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菊隐文集]焦菊隐.docx
15页[焦菊隐文集]焦菊隐 【信息简报】 焦菊隐篇一:《茶馆》及其曲折风波 茶馆是中华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最重要的杰出代表,为我们展现了从戊戌变法直至新国成立之前经受的50年风风雨雨 1954年8月21日,老舍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中华首次“选举”人民代表,他感到很兴奋,有了思路,要写一部《一家代表》的戏如林斤澜说的,《茶馆》的前身是《一家代表》,或者说《一家代表》催生了《茶馆》当时搞了个“小小的”运动,叫普选的宣扬运动但《一家代表》交给人艺时,这个运动已经过去,别的大运动露出苗头,协作宣扬告吹剧院也曾开排,后来觉得没劲,就收了不过老舍不行能就此扔掉它,早年间的茶馆里贴着条子“莫谈国是”,现在让人民参政议政,老舍突出看重这个思想便在《一家代表》的基础上,写出一个四幕六场话剧《秦氏三兄弟》,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到1948年的同学运动大家就在人艺剧院前厅二楼北侧会议室,听老舍朗读 院长曹禺看到第一幕写北京裕泰大茶馆时,则处于狂喜状态我的心怦怦然,简直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了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曹禺反复申明,它“古典”、“够古典水平”。
人艺的其他人也全都认为第一幕超出一般水平,后两幕还不行,上下不协调,单摆浮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需要进一步修改老舍恳切地表示:盼望大家帮忙他在美国时就考虑要写一个北京的茶馆,写一个时代但到其次幕写民国、时代,他很发愁应当怎样写下去最大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生活了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戏拿不出来呢?” 人艺的人产生了两种修改计划一天上午,曹禺和总导演焦菊隐来到老舍家,曹禺谈了第一种计划:将就原稿,提出“最佳修改”的“详细”看法谈到中间,老舍听出意思来了,打断谈话,表示另写接着焦菊隐其次计划上场,认为就以这“单摆浮搁”的这场戏为主,进展成一部多幕剧还说“全部的大事都在茶馆里进行”,经过茶馆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这个戏的名字,可以就叫茶馆”老舍对焦菊隐的每一句话都听得突出入神,不常眼睛又不住地移动,好似已在构思另一个新剧本了明显焦菊隐的计划,正中老舍下怀 但对于他的可以不写新时代,仍表惊异:“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不写就不写 老舍理明白思路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急着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角色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小演到老,二十几岁演到七八十,一共得有好几百句台词呢!”这么一说,于是之也有了一股创作冲动。
等剧本公布,他赶快写了一篇很长的申请书,一再恳切地盼望:“就让我演吧 3个月后,老舍写成剧本,交给人艺1957年12月2日,老舍还在人艺剧院205会议室,向全体演员朗读《茶馆》年底,侥幸躲过“反右”一劫,被传为“不戴帽子的右派”的焦菊隐以戴罪立功的态度来到排练场,心情郁闷的他把一身本领都用到《茶馆》中焦菊隐跟老舍没有私交,是面子上的事,但两人相互敬重不常焦菊隐没研究就改了台词,老舍心里有看法老舍就一次一次来听,你们提,我自己改,不叫你们改老舍坚持要出文学本,也有保持自己东西的意味 应当说,老舍严谨,焦菊隐较真儿,戏排出来就有个样子,水平很高在看完《茶馆》连排后,1958年3月5日老舍又到演员中去,对表演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角度,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王掌柜的口要“老”点,少年老成,能干得不得了 穿灰大褂的不要坐在房口,这样没人敢进茶馆来 松二爷的话要“润”,说得有味道,寻着人叫好的意思,恍然得意 二德子走路不对,架子大,不像一般戏里的打手 唐铁嘴,走要溜,像打幡上坟的穷生 卖女儿的戏没做足,不是很打动人 秦二爷是个人物,戏已交待清晰 常四爷是旗人小官,身体壮,有正义感。
