目昆虫的前翅(革翅)覆盖在后翅及身体腹部的背面,又称复翅 3.鞘翅 角质,厚而硬化,不透明,翅脉不可见,如鞘翅目甲虫的前翅。
4.半鞘翅 基部厚而硬,角质;端部薄而透明,膜质,具翅脉,如蝽类的前翅 5.鳞翅 膜质,表面密被由毛特化而来的鳞片,如蝶蛾类的翅 6.毛翅 膜质,表面密布刚毛,如襀翅目昆虫(石蝇)的翅 7.缨翅 膜质,狭长,边缘着生缨状刚毛,如蓟马的翅 8.平衡棒 双翅目昆虫(蚊、蝇等)的后翅退化而成,呈一对棍棒状 9.拟平衡棒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特化呈细长扭曲的棍棒状 (三)昆虫的触角(图5-5) 昆虫头部着生有一对触角不同的昆虫,或同种昆虫不同性别的个体,触角的形态也不同但基本结构仍然是由柄节、梗节及鞭节三节组成只是鞭节往往又由若干亚节组成,且形态上有较大的变化各种触角的命名,往往也以鞭节的形状而定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触角类型 1.刚毛状触角 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蜒、豆娘、蝉等的触角 2.丝状触角 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在一些种类中,细长如丝,如螽蟖,蟋蟀等的触角 3.念珠状触角 鞭节各节呈圆球状,如白蚁等的触角 4.锯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短角突出,因而整个形态似锯条,如叩头虫、芫菁等 5.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侧有一长突起,因而呈栉(梳)状,如一些甲虫、蛾类的雌虫。
6.羽状(双栉状)触角 鞭节各节端部两角均有细长突起,因而整个形状似羽毛,如雄家蚕蛾的触角 7.膝状触角 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呈一角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 8.具芒触角 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节近基部着生一圈刚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 10.球杆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状(头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突然强烈膨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 12.鳃状触角 鞭节各节具一片状突起,各片重叠在一起时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 (四)昆虫的口器 由于生活方式(特别是食性)的不同,昆虫口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咀嚼式口器(图5-6)最原始的口器形式,适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的口器由五个部分组成: (1)上唇一片,位于口器前方,可防止食物自前方外漏 (2)上颚(大颚)一对,位于上唇之后方,坚硬,具切齿和臼齿,适于切割、咀嚼食物 (3)下颚(小颚)一对,位于上颚之后,主要功能是抱握食物 (4)下唇一片,位于口器最后方,以防止食物向后漏出 (5)舌一个,为上下颚之间口腔底壁的狭长突起,司味觉及搅拌食物之功能。
2.刺吸式口器(图5-7)口器的各部延成针状,相互抱握成一针管,用以吸食液汁,如蚊、蝉等的口器 3.嚼吸式口器(图5-8)上颚为咀嚼花粉的颚齿状,其余下颚、舌及下唇都延长并合拢而成一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如蜜蜂的口器 4.虹吸式口器(图5-9)口器的大部分结构退化,仅下颚外颚节延长并左右合抱而成管状,且可在用时伸出,不用时盘卷成发条状如蝶蛾类的口器 5.舐吸式口器(图5-10)上下颚退化,而由头壳一部分及下唇等延长成基喙及喙,后者的前壁具槽,槽内可藏上唇及舌,两者闭合为食物管,喙的末端有唇瓣,其上具许多伪气管,能吸取液体食物,或从舌中唾液管流出唾液,溶解固体食——糖等,然后再吸食,如蝇类的口器多属于此 除上述几种形式外,还有刮吸式(牛虻)、锉吸式(蓟马)等的口器形式 根据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昆虫的头型可分为前口式、下口式和后口式前口式头型指口器着生在头的前端,下口式在腹面正下方,后口式在腹面的后侧 (五)昆虫的足(图5-11) 昆虫的前胸、中胸和后胸各具足一对胸足由六节,即基、转、股、胫、跗及前跗节组成由于执行不同的功能,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1.步行足 各节均细长,无特殊变化,适于步行或疾走,如蟑螂、步行甲的足。
2.跳跃足 股节长而粗壮,内有发达的肌肉,胫节亦长而多刺,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等的后足 3.捕捉足 如螳螂的前足基节长大;腿节发达,腹面有一凹槽,槽的两边缘皆具刺;胫节腹面亦具刺两排,当弯折时,恰好嵌合在腿节的槽内,故能有效地挟持猎物和捕食 4.开掘足 如蝼蛄的前足基节粗短;腿节粗大,直接连于基节,把很小的转节压在后方;胫节扁平强大,端部有4个发达的齿;跗节3节,着生在胫节外侧,呈齿状 5.游泳足 如松藻虫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边缘具长毛,适于游泳 6.抱握足 如雄龙虱的前足其跗节分5节,前3节变宽,并列呈盘状,边缘有缘毛,每节有横走的吸盘多列,后2节很小,末端具2爪 7.携粉足 如蜜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胫节端部扁宽,背面光滑而凹陷,边缘有长毛,形成花粉篮;跗节分5节,第一节膨大,内侧具有数列横列的硬毛,可梳集粘在体毛上的花粉;胫节与跗节相接处的缺口为压粉器 8.攀缘足 如虱的足其胫节、跗节和爪能合抱,可以握持毛发 三、昆虫纲各目的检索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检索表及其制作方法现在就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将昆虫标本根据下面的检索表(表5-6)检索到它所属的目 在检索表中列有1、2、3……数字,每一数字后都列有两条对立的特征描述。
