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与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研究.doc
5页科尔伯格与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研究[摘要]科尔伯格与班杜拉作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奠定了现代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础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但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者异同,对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以期在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革新进步 [关键词]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异同 一、总论 作为现代美国三大德育理论学派,价值澄清理论德育思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在现代德育思想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均对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在其具体的理论产生和实践中,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简述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道德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他于 1969 年和 1973 年相继出版了《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和《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 ,这两本著作奠定了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基础。
“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德育思想的关键词在科尔伯尔看来,人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是人道德发展中的核心因素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如何,而是取决于人的道德和逻辑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不论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还是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认知为前提的道德认知在作为其三者前提存在的同时,也支配着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对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伴随着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发展,人的道德也渐次成熟 同时,在科尔伯格的理论中,更突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道德的垂直序列可以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中包含服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习俗水平中包括人际关系协调取向阶段和维护社会秩序、规则或法律权威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中包含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普遍性道德原则取向阶段此“三水平”中的六个阶段即是“六阶段” 道德的水平序列即科尔伯格所称的“角色承担机会” ,是指从逻辑认知发展在社会性刺激条件下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
科尔伯格认为,逻辑认知发展只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道德认知发展还需要有社会性刺激,即个体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道德决策和个体之间的直接道德争论,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能够设身处地考虑问题① (二)社会学习理论德育思想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于 1977 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 ,这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班杜拉也因此成为了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事实上,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西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之一,在 80 年代末,还只是被看做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到 90 年代初,被称为“认知的社会学习理论” ,直到 20 世纪90 年代末,其地位才被固定下来② 通过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等一系列观察研究,班杜拉提出“榜样学习”或“观察学习” ,并在其《社会心理学》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就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 ”③也就是说,班杜拉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人有什么样的认知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行为 因而,班杜拉将“榜样学习”或“观察学习”又称之为“社会学习” ,并认为这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g 的行为学习,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将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因此可以说,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与科尔伯格认为的人们通过道德认知而产生道德行为的观点迥然。
同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将儿童个体在社会环境以及榜样学习的过程中道德行为的形成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儿童观察学习的对象即是“榜样” ,榜样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教师、同伴、家长、大众传媒等多种途径,而榜样同时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因而,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不论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所起到的是怎样的“榜样”作用,是好的还是坏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需要社会各界格外留意和重视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三、科尔伯格、班杜拉德育思想相同点、不同点比较 (一)相同点 1、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虽然没有在美国本土,但战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破坏,也使美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战争破坏及重建的阴影下,人们积极地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呈现出以实用主义为特征的教育倾向,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此后,随着经济的恢复,新的全球性经济系统的重建,人们在不断丰富的物质供应和享受之下,强调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强调“去中心”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纷纷在现实生活和文化艺术中涌现,也因而从五十年代初期直至七十年代, “垮掉的一代”成为了美国青少年的标志。
青少年对生活失去了信念,渴望无序、狂欢的浪漫主义状态,性解放和犯罪率的不断攀升,社会问题加剧,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探索更为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德育思想及实践途径可见,科尔伯格的理论形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班杜拉的主要著作出版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均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诞生的 2、理论渊源。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