那时看到大清国不成的人很少,承袭满族人跑马射箭 太监,说话娇娆,态度轻柔,雅 刘麻子、人犯,应付人一人一样 逃兵,我们现在看了他们的可笑当时的兵相当讲究,有他们聪慧之处 焦菊隐对老舍写人物的大手笔和看人世的眼光极为推崇,赏识老舍又刁又狠的点评,认为这些三言两语恰恰能帮忙演员们开窍,有一通百通之效在老舍讲评后,他再次强调《茶馆》中人物的重要性:“很多人在这部戏中就是一两分钟戏,要使观众留下突出深的印象,要叫观众心里叫好这个戏不是看故事,是要看人的 1958年3月5日北京各文艺团体抢着落实“大跃进”指标北京人艺参照了青年艺术剧院的“跃进”指标,马上做了调整,定下全年演出场次为950场,创作220件当天组织全院人员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到全国文联“报喜”《茶馆》在此时悄然排演,建立了以童超为队长,马群、胡宗温为副队长的演出队,4月份坚持在首都剧场演出,一演就是49场但越来越火热的大跃进气氛不能容忍《茶馆》的存在,文化部某官员7月10日越级跑到人艺开党组会,会上指责道:“《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喧闹?其次幕逮同学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显示出抵抗的力气?” 他整整批了一上午,点了于是之等好几个人的名字。
党组的人心里不服也不敢说,只能打算停演好在当晚预定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来看《茶馆》,由老舍、梅兰芳伴随,只好等其次天停演,否则就要退当天的票但他们没跟老舍先生说明真实的停演缘由,没说党内的事,只说要轮换节目 停演前后,非议已经接踵而来如剧中秦二爷有一句台词:“我的工厂封了有领导就说那不是指工商业改造,不是与党对着干吗?有人则说全剧结束时三个老头撒纸钱,是为新社会唱葬歌秦仲义的台词“这支笔原是签合同的,现在没用了”,则是影射公私合营,污蔑新社会一天不如一天等 陈徒手在人艺保存的《茶馆》档案中,发觉了《读书》1959年第2期,里面有一篇署名文章《评老舍的〈茶馆〉》,布满火药味: 王利发是一种典型的奴隶性格,莫非不应当予以批判?对此没有有力气地赐予批判,反而在最终经过王的自白,把他的这种行为美化了 笔下的几个劳动人民形象也是消极的,不会斗争,逆来顺受,明显没有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剧中展露了不少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趣味,如太监买老婆、两个逃兵合娶老婆的畸形故事告知今日的读者,毕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据《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1963年4月2日上午,全院才召开《茶馆》复排动员大会,当晚《茶馆》试装、连排,老舍前来观看。
艺术至上的焦菊隐心有余悸,竟然想到加进“革命”红线,实在是残酷斗争之后企求自保的结果在北京人艺档案室保存的铅印本里,还可以看到当年生硬加进的“段落”: 演讲同学:同胞们,请大家看看政府当局吧!正值各国列强要瓜分我国的生死存亡关头,政府当局甘愿做亡国奴!…… 王掌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华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唤醒民众高呼)誓死不做亡国奴! 同学甲:老人家,城门打开了! 同学乙:我们的队伍进城了! (二人将“反饥饿”、“美军滚出去”的标语贴在墙上,同学们的歌声雄壮) 这些自然都是违反艺术规律的瞎鼓捣4月4日上午,再次在人民剧场连排,请有关方面审查,老舍依旧兴致颇高地再看一遍剧院的人发觉,老舍此次看后话语不多,回家后依旧不言语7月7日,周恩来在乘飞机外出前匆忙看了一遍《茶馆》,临走前只是精炼地告知焦菊隐等:《茶馆》这个戏没问题,是一出好戏假如还有点看法的话,就是这个戏选择时期不够典型,第一幕发生的时间是否往后放一点,现在写的时间是戊戌政变以后,放在辛亥革命前夕就更好了应当是“五四”、“二七”年大革命、抗战、解放战斗这个看法不要向下传达,以免说不清晰耽搁事情,表示要自己告知老舍但从后来《茶馆》演出很快夭折来看,周恩来或许没有向老舍提出修改看法。
