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氏璧玉质研究-定稿.docx
18页编号:毕业论文(设计)题冃:和氏璧玉质研究完成人:班级:学制:4年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13期:摘要 1引言 11关于和氏璧 11.1和氏璧 11.2完璧归赵 21.3将相之和 31.4受命于天 31.5王莽篡汉 32玉质假说 32.1月光石说 42.2绿松石说 52.3和[D玉说 62.4玛瑙说 72.5钻石说 103独山玉 113」独玉特征 113.2独玉文化地位 124和氏璧与独山玉 135结论 16Abstract 17和氏璧玉质研究摘要:玉,对于中华民族华夏子孙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它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种器物,还是一种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更是一个烙印,一个符号,一种别样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玉在普通人们生活中逐渐受到青睐,玉文化也在逐步的普及开来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琢璧为玺后在唐后不知所踪,今后世虽可在古代文献中略睹风采窥探其一二,但是其真实面貌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因此笔者认为,对和氏璧的探究不仅是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的探究,而且对当代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和氏璧的玉质之谜各种假说的探讨来解析其真正的身世之谜,特别是和最有可能的独山玉进行比对探究。
关键词:和氏璧、独山玉、南阳引言玉是自然界美丽的石头,赏玉者信奉美玉是天地之灵若从地学角度看,玉石应为地球岩石演变之精华这个意义上讲,玉与大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是真正承载了天地灵气的世间圣物玉在中国人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宝物,因为玉具备了人们所向往的所有美好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露和氏璧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中更是占据着独尊的地位因为和氏璧之谜一直未被揭开,析宝、探宝者考证、论争至今未定论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科学系统的论证,试图解开这一千古迷团1关于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在我国历史上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与这块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许多故事流传至今1.1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IL情节大致相像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土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bh“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III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除此之外,历朝历代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数不胜数,比如:战国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栄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1.2完璧归赵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出于对秦国的不信任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两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强取玉璧而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凭借在秦朝朝廷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也安冋到赵国此即成语“完璧归赵”的来源1.3将相之和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争辩并威胁他要把璧摔了,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漁池(今河南漁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和和的故事传为美谈1.4受命于天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人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作为秦朝国威的象征,据说以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拥有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止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1.5王莽篡汉王莽权势滔天,据说在他篡汉前夕,他进入后宫参见其姑母王太后,先告知废帝口立,取而代之的意图继而好言温慰,请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他便以暴力相迫最后太后虽妥协,仍愤愤将玉玺一摔,玉玺碎了一角,王莽将它拾走后,找工匠用金了镶补,隔日便逼迫小皇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新2玉质假说和氏璧,有着天下第一美玉之称,它代表的美无与伦比,它代表的财富价值连城,它代表的权利至高无上正因为它的独特地位,自古至今关于它的故事批代相传,围绕它的疑问萦绕人们心间和氏璧产自哪里?什么质地?下落如何?人们一直在试图揭开这些谜底和氏璧到底是由什么矿物构成的玉石?这一直是困扰我国矿物学界和珠宝界的难题。
多年来地质专家、珠宝鉴赏专家一宜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探索,试图揭开这个谜底通过严谨的调查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大家各执己见提出多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下略举数例:2.1月光石说图1月光石和氏璧是不是就是月光石?对此,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石雕•玉石》中分析指出:“其内有无数行结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蓝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结,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而而言,他面则随石之本色而异假曰和璧即此这与唐末五代文学家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如下记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中“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点相同月光石属长石类矿物,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它的诱人之处是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大块拉长石显示这种效应最佳,称为闪光变彩,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这是由于层状结构引起的国外,于18世纪发现它才用作宝石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通过研究也提出了和氏璧是月光石的说法1986年,他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了这一发现:“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Z处……”这一发现不仅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和氏璧始末》专文介绍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2.2绿松石说图2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止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专家们通过史实记载进行推论得出结论认为和氏璧是绿松石是极有可能的,理由如下:第一,“和氏璧”产自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汀西岸。
绿松石王产于这个地区的竹山县,那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璧”的出处基木相符笫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询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确是“侧而视之色碧,止而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璧”的外观特征,也基本和符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和氏璧”相换,由此可见“和氏璧”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止所谓“价值连城”,引起“众王相争”,蔺相如冒死“完璧归赵”,而从当时到现在,在楚国地区,即现在的湖北境地,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和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见,“和氏璧”是一块绿松石,有着很大的可能性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经过考证,都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2.3和田玉说图3和田玉很多人会说,“和氏璧”既然带“和”字,当然就是新疆和田玉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证据不足有学者通过仔细推论认为最早的《韩非子•何氏篇》说和氏璧是“璞”,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故而“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宋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在描述和田玉时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儿。
璞中Z玉,有纵横尺余无暇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Z璧,也不易得”他认为,“所谓连城之璧”就是昆仑山之“璞中之玉”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是一层很薄呈多种颜色的外皮,称为皮子(有色皮、石皮Z分);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有外包和内渗Z分)和石头,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相反,拉长石、绿松石等都没有这一特点加Z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FR玉的“瑕”问题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联系前后史实“昆仑Z玉”就是指和氏璧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2.4玛瑙说2011年,作家唐伟在作家网发表文章《和氏璧传国玉玺与阜新玛瑙》中认为和氏璧可能是玛瑙,即和氏璧是一块珍稀罕见的夹胎草绿玛瑙此观点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韩非了和氏》。












