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淮河流域夏秋灾害与天气系统.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495046335
  • 上传时间:2023-12-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6.4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1 引言 12 淮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23 淮河流域近五百年来的灾害 34 淮河流域夏季灾害成因分析 44.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 44.2 季风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 64.3 地面形势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 75 结论 7参考文献 8淮河流域夏秋灾害与天气系统姓 名:乔丽 学号:20085080053学 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类类指导老师:王义民 职称:教授摘要: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处受气候、地形等因素 的影响,洪涝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重,历来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 素其中尤以气候天气原因影响最重,本文以主要分析淮河流域夏季洪涝灾害 发生的天气原因,并对其加以总结关键词:淮河流域;雨带;水;副高;季风Summer and autumn weather and disaster in huaihe Riverbasin systemAbstract:subtropical mild temperate interchange of huaihe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topography flood and high frequency and degree of hazard,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constraints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ost climate-weather, to analyze the weather of the summer flood disaster in huaihe River basin, and summary.Key words: in huaihe River basin; the rain; precipitation; subtropical; monsoon1 引言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然而,淮河流域却是 我国旱涝灾害的重灾区。

      从 1470 年到 2010 年,这 500 年间的水旱灾害的年份 达 493 年,几乎年年有灾,非水即旱,或是水旱并有既有一区两区局部性的 灾害,也有大面积的灾害该 500 年中有水灾年 397 年,旱灾年 391 年,其中 水旱兼有的 295 年,足见其灾害的严重究其原因,气候、地形、人为都对其 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研究天气系统对其影响,重点分析了副高、季风和锋面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希望此研究对治理淮河流域的灾害有一定的作用2 淮河流域的自然概况淮河流域由淮河和沂沭泗两水系组成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东临黄海, 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 界历史上(1194~1855年)黄河改道南袭夺淮入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 年) 基本上改变长期乱流局面,形成固定河道(即今废黄河),成为现今淮河和沂沭泗 两水系分界线流域位于31°〜36° N、112°〜121° E之间,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 宽约400km,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沐泗水系8万km? 流域除西部、南部和东北部为山丘区外,其余为辽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 l/3,平原约占2/3。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流域内耕地二亿亩,人口约一亿三 千万N京杭河大河二二大山桐 柏 山伏牛河运洪泽湖1:5000000沂蒙山■.—一^" a、、 沂厂/黄图1 淮河流域图Fig.1 the Huaihe River Basin plan淮河流域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的转变 很突出气温由北向南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C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高气 温可达40C以上,出现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C左右, 出现在1月份,最低气温可达-20C以下夏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6〜8月降 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雨雪稀少, 12〜2月降水量不足年降水 量的10%;春、秋两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流域年蒸发量在1000 mm左右, 呈现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水面蒸发量夏季最大,约占年总量的 40%; 冬季最小,仅占 10%;春秋两季分别为 30%、 20%流域陆面年蒸发量为 650 mm左右,相当年降水量的70%以上,分布特点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 因受季风影响,流域的风向多变,平原地区风力较大,最大风力达 10~21 级, 内地山丘区风力较小[1]。

      3 淮河流域近五百年来的灾害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 500年里,淮河流域发生较 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 13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 水灾 35次; 14、 15 世纪每百年水灾75 次; 16 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 450 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 94 次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前的 50 年中,流域洪涝灾害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0、 1954、 1957 、 1975和1991 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历史时期令 人瞩目的有1593年流域性大洪水、1730年沂沭泗大洪水本世纪以来,有1921、 1931、 1954、 1991 年流域性大洪水和 1968 年淮河干流上游、 1969年淮南史淠 河、 1957年沂沭泗、 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大洪水等灾害表1 1470—2010年淮河流域的大涝、涝年Tab.1 the waterlogging and wet years of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470 and 2010世纪 15161718192021大涝年15931975涝年1519160316311705170918161819190919212003155216321647173017391820182219311954200715691648164917421747183118321956196215791658165917551833184819631969159316801849186619751883表1 与表2[2]列举了公元1470—2010年淮河流域的大涝、涝年大旱、旱年, 在这500年间的水旱灾害的年份达493 年,几乎年年有灾,非水即旱,或是水 旱并有。

      既有一区两区局部性的灾害,也有大面积的灾害该 500 年中有水灾年 397 年,旱灾年 391 年,其中水旱兼有的 295 年,可见水旱灾害的频繁表 2 1470— 2010 年淮河流域的大旱、旱年Tab.2 the severe drought and dry year of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470 and 2010世纪15161718192021大旱年1640旱年1484150415051609161717211802181119271928200814851508154116191639173818131814192919321587158816411661176818561857193319361589167117841876187719391942189919431944195919661978在此 500 年中,如按发生大面积的水旱灾害的灾年有 346 年,约占统计总 年数的 70%,其中发生水灾年有 183 年,旱灾年 200 年,水旱兼有的有 37 年, 旱灾年稍多于水灾年发生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年46 年,特大水灾年5 年发生 大旱年和特大旱年 43 年,特大旱年 6 年。

      大范围的水灾或旱灾发生的机遇大约 2~3 年一遇,大的水灾或旱灾平均 11~12 年一遇,特大的水灾或旱灾平均为 80~100 年一遇[3]4 淮河流域夏季灾害成因分析4.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以下简称副高), 是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 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其强度、位置、西伸脊点等的变化与我国的旱涝、冷暖( 尤 其是夏季降水)有密切的关系[4]研究和经验表明:[5]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一般在 20°~26°N 之间, 降水多区位于淮河流域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 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 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 高脊线以北约 5~8 个纬度每年 2~4 月,副高脊线稳定在 18°~20°N 之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 N,稳定在 20° ~25° N 之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 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

      此时淮河 流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雨带到此地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 将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现象如果副高弱,控制时间短,将造成严重的干旱现象 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 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Fig.3 the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belt of longtitude in 2003 and year-round2003 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其中副高强度 6、7、8 月均偏强,副 高脊线 6 月、7 月略偏南、8 月略偏北(图2),西伸脊点6、7、8 月均偏西(图 3),这是造成 2003 年夏季淮河流域提前进入雨季,主雨带在淮河流域维持的副 热带环流条件之一[5]4.2 季风对淮河流域雨带的影响我国是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干旱洪涝、严寒酷暑等各种灾害性气候都与 季风活动有关,特别是夏季风来临的早晚,向北推进的快慢及其强度直接影响 到我国汛期旱涝的夏季主要季风雨带的时空分布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亚洲季风所引起的水汽平流,当季风 环流发生异常时,引起淮河流域降水的水汽输送有很大差别[7]大量研究表明, 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成员之一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变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夏季 风的强弱变化是淮河流域旱涝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有研究认为凝结潜热释放 对淮河流域的降雨发生和雨量增幅具有重要作用东亚季风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