1957年版的《茶馆》,实为当代戏剧史上首屈一指的杰作,也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以一个老字号,裕泰茶馆为背景,写了20世纪前50年中华的三个典型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期的民国初年,以及抗战成功后、内战暴发前的统治时期一方面展现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写了三个时代的共同特征,即民不聊生,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并呈越来越肆无忌惮之势最终,让见谁都请安的王利发、耿直的常四爷、雄心勃勃的秦仲义,三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走投无路之下,撒纸钱,祭祀自己,为这三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合唱了一曲葬歌,倾注了对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深思 结构处理上,它没有中心的情节和贯穿全剧的冲突,把人物活动范围,限在一个小小的茶馆里,进而像《四世同堂》一样,避开了对重大历史大事的描绘,避开对高官大人不熟识的短处,发挥特长,单写大的大事“在民间的反响”,化进小人物日常生活片段中,他们怎么活着与死去,突出了一时不如一时的趋势,以“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将三教九流的众多人物,摆置于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其中第一幕最为精彩 第一幕:前,有“大傻杨”的快板,交代剧情,推荐人物,间以评议。
穿插的故事包括:国弱民穷了,洋人的侵略势力愈见其大不少破产的农夫,卖起了儿女想办实业和改良难以起步,由于顽固派得势,能任凭抓人 其次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变了军阀混战,更加民不聊生 第三幕:日本鬼子占国土整八年,百姓生活苦痛现在成功了,统治下,日子却更不好过,连掌柜的都逼得上了吊 在谈到创作《茶馆》的阅历时,老舍曾推荐了构思中的几个技巧:外国有沙龙,中华有茶馆,那里人物多,出场自由,并且年月又长,不简单找到中心的故事,就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中心”就有了着落,能够以人物带动故事其次,次要人物由父子相继,帮忙了故事的联续让每个角色都在恰当的位置,说着自己的事,与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各就像各无关紧要的人物则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支配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写什么、如何写,小人物作什么,说什么,再夸大些,润色一下,无人能比老舍更熟识、更清晰 那都是活的语言,说的话都从人物生命、生活的根子上流出来漫长的年月,就被人物及其命运联结,全剧显得紧凑、严密,丝丝入扣,而一体化了 总之,《茶馆》有着深邃的历史内涵,百科全书式的生活容量,宏阔而严谨的结构,精练而富于共性化的语言艺术,3万字就写了50年和70多个人物,堪称“东方舞台的奇迹”,非大手笔不能办。
在此之前,老舍写过许多剧本,都是歌颂新北京历史巨变的,却无一能留由于他固然喜爱新生活,却不熟识,起码知道得不全面因此,曾有人善意地规劝老舍,少写一点,写你熟识的人与事现在,《茶馆》“回归”了,写了旧的题材,也才真的成了功看来艺术的规律,是谁都不敢违反的这是多少天才尝试失败后的阅历之谈 当然,没有那些失败的积累,或许根本就回不了那个头但这多半是对初入道行的人说的,像老舍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却把巨大才力铺张在自己不熟识的领区,写一些短效应的作品,不能不让人缺憾 梁实秋在悼念老舍的一篇文章里,曾就胡青的一段话发表过感想,胡的原话是:“老舍生前,由于他的鲜亮的政治立场也常常遭到新社会的人的诅骂,这使得老舍很骄傲他已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大声地说过:‘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我今日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他把自己称为歌颂……公德的‘歌德派’,把自己的作品叫做‘遵命文学’”作为知音,梁说他信任这是一段信史,为什么呢?“我认为他这话有相声的味道说相声的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则,要不时的诅骂自己,挖苦自己,作践自己,这样才可以一方面不得罪人,一方面招大家一笑其实他说的未必是真心话,还很可能话中有刺,语中带讽。
老舍的作品到处都有相声的味道……胡青说他有‘鲜亮的政治主见’,倒是我所不解的,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政治主见,就是有也不鲜亮我只知道他有一个悲天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