拿到要鉴定的昆虫后,从第1查起,两条对立特征那一条与所鉴定的昆虫一致,就按该条后面所指出的数字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目为止例如,若被鉴定的昆虫符合第1中“有翅”一条,此条后面指出数号是23,即再查第23,在第23中“有一对翅”与所鉴定的标本符合,就再按后面指出的数字(24)查下去,直查到后面指出××目的名称为止 表5-6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 1.翅无,或极退化 (2) 翅2对或1对 (23)2.无足,幼虫状,头和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 捻翅目(Strepsiptera)有足,头和胸部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 3.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附肢 (4) 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肢 (7)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 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5)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 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 (6)6.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复眼 双尾目(Diplura)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 缨尾目(Thysanura) 7.口器咀嚼式 (8)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虹吸式等 (18) 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或尾铗) (9) 腹部无尾须 (15) 9.尾须呈坚硬不分节的铗状 革翅目(Dermaptera) 尾须不呈铗状 (10) 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 纺足目(Embiidina) 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11) 11.前足捕捉足 螳螂目(Mantodea) 前足非捕捉足 (12) 12.后足跳跃足 直翅目(Orthoptera) 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常向前延伸盖住头部 蜚蠊目(Blattaria) 体非卵圆形,头不为前胸背板所盖 (14) 14.体细长杆状 竹节虫目(Phasmida) 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 等翅目(Isoptera) 15.跗节3节以下 (16) 跗节4节~5节 (17) 16.触角3节~5节,寄生于 鸟类或兽类体表 食毛目(Mallophaga) 触角13节~15节,非寄生性 啮虫目(Corrodentia) 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和第2节之间紧缩呈 柄状 膜翅目(Hymenoptera) 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和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 柄状 鞘翅目(Coleoptera) 18.体密被鳞片,口器虹吸式 鳞翅目(Lepidoptera) 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退化 (19) 跗节至多3节 (21) 20.体侧扁(左右扁) 蚤目(Siphonaptera) 体不侧扁 双翅目(Diptera) 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的泡,爪很小 缨翅目(Thysanoptera) 跗节端部无能伸缩的泡 (22) 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 动物 虱目(Anoplura) 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 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 泌物 同翅目(Homoptera) 23.翅1对 (24) 翅2对 (32) 24.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 (25) 无平衡棒 (27) 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 捻翅目(Strepsiptera) 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 (26) 26.跗节5节 双翅目(Diptera) 跗节仅1节(雄介壳虫) 同翅目(Homoptera) 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 (28) 腹部无尾须 (30)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