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规稻种子选留四法.docx
6页常规稻种子选留四法俗话说: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在水稻成熟期,也是常规稻选留种的最佳 时期选择良种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做好常规稻的选留种工作 极为重要,为做好明年水稻的选留种,为下一年粮食生产做好准备现介绍常 规稻种子选留的四种方法:1. 片选法:即在一个优良品种的种子繁殖田,在抽穗后至收获前,拔除杂株和病 虫害株,以保证纯度和防止病虫害蔓延2. 块选法:在较小面积田块上,选择生长整齐,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结实率高, 茎叶青秀,后期熟色好的田块为留种田3•相选法:在以上两种方法要求基础上进行单株选择,要求:①株型紧凑:株高 90-100cm,叶片长宽适中,挺直,剑叶上举②抗性好:即抗病抗虫力强③ 穗型好:大小平衡着粒均匀,着粒密度为25cm长150-200粒④结实率高:要 求达95%以上,抽穗时不包颈⑤无效分蘖少,而且分蘖茎和主茎高度无明显 差异,抽穗整齐无“公孙精”4•粒选法:对选择的稻穗粒选需要量大的可用打谷桶,在打出谷粒中取饱满谷 粒需要数量少的可在室内选择,力求谷粒饱满一致,无病虫斑选出的种子 都要做好单收、单晒、单藏,避免人为混杂转自种子网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 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林木种质 资源库。
托普仪器研发的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是肿托普云农一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用来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 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 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对于品种改 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为 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 具有重要意义林木种质资源库优点:1、 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最佳恒温波动度0.5°C2、 可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3、 制冷系统重要部件如压缩机、冷凝风扇、蒸发器风扇和膨胀阀等采用进口名牌产品, 保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工作4、 冷风机采用双压缩机设计,节能可靠5、 高亮度彩色触摸屏,清晰显示气候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程序运行数据及其他工 作状态,操作简便6、 特别的通风循环通风方式,确保箱房间内部风力分布均匀,温、湿度均匀度7、 超温保护和温度传感器异常保护等功能,保证试验安全8、 具有断电记忆功能9、 个性化的上位机软件,可实现温湿度数据的记录、查询、打印等各种功能10、 低功耗设计,小型UPS即可直接拖动工作,确保断电情况下报警信息能正常发送11、 系统设计注重低功耗、高效率。
11、针对性的设计思想确保了空调系统的低能耗 林木种质资源库机组系统介绍:1、高品质控制部件:托普林木种质资源库采用西门子或者施耐德先进的电控技术,可 以在380V土20%的电源条件下可靠工作另配电源保护模块,可以在380V土50%的范围 内选定保护值,当电压波动超出范围时自动保护机组,当电压恢复正常时,机组自动重 新投入运行肿托普云农一一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2、涡旋式压缩机:采用进口全封闭涡旋压缩机,保证高效、低噪、耐用3、 蒸发器:较大换热面积,无任何扰动流过机组4、 室内风机:托普林木种质资源库采用带逆向叶片的径流式风扇及电子转向的直流电 机,运行可靠、噪音低、能耗小5、 膨胀阀:进口新式电子式膨胀阀,可精确控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供应量,保证可靠 性和高效率6、 曲轴箱加热器:采用低功耗专利加热带,通过对曲轴箱温度的控制,达到润滑油最 佳使用温度,确保压缩机启动的平滑性和节能性,提高运行效率7、 冷凝器:外壳由抗腐蚀合金制成,美观耐用外置转子式轴流风机设计,噪音低 风机调速器可控制不同环境温度的转速,保证运行并可节能8、除湿控制:采用空调机组(制冷)和盘管式换热器(温度补偿)在计算机控制下同 时工作,组成除湿循环。
林木种质资源库保温结构系统:1、 托普林木种质资源库主体结构采用保温隔热的专用进口彩钢板2、 设保存库保温门,门框采用特制耐高低温的硅橡胶密封条,并在门框处加装门框加 热丝防止门框结露3、 设有气压平衡装置:避免库房内温度变化引起库房内外压力差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央控制系统部分:1、 友好的人机界面显示,在彩色触摸显示器实时显示系统环境的温湿度数值、历史数 据、设定数据及系统运行情况2、 传感器稳定性高:采用进口芯片PT1000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和进口高分子薄膜电容式 湿度传感器3、 个性化上位机软件:历史数据存储功能和远程网络监控、管理、实时显示当前数据、 系统、设备非正常运行报警功能附属配套:据实际需求在系统内内安装节能型照明灯,工作插座等配套设施林木种质资源库技术参数:温度控制范围:-5°C〜10°C温度控制精度:土1°C肿托普云农一一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控湿范围:45%〜55%RH湿度波动度:±7%RH灭菌方式:紫外线灯光照度控制范围:0-350LUX肿托普云农一一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